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年号怎么改,都脱不了中国文化底色 | 新京报快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06:07: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日本年号怎么改,都脱不了中国文化底色 | 新京报快评                                                       

2019-04-01 21:00                                                   

   中国作为日本的文化母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怕是一次小小的年号选定难以撼动的。
  ▲日本选年号有啥要求。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文| 狄宣亚

今天,日本公布了新的年号“令和”,意味着日本长达三十一年的平成年代已然结束,即将迎来一个由新年号开启的新时代。
关于“令和”一语的出处,据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解释,“令和”出自日本的古代典籍《万叶集》“梅花颂”中的诗句:“時に、初春の令月にして、気淑く風和ぎ。”

▲图/新京报网
《万叶集》中的汉字原文为: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集,成书于一千二百年前。这部诗歌集收录了天皇、皇族、贵族以及民间的一些诗词,内容多以歌颂自然之美为主。其在日本的地位,类似于我国的《诗经》。上述“梅花颂”中之诗句,也寓意寒冷的冬季即将过去,万物新生之春天即将来临。包含了日本民众开创美好生活的愿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选定的“令和”也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引用本国古代典籍作为年号。很明显,这是一个去中国化的讯号。只不过,中国作为日本的文化母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怕是一次小小的年号选定难以撼动的。
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日本年号传统
日本的年号传统源于中国。公元前115年汉武帝立“建元”为年号,是为年号建立之始。日本最早的年号,为“大化”。645年皇极天皇让位,孝德天皇即位,定元号为“大化”。“大化”出自《尚书》与《宋书》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便是年号加史实的一种表述,为大家所熟知的“明治维新”亦是如此。
自“大化”伊始,日本的年号设立,便未曾间断,直至今日。日本的年号,素来出自中国古代经典。如为人熟知的“明治”就是取自《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昭和”则取自《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刚被废除的“平成”,则出自《史记》中的“内平外成”和《尚书》中的“地平天成”。
日本年号的选定,本与中国古代一样,一代皇帝可以设立几个年号。不过,自明治年代起,日本奉行“一世一元”制。即一代天皇仅用一个年号。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年号其实凝结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记忆。
过去的平成年代,经历了巨大的希望与激情,同时也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给一代人心理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为了远离这伤感的寒冬,日本人才选择了象征新希望的“令和”作为新的年号。

▲图/新京报网
虽然“令和”出自日本典籍,不过和歌之中,无论“令”字抑或“和”字,都还是汉字本有之意。无论从字义、语境抑或寓意,“令和”二字还是无法剥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日本文化难脱中国底色
关于日本文化的底色,限于篇幅,仅就汉字与佛教两点来谈。
首先,看汉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根本载体。文字的寓意则直接影响着一个文化的基本形态。汉字自传入日本之后,一直沿用至今。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传入日本的过程中,将其所蕴藏的精神内涵也灌入了日本文化的骨血之中。
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塑造了自己本国的文化形态,但毫无疑问,新形态的塑造,无法脱离中国文化的固有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曾有过以英语代替汉字的尝试,不过很快便告失败。根本而言,如果去除汉字,也等于否认他们自己一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化。
其次,看佛教。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斋藤明认为,不了解日本佛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日本人的思想与行为处事。
佛教文化是日本文化真正的底色。佛教之精神不仅仅充实了日本人的内心,更从生活方式上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日本人。
然而,日本佛教的整体风格则是从唐代佛教传承而来。这其中,佛教之中的禅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尤深,禅文化的源头禅宗则是独具中国特色之宗派。禅文化之“简素”精神,如今已然成了日本民族整体的精神气质,日本人已将这一精神贯彻于生活的各个细节。
日本官方在回答记者有关“为何不选用中国典籍”的提问时,答道:日本正迎来一个根本的转换期,为了反映日本人的新精神新时代,我们最终决定从日本的典籍中选用新的年号。
只不过日本人要开启的“新”精神、“新”时代,还是要立在传统的精神文化基础之上,才能稳步推进。
□狄宣亚(媒体人)
编辑:王言虎校对:王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17:17 , Processed in 0.00774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