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9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庞学勤:夕阳恋美如朝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4:38: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何话乡贤
2017-12-06 20:30:35

秋天里的春天——庞学勤与他的二任妻子杨洸、高山英子(二)
银幕上,他是观众崇拜的大明星;单位里,他是勤勤恳恳的大领导;家庭中,他是妻子不离不弃的大保姆;大明星几十年照顾病妻细致入微,感动了妻子的好友,在妻子病逝后带给他温暖的慰藉,他们怎样?庞学勤、高山英子讲述秋天里的春天……
——题记

庞学勤与高山英
相濡以沫半世纪的爱妻杨洸走后,庞学勤陷入痛不欲生的迷茫。在亲友的劝导下,他开始积极参加电影界的一些活动,以消遣心中的孤清寂寞。
庞学勤的儿子们很孝顺,很心疼他。看着父亲在妈妈走后孤单憔悴的身影,希望他在妈妈走后,活得轻松快乐些……
终于,他的生活出现了转机,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并不陌生的女人,她叫高山英子,日籍华人,现任日本东方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
高山英子在长影厂幼儿园当保育员,彼此住的不远,两家的孩子从小就在一个大院里玩耍。高山英子与老庞的爱人杨洸无话不谈,常来常往。杨洸见她长得比剧团里的演员还漂亮,就鼓动她转行去当演员,但因为她有日本血统背景,她也就没敢往这方面想。但她一直很敬重庞学勤对病妻多年来不离不弃的关心照顾,更敬慕他在电影《古刹钟声》、《战火中的青春》、《兵临城下》等片中的英雄形象。高山英子是中日混血儿,她的母亲是日本人,抗战结束后滞留长春嫁人生儿育女。其父是长春中科院的一名干部,早于“文革”前去世。母亲晚年退休后带子女返回日本,两家人从此断了音讯。后来,高山英子作为日本电影代表团的领队,与庞学勤同下榻在银星酒店,彼此邂逅甚欢。再后来,高山英子因搬家而弄丢了电话本,两家又暂时失去了联系。

第13届电影华表奖颁奖礼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数百位明星出席共贺新中国六十华诞。图为庞学勤与夫人高山英子
高山英子随家人从东北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因人生地不熟,母亲又从没教他们说过一句日语,在日本仅靠政府给归回者的生活费也仅够吃饭。为了生存,她学做裁缝、会计等。后来为了能早日养家自立,她竟去干日本男人都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到皮料加工厂去做洗皮工。生活的磨难,家庭的不幸,那段日子,是她最惨苦的一段日子。当她彻底过了语言关,就辞掉洗皮工去商场租柜做售货员。由于她以诚待人,生意开始红火起来。有一天,她为中国景德镇瓷器来日本展卖做翻译,她重新定位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毕竟自己是中国人,她要为中日友好和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1991年,高山英子成立了自己的旅行社,专门做中日方面的文化交流和观光旅游。1995年,她又成立东方文化交流协会,并成功开展多次国际性交谊交流活动。

高山英子为事业拼搏渐入佳境之际,她敬重的昔日老领导庞学勤,却正在珠海经历一场生离死别的哀伤。庞学勤相濡以沫半世纪的爱妻去世后,老庞陷入痛不欲生的迷茫。高山英子与庞学勤的小儿子庞洋通话时得悉此事,也黯然神伤。重新联系上的高山英子,为慰解老庞形单影只的愁闷,隔三岔五打来越洋电话与他长谈。彼此由互相劝慰到互诉衷肠,由回顾昨日到展望明天,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虽说远隔千山,但电话把他俩的心拉近了。

庞学勤与高山英子在富士山下度假
在儿子的撮合下,傲气耿直的庞学勤经深思熟虑后,终于勇敢地向对方送上爱情玫瑰。不久东渡日本,与高山英子在富士山下度过他们爱情的第一个春天。高山英子说,再过几年,等她把事业都安排好以后及国外的儿子念完大学,她就会移居北京与庞学勤长相厮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2-7 04:39:37 |只看该作者

庞学勤:我从没想过“离婚”……

秋天里的春天——庞学勤与他的二任妻子杨洸、高山英子(一)
银幕上,他是观众崇拜的大明星;单位里,他是勤勤恳恳的大领导;家庭中,他是妻子不离不弃的大保姆;大明星几十年照顾病妻细致入微,感动了妻子的好友,在妻子病逝后带给他温暖的慰藉,他们怎样?庞学勤、高山英子讲述秋天里的春天
——题记
似水流年,流走的是昨日镜中年轻的容颜,流不走的是早已深烙在心的经典形象,《战火中的青春》中的雷排长,《甲午风云》中的水手……当年影坛的“正派小生”庞学勤如今已成了“老生”;但在无数观众心目中,那些闪亮的银幕形象至今依然清晰。

《战火中的青春》剧照
说起庞学勤的成名作,还要数1958年那部《战火中的青春》。为了在银幕上塑造好男主角雷振林排长,他认真回忆战争年代自己身边那些农民出身的基层指战员的言行举止,剃掉了头发,使雷振林这个形象更真实。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后,他红遍了大江南北。然而,就在庞学勤事业最辉煌的时候,身后那风平浪静的家却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与打击。

庞学勤与妻子杨洸合影
庞学勤和妻子杨洸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毕业结婚后,杨洸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里担任主要角色。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照
1959年,杨洸同时在三部戏里担任主角,因为任务太重,压力太大,她不小心患上了眼疾,被诊断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医院采取了对眼球直接注射的治疗方法,也没能阻止住杨洸的失明。
这一段时间正遇三年困难时期,对庞学勤来讲,“应该说是人生最苦的阶段。那时候,什么吃的都没有。我们剧团到渔场演出,给两车鱼,上部队演出,给点猪肉,反正一点不留,都带给她。”
杨洸的病吉凶未卜,庞学勤的事业却如日中天,身边仰慕者无数。但庞学勤说,“离婚”这两个字自己从来都没想过。“命运既然结合在了一起,就应该一生一世。”

庞好说,“中医有个理论,最好生一个儿子,妈妈的病就能在坐月子的时候带走。”1965年,庞学勤的大儿子
庞好降生。1970年,庞学勤又有了小儿子庞越,“好”、“越”有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之意。
但往往事与愿违。“文革”过后,庞学勤走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岗位。杨洸却因为“文革”期间长期精神压抑,患上了精神分裂。
平时善良单纯的杨洸一犯病就像变了一个人,狂躁、发火,实在闹得不行了,庞学勤只好把妻子送医院。而每去一次医院,不亚于一场斗争,“请年轻的同志,一个人背着,两个人按着”,这样才能让杨洸上得了车。

1978年庞学勤一家
为了不破坏两个儿子幼小心灵里母亲的美好形象,庞学勤每次都悄悄地安排一切。而每送走妻子一次,这个在儿子面前一向坚强的父亲自己却会忍不住关在房间里大哭一场。
此刻的庞学勤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都知道,庞厂长每个星期天两盆衣服,洗完了,带着两个孩子去洗澡,洗完澡再买点糖三角、豆沙包,回来做点土豆白菜,再来一勺肉,就是这么生活。”
儿媳刚进庞家的时候,从没接触过婆婆这样的病人。庞学勤就耐心解释说:“妈妈有时候就好像电线搭错了,A路应该接B路,可妈妈接到了C路,所以会说错话,你不要在意。”
不久后,杨洸又得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直到2004年去世。
大儿子庞好这样评价父亲:“在厂里,他是厂长,有忙不完的公事;回到家,他是保姆,照顾生病的妈妈。作为丈夫,他对妻子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恩深情重;作为男人,他活得太不容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12-7 04:40:55 |只看该作者

庞学勤:“雷振林”圆了我一生演艺梦

庞学勤,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4年投身革命,曾随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文工团员、炮兵连指导员。代表作品有《兵临城下》、《烈火中永生》、《花园街五号》等。
——题记

庞学勤一生演了许多电影,扮演了不少经典角色,然而他最钟情的,还是《战火中的青春》;他最满意的人物,还是“雷振林”。
他说得无比坚决,不是“之一”。
庞学勤喜欢电影,天生也是演电影的料。然而在拍摄《战火中的青春》之前,却总有领导盯着他,北京电影学院“团委书记”、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秘书”、电影局的“工会主席”等职务都纷纷瞄上他。次数多了,连他自己也怀疑起自己来,“是我演戏不好吗?”“我的模样像‘领导’?”
他一遍又一遍推辞,只缘于心底那一团不灭的电影梦。

庞学勤第一次登上银幕是1956年在林农导演的《边寨烽火》
出演《战火中的青春》之前,在长影厂工作的庞学勤已经参加了《边寨烽火》、《古刹钟声》、《心连心》、《党的女儿》等多部影片的拍摄。或许是受那个年代思潮的影响,影片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而庞学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演完这些戏之后还“不红啊!”
或许有庞学勤“不红”的因素在内,才总有人打他的主意让他弃演从官。
就在庞学勤无比忐忑之际,机会来了。有一天,正紧锣密鼓拍摄影片《朝霞》的庞学勤在长影的大食堂吃饭,导演王炎走过来递给他一样东西:“给你看个本子。”庞学勤一看,剧名正是“战火中的青春”。庞学勤利用拍戏间隙很快看完这个本子,并深深喜欢上这部电影。对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也在心里有了很深的了解。
两三天之后,再遇王炎。问他:“你喜欢哪个角色?”庞学勤想了想说,“连长!给了我一定把他演好!”
“这是真话?”王炎盯了他问,“那个排长,你不喜欢?”王炎说的“排长”,就是“雷振林”,《战火中的青春》男主角。王炎追问:“你想不想演?”
“当然想演!”庞学勤毫不犹豫地回答,“而且自信能演好!”其实,这个角色庞学勤早已做了了解,只是他不好意思直接跟导演讲,怕万一被拒绝,面子上下不来。现在导演主动提出让他演,他发自内心地欢喜。
就在庞学勤信心满满地做准备时,却出现了麻烦。当时,长影厂厂长亚马不同意导演报上来的名单,说白了是不同意庞学勤演“雷振林”。
为什么?亚马厂长的理由是,庞学勤给人的感觉是一副知识分子形象,演“指导员”、“侦察科长”类的没有问题,而“雷振林”却虎里虎气、猛打猛冲、歪戴帽子、不系扣子,还挂着个大洋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十足。让庞学勤扮演“雷振林”,亚马厂长的原话就是“糟蹋了庞学勤”。
原来,厂长也是好意。然而王炎也是倔脾气:“我就觉得庞学勤好!‘雷振林’非他莫属!”

在拍摄短短三个月中,庞学勤下决心要改变人们心中他温文儒雅的形象,一定要塑造一位敢打、敢拼、傲气、倔强,有火一般激情的基层指挥员形象。为此庞学勤一面苦练体魄,一面琢磨人物性格。他几乎翻动了脑子里的全部记忆,调出多年积累的全部生活素材,精挑细选,把最精华的东西毫不吝啬地全部用在“雷振林”身上。而且,为了更好地找准感觉,他还剃成光头,希望突出“兵”的气质。那段时间,庞学勤全身心投入雷振林这个角色当中,完全忘却了自己。一次在拍“高山”第一次下排的戏时,他们按导演的要求先进行“试演”,然而当“雷振林”向全排战士“神气活现”地介绍完“高山”时,导演却喊了一声“停!”这时他才发现,刚才“试戏”的一幕,导演已悄悄让摄像师全部拍了下来,并且非常成功。

《战火中的青春》剧照
为了“雷振林”,庞学勤确实是太投入了,只要进了
《战火中的青春》摄影棚,他每时每刻都是“雷振林”。当时,他在《朝霞》与《战火中的青春》两个剧组间往来穿梭,白天是“林校长”,晚上是战场上的“雷排长”。然而,就在这么忙碌的关键时候,却传来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的消息。当领导征求他意见时,他为了不影响两部影片的进度,把眼泪咽进肚里继续拍戏,没有回家送父亲最后一程。

日夜连轴转,庞学勤终于扛不住了。一天,《朝霞》剧组一直等不到他,全组70多号人四处寻找,把他家的门快敲烂了还是不见人影。就在全组上下焦急万分、全厂都炸开锅之际,有人无意间在服装道具库发现了呼呼大睡的庞学勤。原来,他拍完《战火中的青春》后去换服装时,看看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便想先休息一会儿,没想到这一睡就过头了。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后,很快成为“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中的优秀影片。有人评价,那年展出的35部新片中,《战火中的青春》是1959年中国电影鲜花中开得尤为艳丽的一朵。影片公映后,庞学勤一下子便红起来,全国观众对他的喜爱如潮水般涌来,许多年轻人更是因此燃起想去当兵的念头与激情。庞学勤随着“雷振林”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国电影画廊中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典型男子汉。庞学勤这个英俊潇洒的“硬派小生”,在角色塑造上也成功地实现了华丽转型,成为影迷们心中狂热崇拜的偶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7-12-7 04:42:16 |只看该作者

王苏娅:我被悬挂在中国照相馆门前“高山”的大幅照片惊呆了……

深入到王苏娅心里的“高山”原型——郭俊卿(三)
郭俊卿,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题记

1950年郭俊卿出席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会议时留影
《战火中的青春》和《五朵金花》先后上映,王苏娅“火”了。问及之前有没有追星现象时,王苏娅说,有一次她被别人拉着去王府井拍照,没想到一走到当时的中国照相馆门前,就被眼前悬挂着的自己的大幅照片惊呆了。这时候,路人纷纷认出她,里三层外三层围上来请她签名。最后,是警察前来,才把她“救”出去。全国各地的信件也接连飞来,不断鼓励她、夸奖她。

王苏娅年轻时留影
王苏娅说她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观众这么热爱“高山”。
导演王炎每每谈到选择王苏娅扮演“高山”时,总是得意地说:“看,我这个‘小战友’不错吧?当初就是看准她的爽朗率真,丝毫没有一般女孩子身上的娇气。嘿,我的眼光还是很厉害的!”
《战火中的青春》与《五朵金花》,同一年拍摄、放映的两部重量级电影,足以让王苏娅奠定她在当时中国影坛的地位。果然,第二年的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她的得票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还是遗憾地落选了。
“无所谓,那时候还很年轻。”王苏娅说得依旧淡然。
随后,王苏娅与庞学勤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双双参加了由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罗瑞卿部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领的400人组成的中国艺术团,出访缅甸。那一次,其中的电影代表团由八一厂的陈播带队,参加人员除王苏娅、庞学勤外,还有杨丽坤、秦怡、秦文、王丹凤、张瑞芳、田华、王心刚、崔嵬,共十位当时最红的影星。出访期间,王苏娅还担任了开幕式文艺演出中“我美丽的祖国”的独唱,并与团里其他女明星合唱了抒情歌曲《在村外的小河旁》,美妙的歌声让在座的缅甸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那段时间,《战火中的青春》在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循环放映,“中国‘花木兰’”受到缅甸人民盛赞。王苏娅与庞学勤,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连接中缅友谊的特殊“使者”。
在缅甸,王苏娅因一次意外腿部受了伤,周总理得知后不仅当即派人把她送往医院包扎治疗,还时时关心问候。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后,观众在盛赞的同时,对“雷振林”与“高山”最终未能牵手深表遗憾。王苏娅说,《战火中的青春》隐约透出爱情的味道,但始终没有挑明,这就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遗憾

《战火中的青春》剧照
这么多年过去了,最令王苏娅遗憾的,还是“高山”的原型郭俊卿。一张照片,我们懂得王苏娅提及此事时的无奈。对她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银幕上下两位“高山”唯一可以相聚的方式。

1950年郭俊卿(前排右一) 与战友合影
是啊,郭俊卿走得太早,如果活到今天,她与王苏娅该有多少次见面机会?那样的话,关于照片的遗憾,也就不存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7-12-7 04:44:46 |只看该作者
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是根据陆柱国的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部分章节改编拍摄的,许多人都看过。其实在小说中,雷震霖后来身负重伤,都以为他牺牲了,高山也一直未嫁。直到十几年后的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雷震霖和高山才又在战场上重逢。(小说写的相当感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7-12-7 04:45:53 |只看该作者
沒错,第一次认识庞学勤是战火中的青春,跟王苏亚最佳合作,冲动,个人英雄主义,瞧不起女兵,最后认识过来,成為真正的英雄,片尾可能跟王苏亚结情宜,都演得超水準。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7-12-7 04:46:40 |只看该作者
庞学勤,六十年代二十二位电影明星之一,永远怀念你演的精典影片。战火中的青春是你的成名作,值得永久怀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7-12-7 04:47:20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他演的《兵临城下》,“……万一突不出去,郊区的洪水,也正好淹了围城的共军,等強大的援兵一到,何愁出不了城呢?” 这缓兵之计做的太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7-12-7 04:48:02 |只看该作者
当时电影圈有”北庞南冯”(庞学勤,冯喆〉之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7-12-7 05:01:03 |只看该作者

郭俊卿:敬爱的王苏娅,生前未能相见,留张照片做纪念吧……

本帖最后由 兰梅 于 2017-12-7 05:02 编辑

深入到王苏娅心里的“高山”原型——郭俊卿(一)
郭俊卿,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题记

年轻的郭俊卿
《战火中的青春》是部队著名作家陆柱国根据自己创作的《踏平东海万顷浪》中的一个章节改编的。当时作为国庆献礼片,摄制组争分夺秒日夜抢拍。王苏娅记得,当时第一个镜头拍的是影片的结尾,也就是“赠刀定情”一场戏。这部电影被戏称为“一帮和尚和一个尼姑”。王苏娅说,当时影片并不被人看好,但影片的主创人员却用心十足。

对于影片中的“副排长高山”,王苏娅不仅要把握其在战场上的表现,更要演好一个“男孩子”的举止言行和内心活动。好在那时候,王苏娅已经从北京电影学院结业,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表演技巧上“开窍了”,因此她愣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和灵性,以及部队的生活基础,很自然地赋予了这一人物十分鲜明而生动的个性化色彩,把一个有勇有谋、刚毅坚强、周密细致的“当代花木兰”活脱脱呈现在观众面前。

《战火中的青春》剧照
提到“副排长高山”,提到“高山”的原型郭俊卿。刚刚还满脸愉悦的王苏娅沉下脸来,“唉,多少年过去了,一提郭俊卿就让我想起一件终身遗憾的事。”
作为《战火中的青春》中“高山”一角的原型,郭俊卿自然深入到王苏娅的心里。而王苏娅又何尝不是深深渗透到郭俊卿的内心深处?《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后,郭俊卿跑到影院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对她就是一次强烈震撼。她觉得,王苏娅把“高山”演活了。电影里的许多细节,女扮男装了多年的郭俊卿都经历过,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会在她的内心深处掀起波澜。她把这部深深触动心灵的好电影,视为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
天不随人愿。郭俊卿因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不仅早早得了严重的妇科病,而且之后一连串不如意的打击令她身心倍受摧残,最终多种疾病缠身,于1983年离开这个令她悲喜交加的世界,当时年仅52岁。
临终前,郭俊卿有一件事始终放不下,那就是一直没有机会见一面成功地扮演了“高山”的著名演员王苏娅。于是她千叮咛万嘱咐,托她的侄女把自己最满意的一张照片交到王苏娅手里。

"当代花木兰"郭俊卿(右一)
王苏娅说,照片顺利地到了她手上时,她正和关牧村一起在上海拍摄《海上生明月》。“照片上,郭俊卿穿着军装,戴着军衔,特别精神帅气!”王苏娅细细描述,照片背面还写有珍贵的一行字:“敬爱的王苏娅,我生前未能见到你,只能留张照片做纪念。永存!郭俊卿”。
无论是对郭俊卿,还是王苏娅,这都是一张异常珍贵的照片,然而王苏娅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人“夺”走了,而且一去便没了踪影。
“那天拍戏现场突然来了一位上海记者,她看到照片便以记者特有的敏感惊呼:哇!多好的题材啊!王老师一定要先把照片借我用用!”王苏娅清楚地记得当初的细节,也清楚地记得那位女记者的模样。好不容易到手的一张珍贵照片“借”出去,王苏娅还真有些犹豫和不舍得,然而那位记者拍着胸脯请王苏娅“放一百个心,保证用完立即归还!”出于对记者的信任,她甚至连对方的姓名与联系方式都没问便把照片“借”了出去。然而一去再没了踪影,令王苏娅遗憾终身,以至于今天提起,她还不能原谅自己,连连埋怨“那时候真傻!”
此事发生后,她对记者有了深深的戒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5:32 , Processed in 0.01133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