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3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古诗中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到底楼兰是哪?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12:33: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江水 于 2018-9-15 12:34 编辑

为什么古诗中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到底楼兰是哪?      
有多大仇,多大恨?
  
中国古代写边塞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斩楼兰”“破楼兰”这样的话。比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辞君一夜取楼兰”“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等。好像与楼兰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样。
(楼兰古城复原图)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故事中的这种写法,只是一种借代。是用“楼兰”来借代所有的北方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但问题是,为什么总要以“楼兰”来借代,而不用别的来借代呢?
一,楼兰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中的“楼兰”其实指的是“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它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往车师;西北直达焉耆;出东可到敦煌。
当年的楼兰“使者相望于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因此控制了楼兰,就占据了西北的战略要冲,同时拥有了西域的商业主干道。
所以,楼兰古国成为了当时汉匈两家的必争之地。
二,楼兰经常首鼠两端。楼兰是早期西域36国之一,是一个“城廓之国”,有人口14000余,士兵3000人。在西域诸国中,可算泱泱大国。但与强大的西汉以及匈奴相比,楼兰实在微不足道。
为求生存,楼兰经常首鼠两端,朝秦暮楚。
西汉时期,楼兰为求自保,分别派遣质子到汉朝和匈奴,向两边臣服。且经常充当匈奴的耳目,帮助匈奴人抢劫西汉在古丝路上的商队和使者。
《汉书》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由此,楼兰成了西汉的一块心病。

(汉武帝雕像)
三,西汉忍无可忍,决心“破楼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听从了张骞的建议,派遣大将赵破奴为主帅,王恢为副将,领精兵数万,攻破了楼兰城,俘虏了楼兰王,带回汉廷。
武帝斥责其为虎作伥,不守信用。楼兰王回答说:“不两属,无以自安。”
意思很明白,楼兰是小国,夹在汉匈之间,如果不两边称臣,就没法生存了。
汉武帝体谅其难处,将他放回。此后,楼兰消停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92年,楼兰王病逝,要求汉朝放回质子,立为楼兰新王。但这位质子在汉时屡犯法律,已经被汉廷施以宫刑,成了太监。成了太监,还怎么回去当王?于是,汉朝拒绝了楼兰的请求。
楼兰无奈,只能改立他人为王。可是,新王继位没几年又死了。
匈奴闻讯后,抢在了汉朝的前面,将在匈奴的楼兰质子送了回去,立为楼兰王。
汉朝知道后,后悔不迭,于是设法补救。
汉廷派遣使者出使楼兰,宣旨楼兰新王入朝觐见,接受皇帝的任命和赏赐。楼兰王在王后的劝说下,以“刚立为王,需勤勉治国”为由,拒绝了汉朝的要求。
从此,楼兰旧疾复发,屡次抢夺汉朝商人,出兵攻击汉使,截断汉朝前往西域诸国的通道,彻底地倒向了匈奴。

(霍光剧照)
公元前77年,霍光派遣傅介子执行刺杀楼兰王的计划。
傅介子到达楼兰后,谎称汉朝将赏赐楼兰王,邀约其赴宴。
在宴席上,傅介子和楼兰王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待楼兰王酒醉之际,傅介子命手下的彪悍武士杀死了他,割下其首级。
傅介子随即向惊慌失措的楼兰官员传达了汉朝皇帝的旨意:“楼兰王不尊上谕,为非作歹,助纣为虐,现已伏法。其余人等只要归附大汉,皆既往不咎。”众人表示愿意臣服。
于是,傅介子将投降汉朝的尉屠耆立为新王,赐汉朝宫女为夫人。派遣汉朝官员,带领士卒数十人,在伊循屯田镇守,监视楼兰。
随后,傅介子将楼兰更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
从此楼兰便被汉朝掌控,至公元448年,被北魏消灭。
(参考资料:《汉书》《魏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9-15 12:36:30 |只看该作者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就是“斩楼兰”、“破楼兰”典故的来源所在,在古代,尤其是在秦汉隋唐,稍微有点理想的人物,最大的雄心壮志莫过于开疆拓土,以张骞为典范,为国家民族争取尽可能多的领土和生存空间。
这些不仅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一种心迹,更被一些文学作品记录下来,比如说李白的《塞下曲》和王昌龄的《从军行》。
那么,建功立业就一定“斩楼兰”、“破楼兰”才能达到目的吗?在当时来看的确是这样,不管秦汉还是隋唐,一旦定鼎中原,局势稳定。

想要有进一步作为,向西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何况经过张骞的凿空之举,西域,已经成为了当时上层社会一个熟悉的名字。

李白、王昌龄都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了,其实在汉时,对于西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这个楼兰(古国),这家伙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
属于战略要冲型的,就是说你中原的人想往西去,非得经过楼兰不可,因为楼兰处在整个西域的最东缘,西域本就荒凉,不管是客商还是大军,粮草补给基本上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因此,得楼兰者得西域绝不是一句空话,如果不征服楼兰,最差也得安抚好,一旦孤军深入西域腹地,楼兰在背后搞鬼,腹背受敌又无补给来源,大军基本上就是不攻自破。
因此,当时北匈奴也争夺楼兰控制权,汉朝也争夺楼兰控制权。楼兰为了生存,则充分发挥墙头草来回倒的风格,在夹缝中求生。


在唐朝时“破楼兰”、“斩楼兰”已经更多的成为了一种表达建功立业心迹的象征,因为随着公元448年北魏攻破鄯善(楼兰),楼兰已经不复存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9-15 12:38:03 |只看该作者
1、楼兰古国在哪里?楼兰,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传奇古国。位于现在的中国新疆罗布泊附近,有楼兰遗址,如果去旅游的话,现在还能看到。楼兰遗址又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古城”,楼兰古国的消失,为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楼兰国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曾经是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楼兰古国,前后存在600多年的时间,最后被北魏灭国。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国的西面,更遥远的地方,多数国家并未归服汉朝。从乌孙国往西一直到安息国,快靠近匈奴的地方,自从匈奴国打败月氏国后,匈奴单于只要派遣一个使者前往,西域诸国纷纷包吃包住,不敢为难;但是汉朝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往往吃饭住店都要自己掏银子,坐骑也要自己买。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些国家远离汉朝天威,恣意妄为,他们看到汉朝使者财物众多,心里面就打起了小算盘,想方设法地想从汉朝使者身上赚些金银珠宝。于是就和汉朝使者做起了买卖,和天高皇帝远的汉朝相比,显然他们更怕近在眼前的匈奴。其中楼兰、姑师两个小国家更是胆大妄为,竟然公开抢劫汉朝使者王恢等人。
楼兰地处西域的最东面,汉朝使者要出使西域,和西域诸国搞好外交关系,首先就必须经过楼兰这个国家。从地图上看,匈奴国就在楼兰北面虎视眈眈,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楼兰国,由于汉朝离得太远,鞭长莫及,所以多数时间楼兰国其实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作为匈奴牵制汉朝的一枚棋子。

2、夹在汉朝与匈奴之间难以立足的楼兰: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文治武功,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威名远扬。汉武帝想打通丝绸之路,派兵出击西域门户的楼兰国和姑师国,直接俘获了楼兰王,当时领兵的大将军奉命责问楼兰王:你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竟敢冒犯天威,不来朝拜,反而劫掠天子使者?
楼兰王委屈地回答:我们国家小,夹在天朝和匈奴两个大国之间,左右为难,无法自安。我愿意率领全国人民迁入汉朝,有了天朝的保护,就不怕匈奴收保护费了。
汉武帝体谅楼兰王,放他回国。楼兰还是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处境一点都没有改变。楼兰投降了汉朝,很快就遭到了匈奴的攻击,为了避免两面挨打的局面,楼兰王无奈之下,只好两面讨好,分别派遣儿子到汉朝和匈奴做人质。都是大哥,都不敢得罪,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两边都俯首称臣。
楼兰国这种墙头草的态度,看起来两面都不得罪,实际上两面都得罪了。楼兰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汉朝和匈奴的外交,生怕一不小心,就有灭国的危险。汉朝与匈奴,打了几十年,看起来汉朝占了不少便宜,实际上谁也欺负不了谁,于是夹在中间的楼兰国,就成了双方博弈的筹码。
汉朝和匈奴都想在楼兰国扶持一个臣服于自己,不搞两面派的傀儡头子,于是每一次楼兰王横死,双方都要上演一场王位争夺大战,分别派遣使者护送在本国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回国继位。

3、汉家使者西出师,一举定楼兰:公元92年,楼兰王死了,楼兰国派遣使者来到汉朝请求护送作为人质的王子汇国际为,但是因为王子在汉朝犯罪,被处于宫刑,成了太监,汉朝不方便送一个太监到楼兰去当国王,于是找了个借口让楼兰国自己另外找人做国王。后来楼兰王又死了,匈奴国抢先将在本国做人质的王子送回本国继位。由于路途遥远,汉朝这边派出去的人马还没到,匈奴那边已经帮助新的楼兰王搞完了登基大典。
所以在多次的王位继承争夺战中,汉朝都是出于下风,一来二去,楼兰国就渐渐不搞两面派了,而是一边倒向了匈奴,疏离了汉朝。在匈奴的指使下,又干起了以前“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的老本行,继续截杀前往西域的汉朝使者。
对此,天朝上国很生气!不听话的楼兰过对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和西域诸国搞好外交关系的计划而言,成了一个不得不搬除的绊脚石。
公元77年,汉朝派遣使者傅介子出使西域。傅介子一行人走到了楼兰国,楼兰国王很傲娇,对汉朝使者爱理不理。傅介子只好继续往西走,快走到楼兰国的边界时,他对当地翻译说,我们这次来带了无数金银珠宝,主要是赏赐给西域诸国。你们国王不要,我就去其他国家了。翻译立马派人跑回王都对国王说了,也是楼兰王命中劫数,贪图小便宜丢了性命。楼兰王听了这个消息就坐不住了,立刻备马去追傅介子,在边界上和傅介子摆下酒席,喝了个烂醉。傅介子对国王说,我这里还有更好的宝贝给你瞧,你跟我来。国王刚走进内帐,就被预先埋伏的两个壮士刺杀了。傅介子出使西域,主要就是为了刺杀楼兰王。
傅介子斩下楼兰王的首级,回朝廷复命,被封为义阳侯。汉朝再次收服了楼兰,为了防止楼兰国再次反叛,直接将楼兰改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

4、为什么要“不破楼兰终不还”?汉朝的武功兴盛,对外族采取强悍的征服策略,到了唐朝,以汉代唐,当时的人纷纷翘首以盼,希望国家能够恢复汉朝时威名远扬的文治武功,所以唐朝以后,关于“击破楼兰”的诗歌非常多。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歌,出自王昌龄《从军行》: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关于楼兰的诗歌,还有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岑参《凯歌》“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以及宋朝的辛弃疾、文天祥等都写过关于“夺取楼兰”的诗歌。
古人写诗,托言明志。并非是和楼兰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表达自己想要效仿汉朝时的霍去病、赵破奴、傅介子等人,击破楼兰,威震西域,与北方的敌人匈奴决一死战,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8-9-15 12:39:12 |只看该作者
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置在今天新疆的东部,是西域各国中离汉朝最近的一个。由于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汉朝和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汉前期,西域地区是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的。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以后,汉军先后夺取了河套、河西等地区,并深入漠北,重创匈奴主力。匈奴附属部落纷纷投降汉朝,匈奴王庭远走漠北, 今内蒙古大部都落入汉朝手中。  
匈奴北逃之后,汉匈争雄的焦点就转向了西域地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后,建议汉武帝通过结好乌孙等西域各国来打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 汉朝以张骞为中郎将, 带领 300人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虽未能实现与乌孙结盟的目的, 但乌孙派出了几十人的使团访问汉朝。他们回国后, 向国王报告了汉朝地域辽阔、人殷物阜的情况, “其国乃益重汉”。不久,大夏、大宛等西域各国的使者也相继来到长安,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为了拉拢西域各国, 汉朝除了频繁派遣使者和谋求与乌孙政治联姻以外,主要采取了经济手段。汉朝希望通过向外国展示大汉的富饶,来使得西域国家心悦诚服,归附于汉。史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 散财帛以赏赐, 厚具以饶给之, 以览示汉富厚焉……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
但是, 这一策略并未奏效,西域各国不但没有被汉朝感化,反而是增加了对汉朝财富的贪欲。它们自以为汉朝距离遥远,汉军绝无法威胁到自己,便对汉朝十分不恭敬,把汉朝使者当成了“肥羊”,肆意勒索。而对于武力强横的匈奴,它们则十分畏惧,不仅对匈奴使者恭顺异常,殷勤款待,而且时常向匈奴提供情报,抢劫杀害汉朝使者。

《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绌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楼兰、姑师小国,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楼兰由于地处西域的最东端,汉朝使者出使西域,楼兰必定是他们经过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匈奴十分注重控制楼兰,并利用楼兰来劫杀汉朝使者。
在经济手段无效后,汉武帝决定使用武力。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朝将军赵破奴率七百骑兵攻破楼兰,俘楼兰王。
此后,汉朝和匈奴又围绕对楼兰的控制权进行了反复争夺,双方各自扶持亲近自己的楼兰王上台。公元前92年,汉朝派出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再次控制楼兰,并把楼兰改为“鄯善”。
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匈奴势力完全被逐出西域。

“楼兰”在后世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了汉朝对西域的征服运动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所以频繁出现在古诗里。这是人们对强汉时代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的一种追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1:47 , Processed in 0.0089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