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如何品读诗词,传播诗词,弘扬诗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08:35: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谭南周:今天如何品读诗词,传播诗词,弘扬诗词!                                         2018-05-18 14:42                                                   
                  
*如何订阅我们?

文:谭南周(厦门著名的教育专家、诗人,曾任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等职务。)

从去年年初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到今年年初“经典咏流传”与最近举行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着实让诗词热了一阵子,给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宽阔的平台,为“诗意中国”增添了光彩,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厚实的底蕴。

不管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 “经典咏流传”,我们从中应该思考三个问题:品读诗词,传播诗词,弘扬诗词。

品读诗词
01

诗歌之路走过了三千年。从古至今的诗词,无论是宏篇巨制,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古风;抑或是短诗、小令,如《诗经》,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袁枚的《苔》,它们之所以能够流传,为人民所喜爱,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甚至有文献价值与历史价值;还有着审美魅力、人格魅力与纯洁心灵、追求美好的感染力。要体会其魅力,了解其价值,首先要学会品读。

品读诗词,一般从四个方面:

明意

汤显祖说过:“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一身之主也。”王夫之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现在的文学艺术作品亦是如此。不管是哪一部具体作品,读后不知其所言,再三回味也茫茫然,至少说人们欣赏不了它,丧失去应有的社会功能。

立意,说复杂点,是诗作者主观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情感、志趣、追求等的内在反映。简言之,诗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什么意思,要让读者知道什么。

识象

象,“结象”也。是指客观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现象、幻象等外在因素。诗词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等)的产物,而美的产生是审美主体(作者)的主观意识与审美客体(客观物象)的结合。客观物象有美有丑,有真相有假象,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美与真相。

古今许多诗家都强调,毛泽东主席在给陈毅元帅谈诗的信中也说过:“诗要形象思维”。思维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诗词的魅力之一在于用诗的语言、形象的描写、凝练的文字、音韵的节奏。这也是诗词与其他文体的重要区别。

察情

古人主张,我也向来认为“诗也情所至”。无情则无诗,至少无好诗。因为感人心者最是“情”者。李清照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陈石遗评陆游《沈园二首》时说:“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最要害之处是情。易安无愁(情的一种形式),写不出这样的词;放翁对唐琬若不至死不忘(亦是恋情、爱情),写不出《钗头风》与《沈园二首》。我们读它往往也是为情所驱。

情是多方面、多层面的:家国情、桑梓情、恩爱情、人伦情、朋友情、物事情(如山水情、田园情、怀古之幽情)等等。情有多种同义词、近义词与含义,比如:愁(乡愁)、怨(闺怨)、恨(别恨)、绪(乱绪)、怅(怅望)等等,不一而足。

知境

境有两解。一即境界,一即意境。知境是鉴赏诗词的难点,因为“境”不好把握。

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多数人主张境界,是源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著名的“三境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认为,应该更多的是讲意境。境界一般是指人(诗作者),而意境多为针对作品而言。意境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传播诗词
02
0

诗词第一读者是作者自身,但诗词需要人欣赏,需要读者。古代许多诗词为什么今天有那么多人欣赏、记忆与背诵、运用,这既有作品自身质的问题,又有诗词独特的传播方式问题。李白仅20字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平淡如水,无神奇之处,为什么千年以来那么打动人的心弦,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完全在于作品自身的意、景、情、境。

有一个故事:唐代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某雪天一起到旗亭小饮,遇上一群梨园伶人与歌伎在唱曲。他们便暗中打赌,看歌伎所唱曲词中谁的诗多。结果是:

第一个唱的是王昌龄的绝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绝句“开箧泪沾臆”(《哭单父梁九少府》。原诗为五古长篇,或当时歌者截前四句为一绝)。第三个唱的是王昌龄的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长信秋词》),最后压轴唱的是最为年少而又美丽的歌妓,她唱的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

这就是有名的“旗亭赌唱”典故。在当时来看,诗词是殿堂文学,诗人是高雅之士,而梨园伶人与歌伎属于市井,可见名句名篇为众人所爱,口笔相传。


诗词独特的传播方式有吟哦、朗诵、歌唱。
吟哦,往往用方言与家乡俚曲。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著名诗人屠岸先生用他常州家乡方言与曲调,吟哦两首诗,就很有特色。这种形式申报成为我国“非遗”,屠岸为传承人。
朗诵,新体诗、旧体诗,包括散文与散文诗,均可朗诵。但旧体诗的朗诵应有自己的方式,需要探究。
歌唱,或用京剧、昆曲、越剧及地方剧曲成腔,或谱成乐调,如人们常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不管何种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韵味与魅力,都有利于传播,都要提倡与弘扬。

今年年初的“经典咏流传”为传播诗词提供了新的综合性传颂方式。

传播诗词不再是一般的吟、诵、唱,而是将之糅合在一起,赋予时代的新元素、新方式、新内容,用歌舞、中外乐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因人制宜的场景来传播诗词。

比如,谷建芬老师用13年功夫,将 50首唐诗谱成校园歌曲,供全国少年儿童歌唱,十分轰动;陈力老师深情演唱《枉凝眉》,再现了《红楼梦》中的诗词魅力;从陈涌海教授自弹自唱李白《将进酒》的启发,到“凤凰传奇”组合的激情演唱,时而一夫当关,时而万马奔腾的情感宣泄,台上台下互动,达到了传播的高潮……诗词在他们的笔下、歌声中得到了升华,提升了传播空间。

这次节目中推出的传播袁枚的《苔》诗的形式,更是别出心裁,至为感人,印象最为深刻。袁枚的《苔》诗,在他众多诗作中并不突出,被“孤独了300年”。而它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舞台上演绎后,一夜之间便火了。诗歌的意境、朴实无华的歌声,让亿万国人落泪。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梁老师说,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不要小看了自己”。在他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能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诚如此言,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感动和生命的意义。《苔》诗被传播了,山里孩子认识了诗,品味了诗,从中得到心灵的洗礼,“诗教”功能不可小觑。

学校是传播诗词的重要阵地。最近语文教材颁布,古典诗文份量大大增加。不少地区、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课外活动等,也把改革目光瞄向诗词,创造出一些传播诗词的方法方式。一些校外教育阵地,也把包括诗词在内的经典诵读列为青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无疑在他们的年幼、年青的心灵里播下诗词的种子。

宏扬诗词
03

品读诗词、传播诗词的重要目的是宏扬诗词,发挥诗词的作用。诗词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诗词的内容、形式的特有魅力,在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纯洁心灵情操、提升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家国情怀、风骨人格、坚守原则、崇尚高洁、热爱壮丽河山、追求美好光明、鞭笞黑暗腐朽,在古人、前人诗词中最为突出。

比如: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于谦的《咏石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哪一首不铿锵有力、震撼人心、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给人们以深刻教育与感染。

又比如家教诗与劝学诗。我曾写过《先贤家教诗话》与《先贤助学诗话》各一组100篇。《先贤家教诗话》里,从表达自身(或激励后辈) 的家国情怀,奉行正确的立身处世之道,极力主张读书为重,诗书传家,提倡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廉俭风气, 倡导和谐的乡间邻里关系、长幼有序的人伦纲常、和睦亲善的家庭生活等五个方面给后人以传承良好家风的教育。

《先贤助学诗话》从自小立志、发奋勤学、珍惜时光、读书方法、读书体会、读书乐趣、读书目标等方面,告诫、奉劝、警示、勉励人们读书。这对今天广大学子与民众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二是诗词在其他文学艺术形态中更是广泛运用。对一般性文学作品,运用诗词使之作品富有文学味、古典味,语言更凝练、更具有诗意与想像空间。

古典小说如四大名著,无一不诗,有的很多,或作者自作或援引古人他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就是对曹雪芹的众多诗词的理解与援引,一曲《枉凝眉》将人们带进无限感慨的境地,《葬花吟》《题帕诗》足可催人泪下。

《三国演义》电视剧给人以沧桑感、豪迈感、悲壮感,与片头歌有关,而片头歌则是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散文性的论述(或称散论),大量援引古人诗词,比如面说的“三境说”,引用的三首词就来自宋代的三位词家。

“画龙点睛”是诗词在政论文、记叙文中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本身会写诗词,其《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和《七律·军民情》就写得相当好。在援引诗词(包括典故与成语)来表达、诠释其要义,更是驾轻就就熟。

在众多讲话与文章中屡见不鲜。如明信仰之坚贞,则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道爱民之情深,则引“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察风气之紧要,则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励青年之志向,则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述文明之多元,则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其他门类文学艺术中的运用更是众多。可以说,不管那个门类文学艺术都与诗词相涉。

诗词是书法作品的重要内容。我以为,之所能称为书法作品者,大抵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字好,临碑习帖、师崇大家、究十年八载之功,方能成就。二是字要有个性与特点,写出自身风格与情怀,这就视其悟性与对书法的认识。三是书写经典,经典多为古今诗词对联、美文名句,也可写己作,等等。古今诗词被书写得最多,易为接受。前两点是书法之形式美,第三点是书法之内容美,三者之完美结合才是书法作品之上乘或佳作、绝品。

被誉“中国三大行书”的《兰亭集序》就是典型代表。王羲之是在极其悠闲的情绪下,面对三月良辰与山阴胜景,写成这篇美文与书法绝品。颜真卿《祭侄稿》是在极其悲愤的情感下写出,悼念在安史之乱中慷慨而死的侄儿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先行后草,常常写至枯笔,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苏轼贬官黄州,一切困厄,《黄州诗帖》就表现出他那种人也无奈、诗也无奈、字也无奈。

诗词对中国画关系同样密切。中国画自元“四大家”后,逐渐向文人画转变,实现诗、书、画融合一体之境地,也就是“诗情画意”。诗情画意至少有两层含意:

一是以笔墨为主体的画充满着诗情,而诗句显现出画一样的意境,达到了诗情画意。
二是在画幅上题诗,画上题诗,用诗点明画意,表达画外的东西。自己书题也好,他人代题也罢,都可以做到两者结合,将诗情画意推向更高的境界。

宋代苏东坡题李思训的山水图:“舟中贾客莫颠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用拟人手法,把小孤山喻为小姑,澎郎矶说成彭郎,彭郎小姑谈婚论嫁,郎情妹意的人性化,更表现出浓浓的山情水意。

元末张以宁为元代画家钱选作品《丝瓜》题诗:“黄花翠蔓子累累,写出西风雨一篱。愁绝客怀浑怕见,老来万缕足秋思。”由丝瓜之丝而生意成情丝和乡思,完全合乎常理。

元末王冕《题墨梅图》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世无墨梅,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清代郑板桥自题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风来而竹潇,竹潇而思起,思什么?因风来竹潇而想起平民百姓的疾苦声,一片悯民之情。

齐白石大师早年北飘到京华,因应酬而结识梅兰芳先生,赠之《雪中送炭图》,自题诗句:“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画面并无梅郎形象,而一题诗,对梅兰芳的感激之情,以及两人的诚挚友谊跃然纸上。

有意思的是,这些名画很多已经失传,今天再也见不到了。但题画诗常在,让我们仿佛看到这些名画的精彩画面与高远意境。诗词功能真不可小觑!

诗词在戏剧中最多运用。京剧、昆剧、越剧等剧被称为“诗剧”,唱词被诗化,有的本身就是诗。曲艺、歌曲为诗词谱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毛泽东的《蝶恋花》“我失骄杨君失柳……”。

电影、电视中也援引诗词,有的片名与主题歌就出自诗词。片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巴山夜雨》等等,主题歌如《小城故事》用李叔同的《送别》,最近连播的电视剧《小楼又东风》,用了李后主的《虞美人》词。建筑物上的楹联与诗碑,工艺美术品镌刻诗词,如此等等,还有很多。

三是有利于诗词创作与“后继有人”。千百年来,诗词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不能丢失,而要保护;诗词是最优秀的文学艺术,不能断代,而要延续。

保护与延续,就要有致力于诗词创作与研究的一代代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词当随时代,新时代不仅要品读、传播、学习古人、前人的名篇佳作,还应该有自己的诗词,有自己的诗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30 00:27 , Processed in 0.0082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