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安街上最尊贵的夹道,最邪性的大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6:28: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 于 2018-1-28 06:31 编辑

        2018-01-27 07:00                                                                                                                                           故宫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而其实它们的本来身份是太庙和社稷坛,是明清两朝遵循皇宫“左祖右社”礼制的产物。

太庙

在太庙和社稷坛的外侧,还各有一条大街,分名:南长街和南池子,算是隔开皇宫大内与市井民间的两道缝。
最尊贵的夹道——南长街
左边是故宫,右边是中南海,这就是南长街的两个邻居,这档次、咖位,不用多讲了吧?

在南长街未修前,这一片儿集中着朝廷的会计司、煤炭库、章仪司等部门,均是为皇宫大内服务的部门。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
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政府在社稷坛的墙上打开豁口,开辟新街,并在街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拱门,上题“南长街”三个大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南长街南口大门。
咱们就先从南长街最北端的西华门讲起。
皇亲国戚才能走的“后门”——西华门
紫禁城皇城四门,以西华门最为尊贵,它曾是中南海的正门,能同时作为故宫和中南海的门户,西华门还真是了不得。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
清代的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时,慈禧和光绪也是从这里西逃的。
传奇大影壁
西华门有一排屏风(影壁)楼,在故宫四大门中独一无二,它的诞生,源于当年的“北京饭店新东楼事件”。

北京饭店, 始建于上世纪初,是京城屈指可数的五星级饭店,1949年北平解放后,它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外事接待和国务活动,政治地位特殊。

由于饭店接待量日益增大,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扩建北京饭店,达到拥有1000个房间以上,能同时容纳2000人的生活社交。

周总理在北京饭店招待外宾

这项工程,是由清末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张鸣岐的儿子、人民大会堂等三大建筑的总设计师张镈亲自操刀的。

周恩来与张镈

张镈拿出了20套方案,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得知新东楼仅高50米只有14层时,建议建一栋超百米的大饭店,最终新方案定为100.25米高。

李先念

1973年春,新东楼工程启动,并以一个星期一层的速度增高。国庆节后,开始第12、13层的施工,一位工程人员在闲聊时表示:新东楼西向的房间最好,因为可远观西山,近看故宫。

这一说法不胫而走,周恩来和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等人都认为正在建设的新东楼会对邻近的中南海产生威胁,站在新东楼的15层上,甚至可以看到毛主席的住处游泳池。

位于中南海游泳池的毛主席卧室

100米高的新东楼方案就此被否决,50米高的方案重新启动。在登上西华门城楼实地测量后,周恩来决定建一道脊高26.7米的屏风楼。

屏风楼共5栋,北侧3栋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两侧的2栋及西南角则是驻军,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直就矗立于此,虽然近年来屡有建议拆除它们的声音出现,可这敢拆的人,一个都没冒头呐!
南长街西华门的最牛建筑说完了,咱们再说说这条街上的一家餐馆。
泽园酒家
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饭馆,位于中山公园西门北,酒家里的装饰很有革命情调,以毛主席及老一辈革命家照片为主。

餐馆的招牌菜,都是第一代领导人的最爱:毛氏红烧肉,毛氏武昌鱼,周总理爱吃的狮子头等。

这样一家餐馆的经营人,必然不是等闲之辈, 乃是毛主席当年的警卫员。
毛主席一家及很多中央领导人,还有老一辈革命家经常在这里聚会。
福佑寺
一所不对外开放的皇家寺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幼年的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因出天花曾在此“避痘”;后被雍正改为专门祭祀雨神之庙,所以民间又称它为“雨神庙”。

乾隆登基后,这里改建为喇嘛庙,更名福佑寺,后来成为班禅驻京办事处,从八国联军入京到文革,这里一直平安无事,毫发不损,莫非真是菩萨保佑?
昭显庙
昭显庙原址在北长街71号,实际上已基本不存在,仅存后殿,如今是北长街小学,在小学大门北侧有“昭显庙”三字。

据说昭显庙俗称雷神庙,是故宫外八庙之一,建于清朝,1936年,北长街小学建校,最初叫“北平市教育会附属小学”,而其前身是北平市教育会办公地。

解放后,改为北京市第二中心小学,时任校长,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杨庆兰,曾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秘书处工作。

杨庆兰(中)和陈赓(右)

刘少奇、朱德、陈云、胡乔木等人的子女,十世班禅、书法家刘秉森的子女都曾在北长街小学就读过;著名作家老舍还曾在学校住过,并在此写下了著名小说《骆驼祥子》。

作家老舍
161中学
南长街上的161中学,是北京市属重点中学,前身是“北京女一中”,创建于1913年。

学校分南校、北校,南校在解放前叫“四存女校”,属于教会学校;北校据说是内务府会计司花园,花神庙后来改建成礼堂,上世纪70年代更名,陈云题写校名。

学校不仅位置特殊,也走出过许多名人,张瑞芳、何鲁丽等人,就是161中学学生的优秀代表。
161中也是小北高考的考场所在地,就是在这里,小北顺利通过了“独木桥”,走进了心仪已久的大学校园。
南长街54号
梁启超、梁启勋兄弟二人的居所,据说两兄弟在这里住了十余年,1929年梁启超过世后,这里依旧有着重要地位。

梁启超、梁启勋

南长街81号
这里是中南海在南长街开的一个门,多年前中南海曾对外开放过,外人就是从这个门进入中南海参观的。

曾经,在南长街的尽头,有一座织女桥,织女桥下,皇家御河菖蒲河蜿蜒流淌,穿过南皇城墙,流向天安门的东侧,在那里还有座牛郎桥,和织女桥对应。

菖蒲河公园

而与皇宫西侧的南长街相对应的,则是其东侧的南池子大街。

南池子旧称东苑,也称南宫,是堆放皇室吃、住、玩等用品的地方,附近有灯笼库胡同、缎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光看名称就能猜出个大概,整个儿一“皇家大仓库”。

比如缎库胡同,就曾放置有“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进献的绸缎。

与南长街的经历相仿,也是在民国初年,皇城开辟新街,东华门外的这条街南口,修建了高大拱门,门额上题“南池子”,这南池子大街的名称才算正式确立了。

1917年,帮助溥仪复辟的“辫帅”张勋,就住在南池子,并将其“驻京办”设在附近的翠花胡同9号院。不过在段祺瑞“讨逆军”的大炮猛烈轰击下,张勋逃窜到了位于东交民巷的荷兰使馆,复辟丑剧谢幕。

复辟失败后的张勋住处

后来北洋政府公开拍卖这里的土地,逐渐形成居民住宅区,社会名流和北洋军阀官僚纷纷在这里置业安家,直到解放后,这里成为了皇城保护街区。

漫步在南池子大街,在青砖、碧瓦、红墙的相互映衬下,是那不曾走远的历史风烟。

普度寺——权力的游戏
普度寺位于南池子大街东北侧,是元代的太乙神坛和明南城洪庆宫遗址。这里居住的第一位有分量的“业主”,乃是个从“九五之尊”上跌落却终又爬上去的人。

明英宗朱祁镇
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犯边,攻陷大同,明朝廷震恐。
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率军20万迎击瓦剌,结果在土木堡(河北怀来)兵败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眼见皇帝被“绑票”,国不可一日无君。明朝廷在北京迅速做出反应,兵部右侍郎于谦等朝臣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

影视剧中的景泰帝朱祁钰

当“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朱祁镇被瓦剌部放回,随即被景泰帝软禁在普度寺,尊为太上皇。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朱祁镇

景泰帝对自己的哥哥可谓是“关爱有加”,派锦衣卫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可以想见,彼时的朱祁镇该是多么万念俱灰!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在普度寺坚强的活着,亦如他在瓦剌军营中做为监下囚一样,他在忍辱负重,也在等待机会!
景泰八年,身体孱弱的景泰帝重病不起,权柄有所松动。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出于私心,密谋拥立“太上皇”重登皇位。

那是个乌云密布的夜晚,朱祁镇尚在秉烛夜读,突然,巨木撞门的声响惊扰了他,随即一群金戈铁马的将士匍匐在他面前,山呼万岁。
片刻之后,朱祁镇从惊恐中恢复了平静,他知道,“翻盘”的好局就在今夜。

朱祁镇被众人护送着,兵不血刃闯过东华门,进入奉天门,直到重被扶上奉天殿宝座。英宗皇帝就这样复位了,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重登皇位,开始反攻倒算,朱祁钰重被废为郕王,迁于西苑,不久后病故。于谦等景泰朝的功臣也被以谋逆的罪名处死。
据说,就在朱祁镇恢复帝位的一刻,朱祁钰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准备临朝呢......

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权力的游戏在兄弟俩之间宿命轮转,历史总是这么有趣!

而普度寺的权力游戏,还在继续上演,下一位住在这里的大人物,曾位极人臣,距离皇帝宝座一步之遥。

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后金征讨朝鲜、漠南蒙古等战役中屡立战功,更是成为了满清入关时的实际掌权者与操控者。
进京后,多尔衮的府邸就位于普度寺。

年富力强、军功赫赫的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追击南明政权、巩固关内统治,这些大政方针都是由多尔衮提出并执行的。

影视剧中的多尔衮
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历来被后世唾弃,这条蛮横却有效的政策就出自多尔衮之手。

多尔衮权势熏天,气焰鼎盛。顺治身为皇帝,对于这等权臣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加封其为“皇父摄政王”。

可以说,彼时的多尔衮,如果真想当皇帝,只需要轻轻一推,曰“去”,侄儿顺治就会从龙座上跌落并摔的粉碎。

可多尔衮并没这么做,只是在皇帝身边频施淫威,却一直没有更进一步。后来,在古北口外一次狩猎中,多尔衮意外落马,不治身亡。

摆脱了中年“油腻男”控制的顺治终于扬眉吐气了,下令削去多尔衮一切爵位官职,并且命人掘其坟、鞭其尸。

多尔衮为啥没有废掉年幼的顺治,自己称帝呢?有野史记载他与顺治的生母孝庄是老“相好”,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说法更是广为流传。

难道多尔衮真的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么?这小北说不准,只是通过朱祁镇、朱祁钰的兄弟阋墙,以及多尔衮、顺治帝之间的叔侄反目,领悟了一个真理:“最是无情帝王家”!

需要再说一句的是:普度寺的名号,直到乾隆年间才被确立。民国时,这里成了小学校,并延续到了建国后。直到2001年,学校才迁出,普度寺也恢复了原貌。

皇史宬——皇家绝密档案馆
皇史宬,“宬”同“成”音,又叫表章库,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家档案库。主要存放实录和圣训、玉牒(皇帝家谱)等内容。

皇史宬馆藏最值钱的书籍要数《永乐大典》了,虽然只是个副本。

此外,清代的《清实录》也在皇史宬就保存有一份,所谓实录,就是皇帝在位期间编年史,吃喝拉撒睡都记上边了。

做为存放档案的机密要地,皇史宬的建筑特别考究。正殿的梁柱斗拱,全为砖石所砌,不用一钉一木,既结实,又防火,更是京城最古老的无梁殿建筑。

皇史宬存放档案的装具独特,叫做石室金匮。所谓金匮,就是用镀金的铜皮包裹,内为樟木柜匣,因樟木可防虫蛀,上下两层用隔板夹档。

不过,皇史宬在大多数时间都不会对外开放,想进去查阅宫廷秘史,基本是奢望。
东华门
如果说西华门的关键词是“尊贵”,那么南池子大街北口的东华门,则可以定义成“邪性”。

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死后,棺材皆由东华门出,所以民间俗称这道门为“鬼门”。

另外,紫禁城的城门门钉,都遵循横九竖九的规制而安装,午门、神武门和西华门都是如此,唯有东华门是横八竖九。

有人说是因为东华门是出殡的阴门,所以不能用“九九八十一”的纯阳之数;也有人说这里靠近太子宫,专供太子出入,因身份不够因此少一排以示其级别。

且不说这些解释多为牵强附会,在20世纪初北京的一场摄影展上,意大利人马达罗于1898年拍摄的东华门照片,上面显示的门钉数是横七竖九。

在《帝京旧影》中,有张摄于1922年的东华门照片,门钉数也是横七竖九;可在《北京老城门》中,有张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照片,拍摄角度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但门钉数却已经是横八竖九了。

所以到底是“横七竖九”还是“横八竖九”,小北表示蒙圈了,最好您亲自去一趟东华门,仔细一行行、一列列,数来算算吧。当然,强烈建议您半夜三更去。
菖蒲河公园
菖蒲河西至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所在地),东至南河沿大街,历史上属外金水河东段,因河中生长菖蒲而得名。

菖蒲河的实际功能是“防火”,必要时可为皇宫提供灭火水源,是皇家的御河。

80年代,菖蒲河被钢筋水泥的预制板给盖上了,然后又在上面填上了厚厚的一层土,昔日波光粼粼的活水,变成了一条暗沟。

2001年申奥成功后,北京市政府投入伍亿元资金,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拆平后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复了水面,尘封许久的菖蒲河,终又将她的玲珑迷人展于世人。
皇城艺术馆
坐落于菖蒲河公园内,是一座以研究明清皇城历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中国经典艺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为宗旨,集研究、发掘、展示、传播北京明、清皇城历史文化、收藏中国历史文物、展示世界艺术作品等功能于一身的国有综合性博物馆。

欧美同学会会址
欧美同学会建于1913年,会址位于南湾子胡同,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并延续至今的留学人员组织。最初的成员有詹天佑、蔡元培、陆征祥、孙宝琦、王正廷、伍廷芳、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等,皆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才。

南长街和南池子,就像紫禁城的两条手臂,经脉清晰,华贵雍容。

那两扇蹬着二八车路过的券门,在长安街上格外醒目;

券门外的红墙下,纳凉的各地、各国游客们总是满满;

杂院、胡同虽然破败,的人情味儿却又浓情不断;

两条大街,总有如长龙的旅游团队,街边两侧的旅游用品商店和小饭馆鳞次栉比;

每临国家大事或是盛会召开,两条街总要戒严,毕竟,这里是地处长安街沿线的中枢要地。

文/壹月陆日 图/丁云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5:33 , Processed in 0.0104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