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必须练20年,练好了才能练行草,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2018-09-27 16:38
本文为本号在悟空问答上对书友“楷书必须练20年,练好了才能练行草,你怎么看这种说法?”提问的回答。 这话有对,也有不对。对的是这话指出了楷书与行草的学习关系,即学习行草应该在练好了楷书之后,不应该在此之前。不对的是,它强调“必须练20年”,有点机械了。“练好”楷书一定要20年?为什么要“练好了才能写行草”?这里确实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 楷书练得好不好,时间长短不是决定因素,方法和毅力才是决定性的。练楷书,当然要通过临摹,临摹得像与不像,既要靠实践的积累,更要靠理解水平提高。理解什么?理解字帖里的笔法和结字。怎么去理解呢?去研读字帖里的笔法结字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变化,去分析你写的字与法帖有哪些差距?哪里像,哪里不像?找差距的能力,就是从不断的对比分析中得到的。差距找到了,缩小了,字就一点点接近了,学像了。开始时,临摹的字与法帖大小接近,以后渐渐放大,比字帖大一至二倍。如果挂起来看,自己觉得不错,别人看了摇头,那就是你的理解有问题了。如果自己明白不像在那里,就是写不出来,那就是功夫的问题了。功夫靠实践,总是可以逐步从不像到像的。不知道不像在哪里,不懂得找差距,即使天天苦练,盲目瞎练,哪怕用上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恐怕也未必能够“练好”。懂得找差距,加上勤学苦练,或许几年,或许十几年就可以“练好”了。所以,这里决定性的不是时间因素,而是找差距的能力和持久的练习。书坛经常强调“悟性”,“悟性”就是找差距的能力。 ![]() 在练习楷书的时候,能不能写行书?或者说,楷书碰到瓶颈了,练不上去了,这个时候,有的老师会指导你,先把楷书放一放,开始学行书。行书练了几年,有点模样了,再回过头来练楷书。这时候,有的同学会有迅速的提高,没几年就把楷书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什么,因为行书比楷书难,能够跑十公里,回过头来跑五公里,不是很轻松吗?所以,行书与楷书交替临摹,也是个好办法。不要机械地规定一定练好了楷书,才能够练行书。楷书行书交替练,既收获行书,还收获楷书,岂不两全其美?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有的人有效,有的人不行。 ![]() 有的人就是不练楷书,直接写行草,行不行呢?没有楷书根基,行草是走不远的。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鲁公、苏东坡、赵孟頫等诸多名家,无一不在楷书中有名帖佳作,在行草中也颇多建树。至于有些书家未见楷书传世,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失传。 ![]() 现在,有些书协头衔很高的人,因为拿不出像样的楷书而感到“窘迫”。这没什么,可以再学再练嘛。不过,有些人不因为不会写楷书而自责,反而故意贬低楷书地位,还要求人家提高“欣赏能力”,去读懂那些满目狼藉的“丑书”,岂不为天下人所耻笑? 书法是艺术,来不得浮华浮躁浮夸,而是要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把“真功夫”练好,把真本领学到手。 关于水石书法(ID:Waterstone_Culture):我们传承经典、弘扬优秀传统、诠释名人名作、交流学习心得、介绍学习方法、推荐时代佳作、传播美的历程。欢迎关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