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09:49: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永不言弃的正义:古人为何称它为“君子树”   

        2016年10月10日 15:03
           来源:中纪委网站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花开花谢,草木荣枯,自然的变化,容易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感慨。于是诗人们书写、歌颂、吟咏花草树木,借一草一木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怀,寄托某种理想,表现某种道理,给予某种评价。在描写草木情理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情理。而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反复地使用,一些草木的意象就带上了某种固定的审美意趣。

资料图

松树,在古人的生活和文学艺术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从茂密的山林到疏小的庭落,从偏僻的寺庙到热闹的园林,处处都有松的影子。松树的枝干苍劲挺拔、遒劲有力,树冠如盖,枝繁叶茂。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松树凌霜傲雪,四季常青,生命力顽强,哪怕在石缝、绝壁,都能扎根成长。这样的松树,恰恰与文人理想的人格契合,因此为历代文人所赏识。

早在先秦时期,松树就有了明确的人格内涵,典籍中记载了诸多将松柏比德的言论,松树就在这不断地被赋予人文内涵中形成了其君子人格,被称为“君子树”。

《荀子·大略》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松树的身上,体现了君子威武不屈、临难不移、穷且益坚的道德品质,代表着艰难困苦之境中的坚贞与不屈。

李白写松,“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充满了对松、兰的溢美之词。

常建写松,“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赠三侍御》)充满了松与士所共有的在逆境的坚守。

白居易写松,“不然終天年,老死在南岗。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和答诗十首·和松树》)表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德,有着坚贞的气节和铮铮的傲骨。

于石写庭前的松树,最后感慨“松有千岁根,花无十日红。众人逐时好,君子惟固穷。”(《庭前有松树》)张方平歌咏松树,联想到了君子与烈士,“君子正容色,烈士全节操。”(《咏松》)松树的身上,就映射出这样一类刚性而正义凛然、坚贞而不可侵犯的昂然君子之像。

资料图

除此之外,松树身上还有着贤才能人的特征。《世说新语·赏誉》中有这样一句赞赏之语:“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自先秦起,松树就和柏树一起被广泛用于宫殿、宗庙建筑等,是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木。人们于是借松柏来比喻才识过人、能力出众、可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宋代以来,文人常常以“岁寒”作为斋室、楼阁的名字,题咏“岁寒堂”、“岁寒亭”的诗文更是不少,构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范仲淹在《岁寒堂三题·君子树》中这样写道: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夭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

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

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

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在这里,范仲淹全面揭示了松树君子人格的内涵。他写松树身姿夭矫,却不与桃李争芳,这是清德;他写松树常青,这是威武不屈;他写松涛声,有如君子德行隆盛;他写金璧心,有如君子内心坚贞。如此君子树,当为栋梁材。

资料图

可以说,松树是君子追求理想和完善人格时坚定不移的象征。从松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贞不屈、傲然挺立、有德有才的君子形象,他们心存大义,有仁德之心,有贤能之才,不会因个人得失而失去坚守,不会因为人生顺逆而改节易操。“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李峤《松》),这种从松树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美,正是值得人们倾慕和效法的德行。几千年来,松被文人们传唱不止,成为一个饱含文化内涵的经典意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3 18:26 , Processed in 0.0084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