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万红军被三十万国军围剿,一工兵献出良策,毛主席:不可思议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06:4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三万红军被三十万国军围剿,一工兵献出良策,毛主席:不可思议                                                                     2024-11-05 10:30                                        

发布于:天津市
   
    1935年,在贵州省瓮安县,飘荡的雪花纷纷落下。屋外张灯结彩,大红灯笼亮了一盏又一盏,映照着大地红彤彤的,这一切都预示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我们平民百姓家中总有着这样的风俗,别管日子过得苦不苦,过年就要狠狠地犒劳自己一顿好的。平时不敢吃的,舍不得吃的都要放在桌上。

可是眼前这个房间的饭菜却热了一遍又一遍,警卫员敲了敲门,门里面没有人应声。警卫员也没管,推开门进了屋,毛主席正抽着烟,孤独地凝望着窗外的雪花。看着桌上没了热气的饭菜,警卫员叹了一口气。这一年是1934年的最后一天,很多人都清楚地记得,这一年国民党又打过来了。
寒冬将至军区建立,纵队深入国军突袭
1934年的冬天,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向湘西进攻。并且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想把这里当作革命根据地。在这里部署大量的兵力,打造成了一个铁桶,不过红军低估了国民党军队。本来湘鄂川黔苏区的建立十分顺利,战士们都认为,这次终于不用再东奔西走了。

但是在苏区建立的时候却出现了不小的麻烦,国军趁着苏区初创,兵力尚且不足的情况下打了过来。
当时在苏区驻扎的红一方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打了红军一个措手不及。红一方面军可以倒,但是红军主力不得有失。
围剿大战边退边走,黎平会议确定方针
1934年10月,苏区被国民党军队攻陷,红一方面军从苏区紧急撤离。仇敌见面分外眼红,蒋介石怎么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为了围困红军,国军设立了四条封锁线,部署了诸多的兵力,导致红军死伤无数,尤其是国军在湘江边设立的封锁线。湘军、桂军在湘江对岸部署了大量兵力,而且提前架好了火炮,准备使用火力将红军击溃。

而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则一直在保存实力。当时毛主席也在红一方面军的部队之中,看着敌方密密麻麻的士兵和先进的武器设备,即便是伟大的毛主席恐怕也会心生担忧。
但是就在这样的封锁线下,红一方面军凭借着一股意志渡过了湘江。但是在这场战役中,红一方面军的兵力还是从8.9万人减至3万人,红一方面军的士兵用血肉将消息传递给了中央。
这场包围战前后打了两个月,红军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前后转移了两千多公里,期间和国民党军队作战了数十次。终于把国军的战略部署带回了湘鄂川黔区。

当时国民党军队迅速集中了11个师又4个旅,集合了11万人。而红2团,和红6团在当时仅有1.2万人的部队,况且当时国军使用的武器都是精良的美式武器装备。国民党军队倾轧而下,红军2团长
贺龙
只好组织两团放弃进攻,回到部队,准备进行反围剿。
红一军方面,毛主席紧急召开会议,希望大家能够集思广益,想出反围剿的办法。在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两次会议中,毛主席首先指出了这次战役中红军的不足,又鼓励了红军战士在这次反围剿战争中所表现的顽强的意志,但是在关键决策上却产生了分歧。

当时
博古

李德
主张向北方转移,和贺龙的军队进行会师。希望在红2军团和红6军团的帮助下,一起逃离包围圈。但是毛主席拒绝了这个建议,当时国民党军队已经深入到了根据地内部,之后大后方的道路还未被国民党包围。
红一方面军的兵力仅剩3万人,而敌军的主力部队却有整整10万人之数。如果选择向北方突围,能不能逃出去都是一个问题。更何况如果这个时候和贺龙所在的军队会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也才堪堪1.2万人,根本无法决定战役的走向。

紧接着博古和李德又发出了第二个口号:“誓与阵地共存亡!”当时红一方面军的战损情况十分严重,如果继续坚守阵地,那就是让战士们等死,在毛泽东的据理力争之下。终于决定向西进发,从黎平进入贵州,将围剿军甩在身后。
当时的国军主帅
薛岳
认为,红一方面军一定会北上与贺龙会师。这正是他们一举消灭红军的好机会。
这也是国军精锐部队保存兵力的原因,在国军眼里,他们就是上等马,而湘军和桂军等地方军队则是中等马,我军是下等马。

用上等马和下等马比赛,谁都知道下等马会输。但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红一军竟然会直奔西方而去,直接打破了他的规划。我们不得不感叹毛主席长远的眼光和勇气,这次向西转移,保存了红军的兵力,为红军后来的壮大立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蒋介石方面,蒋介石发现红一军突然向西前行,没有办法只得要求围剿军跟随红军。就这样一场毫无准备的游击战展开了,红军边打边退,打得围剿国军十分恼火。明明红军就在眼前,但是却像一条滑溜的泥鳅,每次都能突破他们的包围圈。

但是红军的军备物资也很快耗尽了,当时红军只有3万兵力。而反看国军方面,光是湘军、桂军等地方军队就有整整十万人,加上国民党主力军集合的11万人,还有贵州所集合的十万人,面对三十万国军,红军的实力就显得太弱了。
况且红军本来就穷,军备物资、医疗器械大部分都是缴来的。在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根本来不及保养,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场战争打不赢了。
猴场会议确定跨江,工兵连显神威
此时,毛泽东紧急命令红军战士集合。他们将野草绑在一起制成衣服,夜半出发,并命令一部分人放空枪来混淆视听。在这样的安排下,红一方面军暂时甩开了国民党。

突破后,终于有了休息的时间。红一方面军来到了瓮安县猴场镇,在这里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作为红军的领导者,毛主席可谓是茶饭不思。他摸索着道路一步一步地爬行着,但是这次国军的军事行动太快了,红军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
不过毛主席明白,谁慌他也不能慌,谁迷茫他也不能迷茫。在这种关键的决策下,毛主席就是队伍里的指路明灯。很快国军的十万军队就要来了,毛主席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办法,直到毛主席想到了那条波涛汹涌的乌江,一个计划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了出来。

1935年1月1日,毛主席紧急召开了猴场会议,在会议中毛主席提出了跨过乌江的提案。乌江作为天险,只要能够横跨乌江,那么红军就会有很多的时间来甩开敌人的包围,并且绕过敌军主力前往北方,最后和贺龙的军队会师。
说干就干,红军部队紧急前往乌江。但是看着乌江汹涌的江水,一时间却没了主意。毕竟红军当时没有跨江经验,河流倒是跨了几条,不过却没有如此危险,当时被任命为跨江总指挥的是
刘伯承
元帅,无论是调遣兵力还是如何渡江,都是刘伯承需要考虑的。

就在刘伯承对着乌江发呆时,一个战士找到了刘伯承。他对刘伯承说可以搭桥渡过乌江,而这名战士就是被毛主席称为工兵专家的
王耀南
。当时王耀南所在的工兵连接下了这个重任。也让人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基建狂魔。
面对涛涛的江水,王耀南心里也犯嘀咕:“这么宽的江,怎么搭桥啊?”这时候工兵连的一名小战士找到了王耀南说:“
我从小就在这条江边长大,这边竹子多,我们用竹子做成竹筏,搭一座浮桥过去不就好了吗?

王耀南激动的狠狠的一拍大腿,对,做竹筏,搭浮桥。在红一方面军的掩护下,工兵连的战士们用一天的时间就做出了红军渡江所需要的66个作为桥梁的竹筏和100个作为桥墩的竹篓。紧接着就是铺设桥梁了。
当时的乌江水真冷啊,有经历过那场渡江之战的人回忆道。当时刚好三九天,乌江风还大,乌江水刺骨的寒冷。但是红军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凭借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乌江横跨了一条浮桥,这是战士们用生命搭成的胜利之桥。

当毛主席走上浮桥的那一刻,看着滚滚的江水之上战士们用生命搭起的浮桥,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红军中有神人呀,这样一座桥,恐怕世界上都没有,不可思议!”
红军主力部队也因此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乌江,不过在和敌军的较量中也有诸多的牺牲。但也确实保全了红军的主力部队。跨过乌江后,红军从此以后便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国民党军队再想包围红军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结语
这可能就是战争的意义,在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英雄。在这起战役中,毛主席是英雄,他的决策带领我军逃出生天;刘伯承将军是英雄,他作为渡江总指挥,一次次的战略部署,在现在看来都是英明的;王耀南所在的工兵连战士也是英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后来的会师。
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是有意义,每一个人的出现也是有他们的使命存在的。所以现在在你面前的某一个人,在日后也可能成为其他人的英雄,平凡的之所以平凡,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不凡献给了那些需要他们保护的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7 08:15 , Processed in 0.00870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