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湘潭母亲的微言大义,她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毛主席的一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22:46: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湘妹子
2017-08-08 08:05

梁晓声曾说过
“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
推动摇篮的手
更被誉之为推动世界的手。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曾说
“国民的命运,
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
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母爱之伟大,源远流长!

在湘潭,
就有一位这样伟大的母亲,
养育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
她就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文七妹(1867—1919)原名文素勤,湘乡棠佳阁人,由于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18岁时与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结婚。她一生节俭勤劳,宽容恭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待人接物深得家人和乡亲们尊敬。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渗入他幼小的心灵,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

文七妹与三个儿子

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的样子。她不由地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毛泽东。
毛泽东只好老老实实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家里很穷,每天都没有午餐吃。我见到他总是挨饿。于是我就想自己带午饭去,好和黑皮伢子两个人匀着吃。”文七妹听到儿子的这番话,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感到非常欣慰。
她告诉儿子说:“你应该早一点告诉我。你这样做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但是以后要带够两个人的午饭,免得两个人都半饥半饱的。”此后,文七妹总是给儿子准备两个人的午饭,饭菜也越来越丰盛。

毛泽东用松枝在父母坟前祭拜

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为了求学,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毛泽东不得不早早地离开了母亲,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
1919年春,毛泽东把患病的母亲接到长沙医院治病。其间,毛泽东和毛泽民、毛泽覃搀扶着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团聚,也是世上仅有的一张他们与母亲的合影。

毛泽东《祭母文》

1919年10月,文七妹因病离世。对母亲的去世,毛泽东万份悲痛,他写下了两副灵联和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母文》。两副灵联是:“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祭母文》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迩亲疏,一皆复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头脑精密,擘理分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书汝辈,各务为良。”这是用眼泪和墨汗记述着母亲对儿子的生养、抚育之恩,表达着儿子对母亲的崇敬、思念之情。
编辑:依依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6 13:20 , Processed in 0.0073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