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家国情怀全在这首诗里,作为后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会背诵它! 2019-08-03 23:20今天笔者想要和大家分享一首充满家国情怀的诗作,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充满强烈的爱国热情。作为后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会背诵它。
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杜甫听闻以后,只身一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投奔肃宗。然而不幸的是,还没等他出陕西,就在途中被叛军俘获了,困留长安长达一年多。至德二年春,即公757年,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之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杜甫是诗中圣手,揣摩人情,写景状物,体贴入微。他尤其擅长对事对物说抒发感情。这首诗开篇就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兵荒马乱,。一个“破”字触目惊心,像是摔碎了一只心爱的器物,疼在诗人心上。
![]()
国家破了,山河仍在。可是山河对战争根本没有什么感觉,一到春天,城外仍然是草木森森,一片春色。此情此景,令忧心忧国的诗人备加伤痛。春色有多撩人,诗人心中的伤痛就有多沉重!
从诗歌艺术上讲,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首联中,诗人眼里所见的景色即是对国家最深的眷恋。接下来的诗句是写诗人一家一人的生活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此诗千古流传的名句,历来为后人所盛赞。
![]()
世事如此艰难,花见了也要落泪。家人离别的痛苦,鸟听了也要心惊。花本无情为何有泪?鸟本无心为何会惊?一切皆是因为诗人心中深藏的沉重的家国情怀。春花本应娇艳明媚香气迷人,鸟儿本应欢呼雀跃唱着委婉动听的歌声,可是在此时的诗人眼里,花也落泪,鸟也心惊,因为它们都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沉痛的忧愁。
杜甫继承了古诗传统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其更加深厚的情感,获得了更为动人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因此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他内心的伤痛。这一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重情感。
![]()
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整整一个春天,诗人都在兵荒马乱中度过,根本得不到家中的消息。这样的情形令人焦虑不安。他的白发越搔越短,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诗人用一个“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这迫切的心情使人感觉异常贴切亲近。从古至今,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一封家书里也写着国家。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
在这首诗中,读者能深切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愁,也能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我想,这也是后人之所以把杜甫与李白并列的根本原因。因为文学作品必须以崇高的人格为依托。否则,作品本身就会失去巨大的魅力。后人推崇杜甫,不仅仅的是推崇杜甫的诗作,更多的是推崇杜甫诗作中的家国情怀。
关于当今影视剧和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亲爱的读者,你是怎么看待的?在现实生活中,家国情怀究竟应该如何发扬传承?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传播中国古典诗词之美,需要你我的参与!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