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母亲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刻,想的还是中国建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1:04: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母亲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刻,想的还是中国建设                                                         2020-09-17 15:17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
  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特别是初识思想解放滋味的中国女性,更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女性特有的韧性,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其中的女革命家秋瑾、宋庆龄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女子,她的才艺、气质及她对所涉猎领域的贡献,使她成为中国近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女子之一,她就是林徽因。
近年来,林徽因以她不凡的才智、高尚的品格、杰出的贡献,不断吸引人们对她的人生经历和在文学、建筑设计多领域的成就进行探寻。
这个集诗人、作家、建筑家于一身的现代女性,一直认为建筑才是她的主业,她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设计出启迪中国建筑设计思想的建筑艺术。即使临终前,还一直挂念着中国怎么建设。
林徽因

一、林家有女初长成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累世为官的官宦家庭,书香教育为她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他的父亲林长民年轻时留学日本,他所身具的现代进步思想对林徽因影响极大,林徽因学生时代是在北京培华教会女子中学度过,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对审美有着独特的感悟,她的穿着打扮,她的一颦一笑都会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在她16岁时,父亲将她送到英国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借读,林徽因受到身为建设师的女房东的影响,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想法。
在此期间,青春正艾的林徽因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在秀美的康河边,两个具有诗人气质和艺术家潜质的年轻男女,彼此如梦,相互如诗,她们尽情地抒写着生命的诗意与春天,这是她的青春之恋。
青年时代的林徽因

然而当时的徐志摩已是两岁孩子的爸爸,妻子张幼怡对他爱之弥深,16岁的林徽因以巨大的毅力斩断了这一缕刚刚萌生的情愫,却没能挥去一生的牵绊。
1921年,林徽因回国后仍到培华女中续学,因对诗歌的深厚兴趣,她经常参加当时的诗歌团体新月社举办的活动,1923年,她全程英语演出诗剧,给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一缕清流。
同年,梁思成发生了一次车祸住院,林徽因的细心照顾和陪伴,给了梁思成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在多日的相处中,两个年轻人探讨中外文学、艺术,心渐渐贴靠在一起。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少年即相识的才子佳人,一同来到美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进入建筑系学习,因该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报考美术系,但她一直坚持学习建筑设计。
林徽因描绘的设计图纸常常被作为建筑系最优图纸进行标榜性展示,同学们称赞为无可挑剔的艺术作品,1927年她以优秀成绩毕业
接受中外双文化教育的林徽因,此时已经成长为一名知性的女孩。
林徽因与梁思成

二、建筑与诗交相辉映 1928年春,经过多年爱情长跑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同年8月夫妇二人回国并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担任雕饰史和专业英语两门课教学工作。
1929年,她以“白山黑水”图案的设计入选张学良设奖征集的东北大学校徽大赛,初步展示她的设计美学思想。
1930年,林徽因、梁思成与国内学者发起成立了建筑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使之成为发展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前沿阵地。
1931年,林徽因生下女儿梁再冰。事业有成、情感充实、家庭幸福的林徽因开始拿起笔,写下了《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等一首首清丽的诗歌,文字灵动、意象清朗,隐秘地诠释开花结果后的女性那曼妙而神秘的心境。
这也初步显示林徽因新月派女诗人的地位,当然林徽因自己只是将写作当成个人情感抒发的载体。
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力衰弱,当时西方的一些学者在纵论世界建筑时,认为中国建筑缺乏建筑领域所涉及的标准,将中国建筑排除在世界建筑艺术之外,对中国建筑尽显嘲讽之意。
结婚后的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迎难而上,连续发表数篇文章,以强有力的事实根据反驳西方对中国错误的理解和论断。
特别是1932年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的文章中,运用当时世界上对建筑与艺术判断相关联的方法,将中国传统建筑以存在于世界文明体系的方式进行表述,她的理论使中国传统建筑与国际建筑艺术体系实现圆满结合,切实奠定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平等地位。
1933年,林徽因在中国营造学社会刊上发表文章,对北京郊区建筑形式进行汇总点评,首次提出“建筑意”的概念,对建筑所表现出的艺术性进行科学概括和解释。
林徽因的一系列文章,深刻透析出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理论明显带有中国建筑特征的民族性,成为中国建筑史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七七事变前,意气风发的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夫妇二人在山西、浙江等地,对古建筑实施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测绘,完成一系列研究课题,并发现前人没有获得的研究成果,这其中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发现最为杰出。
1937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道分水岭,之前日本学者断言中国没有遗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林徽因经过研究查探,终于发现隐藏于深山之中的唐代佛光寺,这次重要发现是当年建筑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佛光寺被佛教和建筑学界称为“亚洲佛光”。
林徽因考察过的佛光寺

在此期间,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也获得了长足发展,《那一晚》、《一首桃花》等诗描绘出一个身心走向成熟的女诗人对理想、生活、情感的美好想象与感悟。而《别丢掉》、《记忆》等诗则书写出女诗人对一段逝去幽隐情感的哀悼与执著。
七七事变后,林徽因全家逃难到昆阳,1938年,她受云南大学之邀,主持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全家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此时的林徽因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导致肺病发作,时代风云的冲击、家庭生活的重荷、疾病缠身,使她的情感更为内敛,情绪更加沉稳,于是写出了《六点钟在下午》、《对残枝》等诗作,透露出女诗人参透人生的淡定从容。
林徽因还创作了《窘》、《九十九度中》等6个短篇小说,书写了她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她的真诚和爱意、魅力与才华,如空谷幽兰,暗香浮动。
林徽因的诗歌和小说,都体现出她既参透人生又超越其上,通达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生命悟性,使她被当时文坛人士称为“京派灵魂”。
林徽因患病

三、绝美的香山红叶 1946年林徽因夫妇再回北平,她协助梁思成组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她率先将“住宅概论”作为专题进行讲授,在她之前,中国建筑界还没有人能够对民居建设设计加以重视,林徽因成为中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这一期间,林徽因已很少进行文学创作,但每当有作品出现,都能深切透露出她深沉、真挚的情感。
1947年秋天,林徽因写作《给秋天》一诗,她漫步在香山,遍询红叶,“你已不见了踪影”,体现出她失去知音的无限悲戚和悔恨。次年发表《病中杂诗》九首后,她的主要精力就全部放在建筑设计和教学方面。
实地考察的林徽因

林徽因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事件,就是在1952年设计新中国国徽,这成为她毕生的荣耀。
1953年,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先后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争论和冲突,随后,一直重病在身的林徽因病情急剧恶化。
1955年林徽因走完了她美丽、优雅、知性的一生,亦如香山红叶之凋零。
林微因的女儿梁再冰晚年接受采访时回忆,母亲在病榻上的最后时刻,还一直在思考中国以后怎么建设,甚至考虑到廉租房这些问题。
林徽因以她高尚的品格、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精神为世人所景仰。
晚年病患缠身的林徽因

四、小结 林徽因是一个情商和智商均出类拔萃的人。
她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她在文学创作、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她貌倾城、才出众,情感生活幸福而浪漫,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宠儿,标志着那个时代的颜色。
她是近代中国建筑学术领域最杰出的女学者,是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这一领域无可争辩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正是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不断探索追求,准确诠释,将中国建筑提高到与西方建筑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中国建筑体系理论将永远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标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22:41 , Processed in 0.0105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