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书法谁惊艳?且看“书坛两夫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0 05:43: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牧云轩聊书法 2018-03-08 10:57:52 文/牧云轩王百会

三千多年的中国书法史,留下来的书法名家本来就不算多,其中的女书家更是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换一种角度来看,为数不多的几位女书家,何曾不是在众多男书家绿叶衬托下的红花呢!
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书坛两夫人”。
三八女人节里,聊一聊书坛女神,似乎还算正点。

先说说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
卫夫人长什么样,我们谁也没见过,画家也多是全凭想象。因为王羲之震古烁今,他的老师卫夫人自然名垂青史了。
唐张怀瓘《书断》载:“卫夫人名铄,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应为从妹),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

在晋代,卫家也是个书法大家族。卫夫人从伯卫瓘,官至西晋司空,与索靖俱善章草书,人称“一台二妙”。卫瓘不仅书法好,且足智多谋,在讨伐蜀汉时他以监军的身份并持符节监督邓艾、钟会,最后上演了一出一石两鸟的好戏,将想造反的钟会及霸道的邓艾双双杀之。
卫瓘之儿子卫恒,也是名书法家,著有《四体书势》。
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长大的卫夫人,成长为著名的女书法家,一点都不奇怪。卫夫人的书法真迹不存,我们只能从传下来的刻帖中(也不保真),依稀仿佛领略一下卫夫人的书法艺术风采。

卫夫人的书法在东晋时,已经是名家级别。不然本来就以书法见长的王羲之叔叔王廙,也不会把小王羲之拉到卫夫人家里拜师。
这一拜,就出大事了。培养出来个千古书圣。如果没有李小龙,谁还会知道叶问?没王羲之,也就不会有人还记得个卫夫人了。看来,收个好徒弟,也可以让自己千古留名啊。
有一种说法,卫夫人把从钟繇那里学到的书法秘诀,传授给了王羲之,才得以让中国书法的正脉源远流传。
卫夫人不仅善于实践,还工于理论,她写了篇书论《笔阵图》。不论是不是真出自卫夫人之手,但署名权一直这么落在她人家头上,其中不乏对书法的真知灼见。
她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经验之谈。她认为:“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历史的真伪,让学者们去论证吧,反正卫夫人留下来“只言片语”和培养出王羲之的故事,堪称千古传奇。因此,称卫夫人为千年书坛“第一夫人”,也不算为过吧!

历史的车轮,从东晋驶到元朝,又一位书坛夫人横空出世了。她就是管道升。
管道升太有才了,才女心高,结果二十七八还剩在家里,换现在不算什么,可是在元朝,那就是超级大剩女了!她在等一个人的出现,那就是赵孟頫。良辰吉日一到,两人一见中情,马上喜结连理。看来不相信天意,还真不行。
赵孟頫在大元朝一枝独秀,一笔横扫大江南北。家里这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夫人,也一点不给他丢脸。管道升的书法几乎到了与赵孟頫乱真的程度。

当然了,管道升的书法再好,一眼就能看出是深受老公影响。近水楼台先得月。红袖添香研墨的次数多了,笔下自然就多了一份赵氏书法的优美神韵,这可能不是学来的,而且染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元朝的,学赵孟頫书法的人多了,但能学到管道升这样神形兼备者,还真不多见。

管道升书画具佳。她喜欢画竹子,也许是喜欢这种散淡与高洁之美。赵孟頫无意蒙古人的官场,总是向往陶渊明式的归去来兮,管夫人自然也是深受影响了。
管道升曾在一首《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闲与儿曹竹下行。春意近来浓几许,森森稚子日边生!”喜欢在竹林中散步,并借森森竹笋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才女多情,可见一斑。
她不但酷爱画竹,还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她将竹子的生长环境、品种以及画竹步骤汇总成谱,成为元代有名的绘画理论著作《墨竹谱》,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才女的故事,不加点儿花边绯闻之类,似乎就不会火。林徽因如此,张爱玲如此,萧红亦如此。
管道升有什么故事呢?
话说大德年间,过过五旬的赵孟頫偶遇歌姬崔云英,动了纳她为妾的念头。不过老赵毕竟与管道升感情深厚,他有花花心,也不好意思明说,于是发挥了文人的专长,写封信寄给了管道升:
“我学士,尔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我娶几个吴姬、越女,也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翻译一下就是:夫人啊,你看陶学士有小妾桃叶、桃根,而苏学士有小妾朝云、暮云。你已经40多岁了,只管占住老大的位子就行了,我这一代名士娶几个姬妾,也算不过分吧?

管道升一看,心知肚明,不动声色地回了一首《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活着我们睡一个被窝,死了躺一个棺椁!老赵一看,得!放如此狠话,这是夫人不同意,干脆拉倒。遂不再提此事。
后来管道升死后,赵孟頫为她亲笔撰写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对夫人高度评价:“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
管道升不仅是才女,更是贤妻良母。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次子赵雍、孙赵凤(字允文)、赵麟(字彦徽),都成了著名的书画家,此外,她还有个大大有名的外孙——元代四大家之一的王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9 06:22 , Processed in 0.00765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