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古队发现一“鼻子”,专家却坚称“女娲”“补天”或许是真的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18:15: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考古队发现一“鼻子”,专家却坚称“女娲”“补天”或许是真的                          2019-05-27 00:00                    

                  

古有“上下五千年”之说,世人也多将“黄河”定义为始祖源头。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诸多证据显示,中华历史或许超过了“五千年”,其源头也不止“黄河流域”一处;而华夏先祖或许就传说中的哪位“搏黄土做人”的女娲。说到这儿就要提一处文化遗址了,即位于辽宁省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的“红山文化遗址群”;1981年,考古专家在这里不仅发现了最早的“女娲像”,而且找到了“炼石补天”的证据。

今天看来,“女娲”多现于神话传说中,其最为著名的功绩有两件,即“炼石补天”和“捏土造人”;因其“神话”色彩浓厚,很多朋友并不相信她曾真实存在。但是,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却对“女娲”有另一番记载,诸如《帛书》记载:“女娲”和“伏羲”为华夏共祖,伏羲二世和伏羲三世皆臣服于“女娲”;“女娲”死后葬于风陵渡,位置虽不在今天的考古遗址,但仍隶属于“红山文化”。不过虽有《帛书》记载,但现实考古中却并未出现过实质性的证据,因此关于“女娲”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是专家们争论的话题。

再说“红山文化遗址”,具体位置大抵辽宁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是数座6000年前的大型“祭祀”遗址;上世纪40年代,这里就曾出土了“玉雕值猪龙”、“玉鹄鸟”等陶、玉器,不过由于大环境的所限,一直未对其进行专业考古发掘。直到1981年,一场文物普查活动展开,这里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专家在勘察初期发现,“红山文化”并非仅此一处,而是数座“文化遗址群”,以出土文物来看,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形成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特征;正因如此,“红山文化遗址群”还被评为“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它的出现更是将我国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1000年的时间,而且将华夏文明的起源从“黄河流域”拓展到了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当时考古规模很大,工作强度也很高,考古队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收工;这天傍晚,一天的高强度工作终于结束了,一支考古队本应收拾好装备,赶在天黑前回到营地。可其中一位队员忽然觉得肚子不舒服,便找了个僻静处准备方便一下;就在此时,脚下一踉跄,一块石头差点将这位队员滑倒。当时已是日落西山,光线昏暗,这位队员低头寻找,见是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一时好奇便将其捡起来凑近了仔细观看;这一看把他吓了一跳,原来手里的不是普通石头,而是一只“鼻子”。

当然,这只“鼻子”可不是肉的,而是陶土烧制,这位队员惊吓之余也十分欣喜,忙招呼其他成员; 欣喜的理由很简单,当时考古队所在地人迹罕至,属于典型的荒山野岭,这里出现一只“鼻子”,说明其原型应该是一尊“塑像”,正常逻辑下,附近还应该有一庙,至少也是庙的“遗址”。在场的考古专家也认同这一点,虽是日色将晚,可考古队却放弃了下山休息,再次找出工具投入到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发现“鼻子”的区域不远,考古队果然发现了一处“遗址”,看其形制,很可能就是预想中的“神庙”,那么塑像会不会也在其中呢?

随着发掘深入,一尊残缺“神像”终于露出真容,据时候断代检测得出,这尊陶土塑像距今已有5500——6000年的历史;以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这尊塑像或是我国最早的人形塑像,也是最早的女性塑像,因此专家称其为“红山女神”。这里仅简单介绍,公正的说,这尊塑像在今天看来显得较为粗糙,但放在6000多年前“原始社会”,能塑造成型已说明了我国先民的聪明才智;其面部特征大抵为: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眼珠以晶莹碧绿的圆玉片镶嵌而成,以目前的还原技术来看,“红山女神”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和今天的华北人脸型较为近似。

或许有朋友不耐烦了“即使找到了‘红山女神’,这和‘女娲’有什么关系,总不会因为两者都是女性,专家就说它是‘女娲’吧?”当然,仅依靠“女性”这条线索自然不能说明什么,随着“神庙”的发现,专家又在附近发现了诸多陶片和冶铜用的坩埚片;之后还在附近发现了另一处遗址——“女娲炼石”山。这里的“山”,其实是一座全部由人工夯筑的“金字塔”,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如此规模,这在6000年前可称“浩大工程”。土山大体为圆锥形,上面以3圈石头围砌,每一层石头缩进去10米,高度大概1米,如此层层递减,其形状类似于“金字塔”。

最让专家感兴趣的是,“金字塔”发现了大量纹彩陶片和坩埚片,经现代技术分析复原,这些坩埚片的原型应该为炼红铜的坩埚,数量大概在1500只左右,每只大小与今天的水桶差不多;实事求是的说,6000年前最多算是“新石器时代”初期,甚至还没有出现青铜器,如今这么多的“炼铜锅”,其作用是什么?这禁不住让人联想到“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传说,其实最初就连考古专家也这么想;当然,与“神话”人物联系在一起有些牵强,可事实就在眼前,除了能与“女娲”联系在一起之外,专家实在找不到其他的证据。

这里还有个问题,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但这里出现的却是冶炼“红铜”的场景;难道所谓“五色石”指的就是最初含有杂质的“红铜”?当然,“补天”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此大规模的炼铜,古人究竟把“红铜”用在了什么地方?带着这样的问题,考古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勘察验证,但依然没有找到关于“红铜”用处的证据,自然难以解释前面的两个问题;虽说如此,但专家依然坚定的认为,“红山女神”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娲”,或许她仅是某一部落的“首领”,但其影响却贯穿了数千年的华夏历史。

不管怎么说,“红山女神”在考古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华夏民族起源的重要佐证;因此,自发现后她就成了一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8:48 , Processed in 0.00762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