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李白放声歌唱 ——《望庐山瀑布》 2017-09-24 17:3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05:49: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编者按

久违的“新派歌诗”栏目又开张啦!这次我们邀请到了两位重量级嘉宾,著名作曲家戴于吾先生和著名歌唱家姜嘉锵先生。两位80多岁的老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一曲诗仙李白的千古名作《望庐山瀑布》。戴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为古典诗词谱曲,他希望用富有民族色彩的旋律,来演绎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这首《望庐山瀑布》,开始听起来是不是有种山歌嘹亮的感觉呢?后半段是不是又有种山河壮美、奔腾不息的画卷感呢?一起欣赏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原有二首,第一首是五言古体,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但自从李白吟咏庐山瀑布之后,似乎所有的诗都黯然失色了。比如中唐诗人徐凝《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首诗据说白居易还挺欣赏,但后来被苏轼一棍子打入十八层地狱,说这诗的丑恶,连庐山瀑布都洗不掉,仿佛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苏轼《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乃戏作一绝》)。不过,有趣的是,苏轼自己也没有认真去写庐山瀑布,而是很狡猾地跳出庐山,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苏轼聪明绝顶,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的太好了,抓住了瀑布的神髓,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渲染和发挥,导致后人的一切描绘和形容都显得很寒俭,连天才如苏轼者,也只好绕路说禅。那么我们就仔细看看,这首诗到底好在哪?


诗的题目有一“望”字,全诗也都围绕“望”而展开。什么是“望”?首先,是远望,瞭望,这才能充分领略到瀑布全体。其次,望是刻意的,是专心的,不是偶遇,不是邂逅,所以整首诗,虽然短小,但其中很有些曲折微妙之处,显示了作者的精巧构思。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即香炉峰,雾气笼罩其上,就像飘着烟的香炉一般。写瀑布,却从香炉峰写起,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呢?《望庐山瀑布》其实原本写了两首,我们通常只读到第二首七言绝句,而第一首是五言古诗。第一首开头就说得很清楚:“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可见,瀑布在香炉峰对面,或者说,香炉峰是庐山瀑布的最佳观景台。事实上,庐山有很多瀑布群,而且,历经一千多年的地理、气候变迁,早已今非昔比。李白看到的,今称开先瀑布,周围有香炉、双剑、鹤鸣、龟背诸峰。地势很险,落差很大,但水流已很小。


今天的庐山开先瀑布

我们只能想象,当年的庐山大瀑布,其水流的主体,正在香炉峰对面。李白在群峰之间游览,很可能已经先看到了瀑布的模糊一角,或者在雾气缭绕之中,听到了巨大的声响,却又不辨其貌。于是,他向着香炉峰攀登,即所谓“西登香炉峰”。在攀登的过程中,他仿佛一时忘记了瀑布,转而沉浸在香炉峰的美景中:日光照射山峦,形成紫色的烟雾。不过,这里的紫色,不能从颜色上理解。

首先,紫色在古代中国是象征祥瑞的,往往与道教、神仙有关。比如传说老子骑着牛走,就有紫气出现,现在还有“紫气东来”的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在李白全集中,“紫烟”一共出现14次,其中绝大部分都与道教、神仙有关。比如《元丹丘歌》:“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又如《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其二:“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庐山中多有道观,李白自己又是虔诚的道教徒,所以“紫烟”有一种超然世外的道味在里面。

其次,紫色又可以视作一种联想。香炉峰的得名,原本不是因为形状,而是因为烟气。我们现在去佛寺、道观中,常能看到香炉。香料燃烧之后,浓烟、火星相互交织,在阳光照耀之下,的确出现紫色。李白有一首《秋浦歌》也说:“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就是“炉火”造就的“紫烟”。所以,既然攀登的是香炉峰,那么联想到香炉紫烟,是顺其自然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才能准确理解“生紫烟”的“生”字——这是李白借“香炉”之名而随手发挥。一个“生”字,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缭绕不尽、无处不在。


庐山云雾

说了这么多香炉峰的事,其实李白只写了一句。而我们刚才分析出的美景美境,归根结底只是庐山瀑布的铺垫——第一,登香炉峰是为了更好地“望”瀑布;第二,香炉峰雾气缭绕,一路走上去,让人对瀑布产生无尽的遐想;第三,“生紫烟”中透露出超然世外的心情,也就是说,把庐山的风景从整体上提升到一种大泼墨、大写意的境界中,这就为后面继续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奠定了基础。所以,李白这首诗,从一开始就是气度不凡、飘飘欲仙。

第一句铺垫的非常高妙,那么第二句就没必要继续高妙了。总是高妙,后面就很难再翻出惊喜了。一个优秀的诗人,懂得怎样一张一弛,既要充分调动读者的心绪,但又不能过早造成审美疲劳。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平淡无奇,一方面交代了“西登香炉峰”的结果,这是承上;另一方面又明确给出了瀑布的整体形态和第一印象,这是启下。

第二句虽然平淡,但还有两个字需要斟酌。一是“川”字。由于山、川常常并称,所以读者很容易把“挂前川”理解为挂在前面的山崖上。有的李白诗的版本作“挂长川”(参看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诗境:瀑布从高崖倾泻在下面的河道里,仿佛挂在长河之上。这长河又流经香炉峰下,在李白身下、面前,所以又可以叫“前川”。二是“挂”字。它既是实写瀑布的高度、落差,也隐隐包含着一种比喻。一般而言,只有“帘”、“幕”才是挂的。但这个比喻实在太寻常、太小家子气了,李白都不稀罕说出来。让你们看看天才的想象力吧!李白用这个“挂”字,虚晃一枪,蓄势待发。


三、四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两句气势都很大,但细细读来,还是有波折,有递进。“飞流直下三千尺”,虽用了夸张手法,但仍是实写,仍是在把“挂”字写足。如何挂?是“飞”,是“直”。“飞”,是飞腾、舒展的形态,这是瀑布的上端,刚冲出悬崖的时候。而“直”,表示笔直,这是瀑布的下端,即将落入河道的时候。所以,“飞流直下”是一个完整的水流下落过程。

至于“三千尺”,固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说实话,夸张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这种数词夸张。三百杯,三千尺,三千丈,都是信手拈来的。吹牛谁都会吹,但为什么李白的夸张那么夺人眼球呢?其实,真正好的夸张,不在于吹出去多远,而在于吹出去多远都能拉的回来。也就是说,夸张先让你不信,后让你信。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和情绪跌宕。“白发三千丈”,这太荒谬了!但是,笔锋一转,“缘愁似个长”,因为我的愁苦就是这样长啊!这就又信了:心中的愁苦,可以无限长,反倒觉得三千也不嫌多。同样的道理,“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也很荒谬,但紧接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天上的银河,无论怎样形容它的广阔辽远,都是不过分的。于是,又在情理之中了。


宋文治《飞流直下三千尺》立轴

千呼万唤始出来。李白最后一个比喻终于出来了:“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来的恰到好处,也来的尽职尽责——它能够配得上前面所有的铺垫。前三句,从不见写到遥望,从飞瀑写到直流,现在,终于一块石头落了地,于是用了个“落”字;前三句,不断地玩弄词语、吊起胃口,只为最后给出一个惊天动地的比喻,于是,“疑是”出来了,这是天地之大疑,是天地之大圆融;前三句,烘托出一个超然世外的灵魂,现在,这颗灵魂通天彻地了,一直飞翔到九天之外、银河之上。这个神话般旖旎的世界,突然坠入凡间,降落在庐山的悬崖上,拍打在李白的胸襟中。这就是李白自身精神的传神写照:他志气通天,但又谪居人寰。贺知章一见到他,就大呼为“谪仙人”。我想,这不仅是在夸赞他的诗,更是在品读他高傲而孤独的心灵。

细细读完了四句诗,我们再回头看题目:《望庐山瀑布》。这个“望”字中,的确包含了太多苦心的经营。我们总对天才有些误解,觉得是天赐才华,无需努力。事实上,在任何艺术领域,莫扎特们、达芬奇们、李白们、苏轼们,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思索和锤炼。

幸运的是,《望庐山瀑布》的第一首,非常准确地记录了李白构思的轨迹,让我们能够充分领略到名作诞生的艰辛过程。第一首的前半部分是这样写的: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这一大段,几乎就是后一首的脚本、草稿。“西登香炉峰”,后来改成了“日照香炉生紫烟”。“南见瀑布水”,就是“遥看瀑布挂前川”。“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后来压缩成“飞流直下三千尺”,“三百丈”换算出来就是“三千尺”。最有意味的是“歘如飞电来”以下四句。我们发现,李白原本想了三个比喻:“飞电”,“白虹”,“河汉”(即银河)。可是仔细一琢磨,“飞电”可以形容飞瀑的速度,但是形态上相去甚远;“白虹”倒是在形态上很符合瀑布的样子,气势也足够大,可白虹是静止不动的,又刻画不出瀑布的动感;唯有“银河”,既写出了形态,也刻画出了动感,同时还具有更宏伟的气势、更超迈的想象空间。所以,李白最终决定:舍二保一!我就单用“银河”作比喻吧!于是,这个想落天外的绝妙比喻,永远地留在了唐诗的星空中。由此可见,李白应该是先写出了这一首五古,后来觉得没有尽兴,再不断加工、锤炼,这才写出了后面的千古名作。


然而,天才终究是天才。即便《望庐山瀑布》的第二首震古烁今,在整体艺术造诣上超过第一首;但第一首中仍有一个片段透出夺目的光芒,那便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有人甚至认为这两句的境界要超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3)!我们今天来看,这两句的确包含了后者未曾触及的一层美感:后者无论怎样穷极想象,终究是在单调的空间范围内;前者却是既有日,也有夜,既有“不断”,又有“还空”,别有一层时光流逝、风景无常的空灵感。由此可见,即便是天才名作,也有它的局限。只有美本身,是没有极限的,等待我们去探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16:27 , Processed in 0.00780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