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弃疾:从来诗剑最风流,何须赋词强说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6:37: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10-31 22:30                                                                                                                            
                  1
公元1161年,辛弃疾二十一岁。
身在沦陷区的他,悄悄拉起两千人马,加入了山东人耿京的起义大军。
但耿老大的队伍,只是乌合之众,无名无份,粮草不足,装备不精,纵有满腔热情,也弄不出太大的动静。
思考良久,耿京决定,让辛弃疾作为代表,与南宋朝廷联系,准备内外夹击,给金人来个措手不及。
宋高宗大喜,立即下旨,分封耿京、辛弃疾,将义军编入了南宋部队的大家庭。
肩负着天子的厚望和朝廷的重托,辛少侠星夜兼程,从临安赶往泉城。
却在途中接到消息,叛徒张安国,杀死了耿京,带着半数军队,投靠了金人。
辛弃疾连忙跑到驻地,看到十万大军,已作鸟兽散,留在营地的,不到五十人。
情急之下,辛弃疾带着这五十人,连夜杀进了敌军的阵营。
最终,辛弃疾一行五十人,在五万人的大军中,抓住叛徒张安国,将其押回了建康城。
千百年来,有多少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还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将军,都是跪着听完这段传奇的。
就连辛弃疾本人,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也对自己佩服得五体投地: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2
辛弃疾一战成名,人气爆棚,支持者众。按理说,这样的人才,必堪重用。
没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
让一个武林高手负责处理州府公文,举国沸腾,群情激奋。
百姓都心如明镜:这朝廷是不敢、也不想抗金啊。
面对亿万子民的质疑,宋高宗赵构却置之不理,甚至将皇位传给了继子赵昚(shèn),自己躲进后宫,写写画画,好不潇洒。
一个月后,朝廷派出了主战派大臣张浚,率领数十万大军,与金人决战于宿州符离。
张浚身先士卒,将士奋勇杀敌,百姓众志成城,但仍然改变不了全线溃败的命运,南宋几十万大军,仅生还千余人。战报传回京城,孝宗皇帝全身发软,从此不敢再战。
正在江阴的辛弃疾,听说宋军大败,写下《美芹十论》,分析军事形势,查摆失利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希望大宋君臣重拾信心,再度伐金。
孝宗收到后,只是淡淡一笑,未置可否。辛弃疾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
公元1168年,在时任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赵德庄的帮助下,辛弃疾调任建康府担任通判,一个签判2.0版的职位。
毫无疑问,辛弃疾对此没有任何兴趣,闲暇之余,便经常填词写赋。
官场应和,慷慨激昂: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登临远眺,却倍感惆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3
辛弃疾在诗词创作上的影响力,再一次成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公元1170年,宋孝宗传旨召见辛弃疾。
为了这一次拜见,辛弃疾准备得相当充分,也充满了信心,从战事素材的收集,到着装的礼仪,再到说话的语气,都考虑得非常仔细。
不料,在金銮殿,辛弃疾刚张口:“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宋孝宗立刻就叫了暂停:“等等,这不是你应该考虑的事。
“朕今天召见你,是想问问,平定内乱,发展经济,你有何良方?”
辛弃疾一时语塞,竟无言以对。
好在时任宰相虞允文,颇为爱才,在他的积极争取下,辛弃疾还是留在了临安,担任司农寺主簿,负责后勤事务和粮农事宜。
辛弃疾心有不甘,又写下《九议》,就朝廷选人用人、国防建设、迁都选址、民族团结等献计献策,依旧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自然会在浅斟低唱间流露: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在临安的两年,辛弃疾一直郁郁寡欢,唯一能够聊以慰藉的,还是听曲填词。
第二年的元宵节,临安城内火树银花,异常繁华。或许是有了一场艳遇,也或许只是一种隐喻,赏灯归来的辛弃疾,写下了这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一年后,经虞允文举荐,辛弃疾担任滁州刺史。
面对十室九空、流民四窜的滁州,辛弃疾减税免役、兴修房屋和水利,并出台新政,外地客商来滁,可减免税负十分之七。
一时间,各地客商云集,短短几个月,滁州的经济,便恢复了元气。
商人多了,税收总量也就上来了。
辛弃疾利用这笔钱,雇佣百姓烧瓦伐木,兴建客栈酒馆,改善外地商贩和旅客的吃住条件,如此,商旅更多,交易日盛。
接着,辛弃疾又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建起了“奠枕楼”,供滁州的百姓聚会宴游。
你没看错,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关注民生福利,都是辛大人玩剩下的。
不到半年的时间,滁州的变化,天翻地覆。
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
城邑清明,闾阎繁夥,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对于自己在滁州的政绩,辛弃疾很是满意。
多年后,他重返故地,站在奠枕楼上,看到滁州城内人潮拥挤,川流不息,内心十分欢喜: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忙于政务,诗词创作自然有所耽误。滁州期间,除了几首送别词,辛弃疾少有精品问世。
5
首次主政一方,辛弃疾便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向朝廷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自己的仕途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朝廷对辛弃疾的任用和调整,却毫无章法,让人头晕眼花。
此后六年间,辛弃疾辗转于皖、湘、鄂、赣等地,先后担任转任判官、知府、安抚使、大理寺少卿、转运副使和转运使等职,调任十余次。
在江西,遇“茶商军”作乱,辛弃疾凭借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与匪首赖文政直接对话,最终说服其缴械投降,立下大功一件,被朝廷加封“秘阁修撰”。
在湖南,为保一方安全,辛弃疾创建“飞虎军”,因筹建营房急需大量瓦片,便采用“众筹”方式,令长沙百姓每户送瓦二十片,付款百文。如此,二十万瓦片,两日内凑齐,比“草船借箭”更有效率。
虽然仕途上甚是得意,可辛弃疾念念不忘的,还是祖国尚未统一、同胞仍在分离。
途经江西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辛弃疾忧伤满怀,感慨不已: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段时间,他的词作,不是借古喻今,讽刺投降派的祸国殃民: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就是以美人隐喻政治理想,诉说壮志难酬的苦闷: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6
从来诗剑最风流,何须赋词强说愁。
在大宋的文人圈中,辛弃疾文武双全,能治善战,是历来最受欢迎的诗词大家之一。
是词人,“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内容和题材上,政治哲理,爱情友情,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无所不能入词。形式和风格上,以豪放为主,“极英雄之气”,却也可婉约,可明媚,可柔情,可悲壮,不拘一格,自有特色。
是忠臣,“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却未遇真伯乐,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正如《宋史·辛弃疾传》中的这段记载,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我们还是更愿意,在下面的这首词里,再看一眼曾经叱咤风云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7 10:51 , Processed in 0.00858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