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图震撼!广州发现500年书院遗址,带你直击历史现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6:22: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19-4-12 16:23 编辑

多图震撼!广州发现500年书院遗址,带你直击历史现场                                                         

2019-04-12 19:56

                                                  

确认过眼神,
广州是一座有故事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不,
又一个重磅考古发现
近日引起广泛关注!
位于增城南香山的明代莲花书院为明代大儒湛若水所建,这个遗址是2018年广州五大重要考古项目之一,被评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遗址现场,跟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莲花书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易西兵,走近历史现场,带你抢先感受这个有着近500年历史文化遗存的独特魅力。

增城区永宁街南香山明代莲花书院遗址分布在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
现场直击:
坐落在南香山200米山腰的书院遗址
南香山又名南樵山,是增城西部最高峰,海拔超过400米,距离广州中心城区北京路一带36公里。
顺着蜿蜒的山路驱车而上,经过几段尘土飞扬、尚未开发的盘山路,来到南香山约200多米处的半山腰,眼前突然豁然开朗,一座由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坐落山间,易西兵介绍,这里就是明代莲花书院遗址。

明代莲花书院遗址航拍图
易西兵带着记者从平台拾级而上,边走边导览。记者在现场看到,台地遗存着房址、石墙、台阶、红砂岩柱础等,遍布瓦砾碎片,“大家脚下留情,这些瓦砾都有几百年历史的”,易西兵以考古人的严谨,一路不时提醒记者。
五级平台左右两侧,各有一道深沟,根据考古勘探,这里曾经有两条小溪,汇流于门楼前。

遗址地上随处可见瓦砾碎片
沿着平台中轴线继续往上,可以看到“海阔天空”的摩崖石刻,其顶部刻有“中主石”字样,距离这个遗址大约180米左右处还有一个“湛子洞”的摩崖石刻,易西兵说,据此可以推测出书院建筑的整体布局,它们一起构成了莲花书院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摩崖石刻“海阔天空”四字

“海阔天空”石头顶部刻有“中主石”字样
继续往密林深处攀爬,还能发现刻着“大坐石”“小坐石”“鼓石”字样的几块大石,易西兵认为,根据字体推测,它们也许跟莲花书院也有关联,可能是当时门生就地读书的好去处。

密林深处的“小坐石”

密林深处的“鼓石”
站在遗址台地中央,山高林深,凉风习习,蝉鸣鸟叫,更添幽静,“这个书院选址非常好,背靠南香山的主峰,站在遗址的高处远眺,还能看到东江。虽然只给我们留下断壁残垣,但还是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挖掘的时候就感到心旷神怡,想象当年的学子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无旁骛的读书。”易西兵回忆起挖掘过程依然震撼。

坐落山间的书院遗址令人心旷神怡。
发掘解密:
考古还原明代学子读书生活场景
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明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以甘泉学说与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齐名。湛若水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办过40余所书院,广州城区内就有几家,可惜都已经不存,莲花书院是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

莲花书院是湛若水创办的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
据该遗址发掘项目组张百祥馆员介绍,考古清理清理房址4座、石墙43段、台阶4处、坑2个、排水孔2个及路面1处,红砂岩柱础21个,麻石柱础9个,除少部分为清代、民国遗存外,其他皆为明代莲花书院建筑基址遗存。

本次发掘表明,明代莲花书院依山势而建,南北宽30.5米,东西长59.0米,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呈中轴对称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建筑基址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岬角内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


书院的建筑布局清晰,颇有讲究。
根据现场讲解,可以看到书院的建筑布局清晰,颇有讲究。沿着中轴线,第一级平台为书院的门楼;第二、三级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第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这些结构与湛若水的《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相关记载吻合。遗址东南部书院门楼台阶往下,发现长约38米的石砌路面,推测是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易西兵介绍,从书院遗址可以推测当时学子的读书生活场景,书院下面还有田地,可以为学子们提供口粮。

书院门楼所在。
据介绍,莲花书院遗址的勘探工作始于2016年底,当时是根据湛若水的文献判断,南香山应该有个书院,后来在实地发现了瓦当和倒塌的墙体。2018年3月-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莲花书院重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总体揭露面积约1800平方米。
出土遗物中,有一件“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红砂岩材质,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其中“泉翁”指的就是湛若水,“乙巳”为干支纪年,结合湛若水的生平,可确定该“乙巳”年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与文献记载吻合,从而确认本次发掘的遗址就是湛若水创办的莲花书院。

“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
易西兵介绍,莲花书院是湛若水70岁时开始兴建,历时三年完成,所有物料都要从山下徒步搬上来,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条件,可以想象建造过程的艰辛。
保护利用:
未来将开放供民众参观
易西兵介绍,莲花书院体现了湛若水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的精神风范,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弘扬传承甘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载体。

牡丹纹瓦当

青釉小杯
莲花书院遗址的形制布局与相关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其时代明确,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莲花书院的建筑学价值也很重要,其正堂、偏堂、讲堂、门楼等基址都保存完好,且与湛子洞、“海阔天空”石刻(“中主石”)、路面构成一个整体,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莲花书院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得到市区文物部门、增城区政府和所在街道的高度重视。目前,文物考古单位正积极协助增城区政府及永宁街道办,对莲花书院遗址开展保护利用工程。目前除了少部分位于四层平台的柱础(柱础是中国古建筑常用构件,用于房屋木柱下方用于承受柱子的压力,防止下沉),其他文物已运送至文物库房妥善保存。易西兵说,这些柱础的结构及雕刻都十分精美,将保留在原地,今后供观众参观。

柱础的结构及雕刻十分精美,都保留在原地,今后供观众参观。
“让遗址得到妥善保护并合理利用,供观众参观,是我们的目标。目前发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现在的重要任务是保护好遗址,其中一个难点和重点,就是对遗址的石墙进行保护加固。像现场裸露的墙体有倒塌的风险,地面也坑坑洼洼,需要修整,适当性地建设保护性措施,为将来开放展示做好准备。”
易西兵介绍,希望在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遗址将成为南香山、增城以至广州又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名人史迹,未来能开放展示,公众将有机会走进遗址,了解湛若水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当年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历史场景,体会甘泉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通讯员 穗文考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部分图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Raven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05:34 , Processed in 0.00886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