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7年,毛主席撤离延安后,为何要安排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17:50: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7年,毛主席撤离延安后,为何要安排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2024-12-04 14:30                                        

发布于:天津市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1947年,面对国民党的重兵压境,身在延安的毛主席这样说道。
而毛主席之所以要说出这样一番深奥的话语,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准备撤离延安。
从1937年正式进驻延安,到毛主席说这段话的194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已经度过了整整10年,10个春秋,3600多个日日夜夜,我党不仅在这片土地上深深的扎下了根,延安更是成为了党的革命象征,因此,对于突如其来的撤离决定,任谁都会难以接受。

然而,在革命事业面前,撤离延安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于是,在1947年的那个春天,毛主席率领着中共中央的大部队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片革命热土。
看着我军放弃延安的电报,另一边的蒋介石不由得沾沾自喜、心花怒放,飘飘然的做起了“江山一统”的美梦,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刘邓大军已经奉命准备挺进大别山,敲响他“蒋家王朝”覆灭的第一声丧钟。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从革命圣地延安撤离?又为何要安排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转战陕北
1937年3月,陕北延安,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撤退开始了。

各个机关单位,各个部队,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争分夺秒的收拾行装,交代工作,准备着这场撤退。
就在前几天,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撤离延安的命令,一时之间,整个延安都沸腾了起来,而毛主席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还要从当时的形势开始说起。
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国内外一致要求和平的呼声,悍然撕毁了此前签订的和平协议,开始对各解放军进行大举进攻,率先挑起了内战。
在最初,蒋介石采取的是全面进攻的方式,想要同时消灭我党在全国各地的根据地,然而,在经过了抗日战争的磨炼与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军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远超红军时期。

在进攻中处处受挫的蒋介石大为恼火,一计不成的他心中又生一计,当即就调整了策略,一改过去全面出击的方式,将兵力集中于陕北与山东战场,对这两大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山东战场是革命老区,又有陈毅、粟裕坐镇,尚且可以对付,而陕北作为党中央所在地却是恰恰相反,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便将大量的军政干部派往了东北,之后,又将一批优势兵力派到了各解放区,因此,此时的陕北可以说是既无精兵,也无强将,内部十分空虚。
抓住了这一痛点的蒋介石当即命胡宗南率领着20万大军进攻延安,想给我军来个釜底抽薪。面对胡宗南的大兵压境,一个问题摆到了毛主席和中央几位书记的面前,那就是打还是撤。
当时,确实有不少人是主张要打的,然而,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一向强硬的毛主席这一次竟然选择了撤退,看着大家疑惑不解而又愤愤不平的样子,毛主席语重心长的说出了那番有名的发言:

“我军打仗,目标从来不在于一城或一地之得失,消灭敌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古话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而人地皆失。蒋介石这样做,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这番话并不是浮夸之言或空穴来风,而是无比正确的一个决定,因为就在毛主席决定撤离延安的同时,他也向千里之外的刘邓大军发去了一个机密电报。
就是这封电报,从此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局,也打响了国民党走向溃败的第一枪。
千里跃进
1947年夏季,在中原一带转移作战的晋冀鲁豫解放军接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发来的绝密电报。

此时,由于敌人势力的强大,野战军的刘伯承、邓小平二位首长为了保存实力,已经将队伍带到了黄河以北。
在接到这封写着绝密的电报后,刘邓二人都预感到了一定有大事发生,果不其然,在电报里,毛主席清晰而又明确的要求刘邓带领着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执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目标。
原来,此时的国民党兵力都已经集中到了山东与陕北战场,而位于两地之间广阔的中原地带就成为了最为薄弱的地方。
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这块富饶丰腴的土地西邻山陕解放区,东邻山东革命老区,北边还接京津冀,最重要的是,南部还濒临国民党首都南京,是真正意义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毛主席让刘邓大军这样做,一可以解陕北中央之危急,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一点,那就是让晋冀鲁豫野战军将战火引到国统区,直插国民党的心脏,从而完成战略反攻的作战目标。
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之后,刘邓二人深深的感到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于是,他们不敢怠慢,当即集结部队,开始准备南渡黄河。
6月30日夜晚,刘邓大军4个纵队约12万人,分8个地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国民党的黄河防线。
最初,蒋介石并没有在意,以为刘邓所部是走投无路、到处乱撞,直到鲁西南战役之后,蒋介石才幡然醒悟。

在鲁西南战役中,晋冀鲁豫野战军采取了一贯的运动战打法,歼灭了在黄河沿线驻守的刘汝明集团,并击退了前来支援刘汝明的国民党援军,一仗创下了歼敌6万人的记录。
面对这如此惨重的伤亡,蒋介石大为震惊,同时也反应过来刘邓真正的意图是想要南下,于是慌忙调集部队围堵我军。可此时,取得胜利的刘邓大军早已经通过急行军跳出了包围圈,继续南下了。
不过,虽然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可刘邓大军的跃进计划仍然面临着许多的艰难险阻。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中间相隔千里,一路上河流山川纵横交错,而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黄泛区。

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决堤,而每次决堤之后造成的滚滚洪水都会淹没无数的村庄与农田,这些时常被黄河水淹没和浸泡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黄泛区”。
1938年,蒋介石的国民党部队为了阻止日军南下,炸毁了黄河的花园口大堤,造成豫皖苏三省共44县受灾,形成了黄河沿岸广阔的黄泛区。
由于常年的河水浸泡,导致这些地方往往是淤泥沉积,寸草不生,没有退去的河水甚至能齐腰深。刘邓大军就是这样脚踩着烂泥与积水艰难的向南跋涉。
好不容易过了黄泛区之后,汝河与淮河天险又挡在大军行进的道路上,除此之外,在波涛汹涌的河对面还有国民党大军架着机枪,想要阻击刘邓大军过河。

面对这种险恶的局势,作为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握紧了拳头,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宣言:狭路相逢,勇者胜!
经过惨烈而又迅速的交锋之后,大军成功渡过汝河、淮河天险,1947年8月27日,几度生死的刘邓大军终于来到了大别山脚下。
此时,历尽磨难的解放军战士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严峻的现实与任务却并没有给予他们休息的机会,刘邓大军而言,这场千里跃进的大行军还尚未结束。
历史的转折
1947年8月底,刘邓大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挺进了大别山,然而,一场新的行军与考验此时才刚刚开始。

来到梦想中的目的地后,刘邓大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
毛主席让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并不是仅仅只要求他们到达这里就好,抵达固然重要,但能否在此扎根,建立根据地才是重中之重,这也是达成战略目标最为重要的一步。
大别山在过去是革命老区,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曾经在这里建立过有名的鄂豫皖根据地,按理来说,在这种基础上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应该并不难,然而事实情况却截然相反。
当地的老百姓在听到共产党的军队又来了之后,不仅关门闭户,而且一见到我军就跑。

之所以会这样,最重要的是原因就是国民党在此地展开的血腥屠杀。当年,红军长征,离开此地之后,国民党为了报复红军,更为了肃清共党的残余势力,就在大别山区开展了比在中央苏区更为血腥的镇压行动,有些村庄甚至被屠杀殆尽,革命力量也几乎烟消云散。
在这种血淋淋的教训下,大别山的群众自然是谈“共”色变,生怕再重蹈覆辙,因此,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开始十分不顺。
而除了当地群众的不配合之外,刘邓大军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些战士在长途跋涉,吃尽了苦头之后,开始出现了畏难和消极情绪,而这种情绪随着革命根据地建立受挫之后,更是迅速在部队中蔓延开来。

衣食住行上的缺失,长途行军的疲惫,对能否在国统区站稳脚跟的质疑,这些如同头顶的阴云一眼笼罩着大军,也考验着刘邓二位首长。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司令员的刘伯承与政委邓小平决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是在军队中积极开展政治工作,比如对一些同志的消极言语,与落后思想进行教育与批评,出版发行一些报纸新闻,增加部队的团结与凝聚,同时还教导战士们要及时的改变思想,尽快克服依赖后方接济作战的思想,要求一切补给取之于敌军。
其次,是制定纪律,并严格执行,比如明确提出“不准骚扰殴打老百姓”“不准掠夺民财”“不准向老百姓要东西”,并设立“纪律检查小组”,在各个部队之间进行严格的检查,一旦发现有谁违反了其中一条,不管是军官还是战士,一律枪毙。

最后,刘邓二位首长还亲自下乡宣传,到老百姓家中挨家挨户的探访,讲解共产党的政策,充分的发动群众。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军队的士气迅速得到了提高,同时,民众对我军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1947年10月,刘邓二位首长先后在大别山区指挥了麻城歧亭、李家集镇、张家店三场战役,最后均取得了胜利。
三战三捷,不仅极大的鼓舞了军队的士气,消灭了国民党军队,还缴获了山炮,枪支等武器,借助军事上的胜利,刘邓大军也开始在大别山区建立起根据地。

到11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歼敌超过3万,建立了县一级的民主政权33个,可以说,他们已经初步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完成了党中央交代的任务。
而对于这一结果,毛主席曾经高度赞扬道:“20年来,我们的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从刘邓二人挺进大别山之后,中国的革命才有史以来第一次转向了进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7 08:42 , Processed in 0.0082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