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云 于 2017-4-30 11:41 编辑
深得邓石如篆刻精髓,开创一代篆刻流派的清代书法大师
吴熙载《篆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四条屏》 晚清著名书法篆刻家吴让之为邓石如艺术流派的发扬光大者,深得邓氏以隶书的笔法作篆书的奥诀,字法精熟,结体工稳,运笔爽畅,收笔处往往刷出,动势较强。他践行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思想,其治印集合其篆书特点,以石带纸,以刀带笔,达到了刀笔相融,使书印合一的表现有了崭新的境界,让书的意味在印章的方寸之间有了更大的容量。
吴熙载《陆机演连珠篆书四条屏》 纸本 155×40cm 西泠印社藏 清代中晚期,因避文字之狱,许多文人、学者和艺术家转而投身于文字学和金石碑版的考证研究中,致使学篆之风日盛。包世臣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于嘉庆七年结识邓石如,得邓氏真传,吴让之拜包为师学习书法。
吴熙载《篆书四屏》 纸本篆书 125×27.5×4 湖南省博物馆藏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的第一人,其“篆书笔笔从隶出”,一扫清代前期一味模仿李阳冰而日趋低俗僵化的旧习,使日益衰落的篆书又获得了新生。主张“印从书出”,“以汉碑入汉印”,将多种篆书风格引进篆刻,从而打破了汉印缪篆的一统天下,形成其独特的篆法特征,为开创篆刻新风貌奠定了基础。吴让之深得邓氏以隶书的笔法作篆书的奥诀,字法精熟,结体工稳,运笔爽畅,自出新意并加以强化,是皖派书家中弘扬和普及邓石如篆书最卓著者,使皖派风格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吴让之的篆刻艺术也深得邓石如之精髓,他在30岁的时候第一次见邓石如篆刻,敬佩不已,达到了“尽弃 学 而 学 之”“笃 信 师 说,至 老 不 衰”的 程 度。他一生治印极为勤奋,作品数以万计,在广泛学习邓石如的基础上,自出机杼,风格独具。
吴让之的刀法能在学习前人基础上大胆创新,特别是在以书入印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邓派印。吴让之的篆刻在字法上多以圆转流畅的小篆入印,更加突出了篆法舒展凝练,将用笔的轻重、缓急和体势的方圆于刀下给以充分的表现。可见他在师法邓石如的书法和篆刻艺术中不断完善自我,具有很长的创新精神。
“印从书出”,主要指印章中的文字线条应具有书法中用笔用墨的特点,应具有书法家的个性。如果将篆刻的表达 手 法 分 为 四 个 部 分:字 法、章 法、刀 法、篆法,其中字法是最具个人色彩的因素,字法往往决定章法、刀法、篆法的选择。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吴让之精研邓石如的篆刻,《吴让之印存》自序云:““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义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指出了邓石如成功之处在于融“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
吴让之践行邓氏“印从书出”理论,他宣称:“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这是其印风的自我概括。篆刻驱刀如笔,使转自如,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采,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得心应手,强烈地表现出篆书的意韵,轻松隽永,有一种不经意的气度,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吴缶老赞曰:“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吴让之的篆刻,对印章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使之稳妥精致。印文是圆中寓含方,刚柔相融,线条粗细相间,整体看来婀娜多姿,流畅生动。章法上,布局用心多变 化,循着篆书的规律,有时会有穿插的排列方式。
吴氏的印文大多为小篆,圆转流畅。篆书的线条多为曲线,有时印文使用到直线以及一点点曲线,就会有方中带圆之感即使是同样的文字,只要线条直、曲有所改变,印文会呈现不同的姿态。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从吴让之的许多篆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按照入印文字的天然之美,将其妥善安排其中,形成一种自然的美感,这点是和邓氏如不同的。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吴让之在字法上追求文字的天成,可以说他是一个尚法自然的一个人。如果说“印从书出”是书法和印章有机结合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吴让之的“师法天成”就是书法和印章有机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吴让之并不喜欢刻意将入印文字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理,反而根据入印文字本身的特点加以连贯,重在强调印章的内在联系,所以吴让之的作品都很耐推敲,不像其他的一些篆刻家能够直接看透他所使用的处理技巧,每当入印文字不同的时候印章的风貌就会不同。
吴让之一生没有获得任何功名,他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最动荡的时刻,战火弥漫,故园萧寂,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大师,受到的却是不公平的待遇。但他殚精竭虑,虚怀若谷,潜心于书法篆刻,精专独到,尤其在篆刻艺术上尊崇传统而不囿成法,开创了一代新书风,对于推动和发展书法篆刻艺术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吴让之篆刻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