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齐白石的抠与不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11: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齐白石的抠与不抠                                                         2019-03-21 08:00                                                   

                  


   
  齐白石的画很值钱,但是他并没有一次大手大脚,反而有点“斤斤计较”,有点抠门。关于齐白石抠门、爱钱的故事,如今流传的不少,但老人自有他对钱的思量,他的大方与谨慎,自与凡人不同。
  齐白石家的客厅里,很少挂画,墙上挂的全是润格笔单:“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折扇每件6元”,“题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虫鸟,每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他还特别注明,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明码标价,条框分明。
  
  齐白石卖画时特别抠门,对于价格他锱铢必较。有人来买草虫画,老人回答:“年纪老了,眼光不好,工笔草虫不画了,真是对不起价格,没有了。”买画人再次请求。老人看其有诚意,就半晌才说:“有是有一部,不过是太太藏起的,不知她肯不肯卖。”买画人更急了,他就拉直嗓门:“有位贵客要看看你那部草虫册页哩。”齐夫人在房中说:“这部册页是不卖的。”老人又大声说:“贵客看中得意,能出大价钱哩。”价格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被提高了。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讲,李可染引荐他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路上李可染已关照过黄永玉,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搬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的,吃不得。寒喧就座之后,黄永玉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
  平常在家,齐白石是个“无事忙”。客人带了卤肉来,卤肉外面包着大白菜的叶子。老人仔细把白菜叶子抖干净,不舍得扔。吩咐家里人把这片菜叶子切切,用盐“码”上,大不了加点香油,中午老人要吃。汪曾祺在《老舍先生》一文中曾提到,齐白石老人家里量米的竹升子都是自己保管的,每天吃饭要由他量了米才行。一大家子人,吃米不少,老人舍不得。量一筒,手抖一下。家里做饭媳妇就说不够:“您再给添一点!”老人就嘀咕着:“你要吃这么多啊!”然后再给量一筒。
  
  齐白石除了画画,对日常生活不甚关心。有人说老人爱钱如命,其实不然。在敌伪时代,他听人劝告,把钱存入银行;胜利后,取出来的钱却等于废纸。“金圆券”时代,他也吃过大亏。所以只好把血汗换来的现钞买金条缠在腰际。至于零星的收入,就在墙上挖个洞,把钱放进去,依旧用砖头堵住。老人吃尽了文明社会的苦头,才采取中国农民的传统方法来保护自己,这就是他引起社会讥笑的原因。
  50年代初,黄苗子和李可染一起去看白石老人。临走时,老人颤颤抖抖地从衣袋里掏出两块钱,一人分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那时有朋友约好了,到了白石老人家的时候,老人会拿着一块钱,站在胡同口等着,黄包车来了以后,他就会付这个黄包车费。
  
  齐白石对朋友和学生是十分热情慷慨的。李可染去欧洲写生之前,白石老人送他的印泥贵如黄金。所有弟子加再生的第三代的小孩,不是给钱就是给画,而且很多重要作品,就是这么给出去的。所以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老人竟那么大方,这种反差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老人对于自己的内心,有一条线,这条线他一直认真地把持。
  齐白石虽爱钱,但爱得直白,干净,有情有义。这是一个艺术家很真诚的一面。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22:21 , Processed in 0.00780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