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诉你所不知道的蒋介石,节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06:38: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69年蒋介石为何拒绝苏联帮助他反攻大陆   

        2016年05月30日 08:17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杨天石

核心提示:苏联方面要用钱、用武器、用基地提供给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实现反攻大陆的愿望。蒋介石开始很高兴,觉得美国人不帮我,现在苏联朋友帮我。但是,到了1969年,蒋介石想来想去,他觉得不妥,苏联的援助不能够要,他在日记里有两段,一段说苏联援助我国民党,一定想侵略中国,我可要记住,“吴三桂和洪承畴的教训”,不能够重蹈他们的覆辙。

蒋介石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杨天石,原题:杨天石:告诉你所不知道的蒋介石,节选
我觉得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就是说,他记住“振兴中华”,这是孙中山的教导,蒋介石是记住了,要“振兴中华”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尽可能的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领土完整和统一。这不能讲空话,我们要看一看蒋介石对几个主要列强的看法:第一,对苏联。1923年,蒋介石被孙中山派到莫斯科,头衔是“孙逸仙军事代表团团长”,孙中山为了增强蒋介石的身价,特别给列宁写了一封信,说,蒋介石是我的代表,是我的好朋友,希望列宁能够很好地接待蒋介石。很遗憾那个时候列宁病重,蒋介石没有见到,但是蒋介石见到了当时苏联的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他向托洛茨基提出一个要求,要求苏联方面同意把蒙古的库仑作为国民党的军事基地。国民党要在蒙古的库仑建立一个军官学堂,要训练一支军队,然后从蒙古出发进攻当时北洋军阀的首都——北京,当时曹锟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大家知道,孙中山的根据地是广东,但是广东有先天的缺陷,广东旁边的香港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国民党的军队从广州北伐,英国随时可以在广州捣乱,让你的“后院失火”。从广州北伐要经过广东、湖南、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六个省,要跨过长江、黄河两条大河,帝国主义的军舰可以从上海一直开到武昌的江面,把北伐军拦腰斩成两段,因此孙中山和蒋介石都不认为广州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库仑呢?离北京很近,出了蒙古就是张家口,出了张家口就等于到了北京,中间没有高山峻岭,没有长江大河,因此孙中山和蒋介石把军事基地选择在蒙古的库仑。那个时候,蒙古还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什么要跟苏联商量?因为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红军就一直驻扎在库仑,苏联方面一直把蒙古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当蒋介石向托洛茨基提出这个要求时,托洛茨基说,你们国民党的脚不可以踏上蒙古的土地,你要进攻北京,只能从蒙古的边境上起兵,蒋介石的要求遭到拒绝以后,他在日记中写到“求人不如求己”,有的人你别看口头讲得很好,是你的同志,是你的盟友,但是他考虑问题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也就是在1923年蒋介石就看出了苏联党和政府的领导有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我想,这么多年的世界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蒋介石一辈子反苏有许多原因,但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反对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
1968年,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大家可能不知道,我的书里也没有写过。原来蒋介石撤退到台湾以后,做梦都想反攻大陆,不甘心失败,但是台湾地方小,军队少,所以蒋介石最初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是把反攻大陆的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蒋介石希望美国人出钱、出枪、出先进武器来帮助国民党反攻大陆。但是久而久之,蒋介石发现美国人没有这个意图。一个新的总统上任了蒋介石就写信说明他要反攻大陆,需要美国人支持他,但都是没有下文,所以蒋介石悟出一个道理,他说,美国人并不是想帮助国民党,美国人是想把国民党当成一个看门狗,帮助美国做西太平洋的看门狗,所以蒋介石对美国的援助失望了,就在蒋介石对美国援助失望的时候,中共和苏共吵起来了,中共批判苏联修正主义,批判苏联是社会帝国主义。两党交恶影响到了两个国家的关系也坏到了极点。在这个时候,苏联派了一个记者,这个记者叫维克多路易斯,他的公开身份是英国《伦敦晚报》的记者,他真实的身份是苏联的特务,克格勃人员。国际上有人做了分析,认为他是苏共中央国际部的工作人员,这个路易斯在1968年从日本到了台湾,到了台湾就找了蒋经国,他说,你们是不是想反攻大陆啊?你们是不是缺钱呢?要是缺钱的话,我们苏联给钱,你们是不是缺武器呢?台湾你开个武器清单你要什么我们给什么?你们想不想利用我们苏联在中国边疆的那些基地呀?你提出来,你要用我们哪一个基地都可以。也就是说,苏联方面要用钱、用武器、用基地提供给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实现反攻大陆的愿望。
双方开始在台湾谈,后来一直谈到欧洲的维也纳。蒋介石开始很高兴,觉得美国人不帮我,现在苏联朋友帮我。但是,到了1969年,蒋介石想来想去,他觉得不妥,苏联的援助不能够要,他在日记里有两段,一段说苏联援助我国民党,一定想侵略中国,我可要记住,“吴三桂和洪承畴的教训”,不能够重蹈他们的覆辙。大家知道吴三桂、洪承畴,当年清兵入关,吴三桂、洪承畴起了作用,所以蒋介石表示不能够当吴三桂、洪承畴,不能够把苏联人引进中国来。1969年下半年,苏联在中国的北方边界屯兵百万,毛泽东提出来“深挖洞,广积粮”,提出备战、备粮,提出要准备打仗。跟谁打?不是跟美国打,也不是跟台湾打,是准备跟苏联打,准备苏联从北方来进攻中国。
年纪大一点的听众可能听说过,有一个所谓林副统帅一号命令,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用林彪的名义发的,就是准备和苏联打仗,要北京的高干都疏散到外地去,这是就林副统帅一号命令,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又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他说,我决不在这个时候反攻大陆。他说,我在这个时候反攻大陆,苏联就可能趁机侵略我们的华北。所以我刚才讲了这两件事,一件是1923年,一件是1969年,可以看得出来,尽管蒋介石和中共势不两立,蒋介石作梦也想反攻大陆,但是他还是有民族立场,他不愿意给苏联人提供可乘之机。
我想讲一下蒋介石和纳粹德国的关系,过去我也很少讲这个事情。1942年,德国军内、政府内部,有一部分人(官员和军官)要想推翻希特勒,甚至于制定了要暗杀希特勒的计划。想在推翻或者暗杀希特勒之后,建立一个没有纳粹的德国。万事俱备,过了充分的准备。但是这部分反纳粹人士希望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支持,希望在推翻了纳粹以后,在建立了新的德国以后,西方世界能够对新德国平等相待,不要把新的德国当成战败国。他们希望蒋介石能够出面跟罗斯福来谈判这个问题。蒋的日记和在美国保存的宋子文档案都证明了,蒋介石派了一个特使到欧洲去联络这些反纳粹的人士,对他们表示支持。而且还提供了经费援助,我们现在知道的至少一次是提供了三万美金。同时蒋介石还通过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把这个信息告诉了罗斯福。所以蒋介石对于德国反纳粹力量的反希特勒计划是支持、是赞助的,也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的助手二号人物——戈林派了一个代表,会见蒋介石在欧洲的代表。中德两国当时已经绝交了,戈林提出要订立中德军事立约,就是说希特勒的军队从高加索、从中东进攻印度,中国的军队从缅甸进攻印度,双方合作把印度拿下来,然后让日本和德国的军队、东方的法西斯和西方的法西斯在印度洋会师。这可是不得了的计划,如果东西方法西斯在印度会师的话,就是说两个法西斯会联手,那对世界大战,对反法西斯战斗是极为不利的。在这个问题上,蒋介石告诉他的欧洲代表,要坚决拒绝,此事无论如何不能够谈。
所以,我们从这两点来看,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在美国的问题上,美国在二次大战里是我们的盟国,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开明的总统,曾经给中国很大的援助,但是双方在1944年发生了矛盾。当时按照罗斯福的意图,成立了一个战区叫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战场、越南战场、泰国战场、缅甸战场,统帅是蒋介石。罗斯福给蒋介石派了一个参谋长,是美国的四星上将史迪威。1944年,罗斯福受了马歇尔的影响,当时中国战场中国军打得不好,罗斯福让蒋介石把指挥权,就是指挥中国战场、指挥全部中国军队的权力交出来,交给参谋长史迪威,蒋介石认为军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部分,不能交。所以蒋介石告诉罗斯福,中国的国情复杂,权我可以交,但是你要让我慢慢交。罗斯福绝顶聪明,他看出蒋介石是想拖,是想磨,所以罗斯福给蒋介石下通牒,表示你的权力——军权要马上交给史迪威,如果不交你休想从美国人手上拿到一分钱援助。你以前所有的光荣也统统没有了。这是最后通牒。蒋介石在这个情况下,采取了两个动作,第一,蒋介石准备跟美国绝交。蒋介石想,从1937年芦沟桥抗战我们中国已经抗日6年了,大不了我继续单独抗日,美国人的钱我不要,所以做了一个跟美国绝交、单独抗战的准备。另外,蒋介石以攻为守,你不是让我把权力交给史迪威吗,我当然不能交,而且我不喜欢史迪威这个人,请你把他招回美国去。你想这美国人没有面子,他让一个四星上将来,蒋介石我不喜欢他,你把他接回去。罗斯福权衡再三,他觉得不能没有中国这个战友,所以罗斯福自己找台阶下,他说,你不要史迪威可以,我们美国的将军很多,你选,你从我们美国将军里挑三个,我来圈一个。最后,这个矛盾就是这么解决的。就是说蒋介石从美国将军里挑了三个人,罗斯福圈了一个人叫威德曼。所以在对美国关系上,蒋介石还是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维护了民族的尊严。这是我讲的蒋介石的第一个特点,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29 00:21 , Processed in 0.00746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