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为何放弃建在香山? 2019-04-06 07:29
中央决定保留毛泽东遗体并建立纪念堂后,选址在何地便成了反复研究的问题。当年一些人猜测,可能会学中山陵那样在北京西山建堂,然而最后确定建在天安门广场。 1976年9月13日,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的当天,陵墓的选址问题就被提上日程。 ![]() 一批当时最优秀的建筑专家,在近两个月中,走访了北京的很多地方,察勘了多处名胜古迹所在地,先后对香山、景山、北海、中南海、天安门广场及其北部一带等十几个地点作了重点调查研究,并先后提出了各种方案和设想。 ![]() “水上日出”方案 “水上日出”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焰万丈。为此,专家们来到中南海、北海、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寻找着合适的水域。 中南海是毛泽东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地点。中南海里一泓碧水,微波荡漾,岸柳成行,绿草如茵,亭台廊榭,风景秀丽。有人主张将主席陵墓建在瀛台小岛上,然而中南海是全国最高领导中心和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活动场所,陵墓建在这里会有每日数万人前来瞻仰,势必会影响到此处的党务和国务活动。再者,瀛台是当年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将毛主席陵墓建在此处也不合适。 北海、颐和园虽然不是中央办公地点,但公园毕竟是人民假日休憩、游玩放松的地方,在此修建陵墓与整个环境和气氛显然不符。 ![]() “山顶红星”方案 有的专家提出了“山顶红星”方案。香山方案曾一度被看好。 中共中央于1949年3月由河北省平山县迁至北京后,香山曾是毛泽东居住过的地方,直至同年秋天才迁往中南海。毛主席在香山虽然只住过短短几个月,却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渡江作战,商讨和确定了建国大计,拟定和发表了《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一系列纲领性文献。 除历史地位重要之外,在此仿照气势宏伟的南京中山陵,依山而建毛主席陵墓,同样可以获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效果。然而,香山虽有山势险峻、气势开阔、景色秀丽、环境幽雅之长,却距北京城较远,给群众带来不便。 景山公园与中南海、北海这些皇家园林,共同构成了北京城内最优美的风景区,也是北京过去城内的最高点。站在景山主峰的万寿亭上,天气晴朗时,不仅可以环视北京全城,还可以俯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景山虽位于整个京城的中心位置,但却距离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较远,也显偏僻。 当依山依水的各种方案纷纷受到质疑后,选址设计组的目光,便自然而然地聚集到了天安门广场。 ![]() “端门”方案 天安门以北的方案,是把陵墓建在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之北的端门位置上。提出此方案的专家认为,当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队伍时,游行的人群面向天安门,同时也向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此修建陵墓,不仅不涉及房屋拆迁问题,还有现成的公园树木可以利用。此案的缺点是,陵墓藏在古建筑群中,而且被高大的天安门挡住,广场上的群众根本看不到它。 以上三个方案,各有利弊。最后通过对众多方案的反复比较和论证,设计组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天安门广场。 ![]() 天安门广场是一个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上,与光彩夺目的天安门城楼、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和壮丽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宛如“众星捧月”,更加突出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更加充分地表达出毛主席纪念堂的重大政治意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宏伟建筑群体,使天安门广场的政治内容更加鲜明突出,雄伟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