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则天拒绝宋之问自荐当男宠太英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04:59: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3-12 05:01 编辑

武则天拒绝宋之问自荐当男宠太英明                                                                                      2016-03-11 08:12:38  丁丁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女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女人,当上皇帝之后对性的追求与男人没有二样,所以说武则天淫荡其实是男人世界对女性的一种歧视,因为男女在性方面的追求其实没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谁主宰这个世界。所以,当上皇帝之后的武则天有男宠很正常。
既然女皇帝有这方面的爱好,那作为被其统治的男人主动争宠就很正常,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奴性,自古都一样。在一群急着向武则天自荐当男宠的人群中,有一位很特别,这个人是谁,那就是宋之问。
宋之问是谁?他其实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诗人,不谈其人格,单看其诗,他应该不输唐朝任何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即使与他当时齐名的诗人沈佺期,那功力也是要差许多,当年宋之问参加全国诗歌大赛力压沈佺期夺得第一,那可是名不虚传的。如果宋之问在人格上能够正常的话,那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能够不输任何人,而且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坛上著名的苏氏三父子的佳话,也是中国古代文坛上仅有的父子皆文豪现象,其实,唐初的宋氏四父子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之名气并不输后来苏氏三父子,其父亲宋令文文武双全,不仅武功力大无穷,而且书法和文章在唐朝初期几乎无人能右,当时称其父亲是“三绝”。宋之问继承并发扬了父亲“三绝”中的“文”,他的两个弟弟之一宋之悌得其武,曾经率领八人打败七百人的壮举;而另一弟宋之逊在书法方面是扬名天下。
而在对诗歌特别重视的唐朝,宋之问可谓最意气风发,19岁就中进士,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执掌崇文馆,20岁左右就成为唐朝宫廷教授,通过两次皇家诗歌大赛,成为当时唐朝文坛的掌门人,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那是相当了得,制定了六朝以来的格律诗法则,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且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是中国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在当时的唐朝文坛,他在诗坛上的地位无人撼动。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诗人,为何在后来的中国诗坛上没有他的位置?可以说知道他的人很少,在唐诗中他几乎被忽略,根本原因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人品实在太卑鄙,可以说为历代国人所不耻,是十足的小人,才华用错了地方。他到底有多卑鄙呢?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可知一二。
一是向武则天自荐当男宠而被拒绝但想曲线救国达到目的。
宋之问不但文才无人可比,而且也是当时全国出名的帅哥,如果说把诗歌在当时的流行与现在的流行歌曲同样风行的话,宋之问既是当时实力派的最大天王,也是偶像派的最大天王,集实力与形象于一体,但他并不想以实力施展抱负,竟然想通过脸蛋上位,出生平凡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帅气来吸引当时的女皇帝武则天,于是,异想天开,向武则天自荐当男宠,写下“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这样求欢的诗句,希望武则天能够遂其心愿,如此无耻之徒,虽然特好美男这一口的武则天,也认为其太卑贱,轻蔑的将其诗扔在地上,抱着同样是男宠的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哈哈大笑地说:“朕乃国色天香,宋之问那小白脸也想亲老娘的龙体,真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他不知道自己是口臭熏天,差点把老娘给熏死”。武则天如此调侃,一方面当然是宋之问可能真有口臭,另一方面是面对正在给其双飞的张氏兄弟以勇气,你看那么帅的帅哥我都不要,专宠你哥俩。
没有想到宋之问听到之后,竟然不知耻,还专门迎合武则天努力达到其要求,从此每天刷牙数十遍,并花高价从药铺买了鸡舍香含在口里,正如现在明星花高价美容和买法国香水一样。而且他还梦想通过张氏兄弟达到给武则天当鸭的目的,经常写一些歌功颂德和无病呻吟的诗,署上张易之的大名,干起了枪手的勾当,期望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最无耻的是,当张氏兄弟上厕所的时候,他竟然马上拿起卫生纸,恭恭敬敬的站在厕所旁边侍候。如此之小人,对于有雄才大略的武则天来说怎么能够看得起,虽然她也爱好男色这一口,但这只不过是她的情趣爱好,对于其事业完全是可以忽略的。所以,宋之问如果一心做学问,专注国家大业,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那自然是伟大得不得了,可惜他的才华心思用错了地方。
二是竟然因夺诗杀外甥。
宋之问是他那个时代最有名的诗人,但他的嫉妒之心也是绝无仅有,不希望有别人写的诗超过他,而且发现有人写出佳句之后,他竟然想抢夺过来放在自己的名下,对方不同意,他就将对方杀害,可见其卑鄙到何积程度。
这位被宋之问杀死的诗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外甥刘希夷。刘希夷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能够写出佳句其实很正常,但是,当他写出名垂千古的《代悲白头翁》这首诗时,年龄相仿的舅舅宋之问知道后,就想刘希夷把这首转让给他,尤其是其中的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不肯,宋之问竟然动了杀心,在刘希夷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将其杀死,刘希夷是死到临头都没有想到亲舅舅竟然因为一首诗而要了他的命。
也正是因为如此,直到现在,在刘希夷和宋之问的诗集中都收录有同样的两首诗,只是标题不同,宋之问而自以为聪明改了两字。
三是告发恩人而求荣。
唐中宗上台后,武则天的宠男张氏兄弟倒霉了,双双被杀,而为其提尿壶的宋之问当然也受到牵连,还好,没有要命,流放岭南,已经习惯于荣华富贵生活圈的宋之问,怎能忍受如此待遇,而且多年的马屁功反倒成为了罪名,他不甘心,利用出差机会悄悄溜到洛阳。这个时候,唐中宗的女婿王同蛟收留了他,毕竟,宋之问是文坛天王,而且那个时代诗歌的影响可谓空前,所以,宋之问从此就成为王同蛟的座上宾,经常陪同王同蛟接待朝中权贵,王同蛟也没把宋之问当作外人,而且认为他是宋之问落难时的恩人,应该只有感激之恩。
但是,王同蛟就这样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以对于最终要了他的命。当时,正值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想谋位,作为唐中宗的女婿自然维护岳父的江山,在家中与张仲之、祖延庆等人商量如何除掉武三思,坐在一旁的宋之问似乎成为他们中的铁杆,又是出谋划策,又是拍胸脯保证。
没有想到卑鄙至极的宋之问,竟然等的就是这样东山再起的机会,他转身就让自己的侄子宋昙向武三思告密,将自己的恩人王同蛟等人全部出卖,王同蛟等人直到临刑前还在后悔当初怎么就看中了这样一个小人。而宋之问自然因为揭发有功,被武三思提拔为鸿胪主薄,再度成为京城大员。
四是见风使舵,终埋下祸根。
但是,武三思的阴谋终于包不住火,最终被铲除而杀死,可宋之问这个告密者竟然不但毛发未动,还步步高升,原来他看到武三思不会成气候之后,转而投靠太平公主,告密武三思的罪行,宋之问自然告密有功,深得太平公主的信任。所以,武三思被杀,他平安无事。但是,尝到告密甜头的宋之问竟然告密告发了瘾,当他发现永乐公主权势更盛时,他竟然转身又投靠了安乐公主,说太平公主的坏话。
如此卑劣小人,太平公主岂能容他,于是,派人调查他的劣迹,终于查到他主持科举考试时收受贿赂的罪行,这可是历朝历代都不可能翻身的罪行,也是统治者管理手下官员最厉害的大招。于是,一心梦想做大官的宋之问再度梦断,被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去当长史。
从此远离京城的宋之问,终于为自己的卑劣埋下了要命的祸根。
五是宋之问追求富贵终成梦,惊闻赐死竟吓尿。
此时被贬的宋之问,终于有所醒悟,知道富贵不是他这种人所追求的,他终于在为自己的阿谀奉承而有悔意,诗风也从此大变,开始关注民间疾苦,但一切都太迟了,他终究没有逃脱一死。
原来,宫廷斗争再次恶发,朝廷再次发生宫廷政变,有武则天一样野心的韦后和安乐公主企图当皇帝,被太平公主发现后,联合李隆基镇压了这起宫廷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而曾经背叛太平公主而投靠永乐公主的宋之问,自然也是厄运连连,再度被贬,流放到了广西钦州。
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后,自然对残余势力要斩尽杀绝,此时的宋之问当然难逃一死,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当宋之问接到被赐死的诏书之后,那是“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诀。”啥意思呢?那就是当宋之问接到要求自裁的诏书之后,吓得浑身大汗,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不知道走路,瘫痪在地,尿也吓得拉了出来,湿了裤子。当时同被赐死的祖雍对使者说:“宋之问家中有老婆孩子,就让他回去道个别吧。”使者也同意了,但宋之问吓得不知道回去,祖雍看不起宋之问这德行,愤怒地对他说:“你如此背叛了国家,当然死罪难逃,为何还不回去?”宋之问还是没有回去,吃了最后一餐上路饭之后,洗个澡自已了断了。
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明明可以靠才华而定有伟大作为的宋之问,竟然执着的想依靠脸蛋上位,也就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虽然才华盖世,但因实在太卑鄙,即使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但在中国诗坛上也没有他的位置,真是可悲可叹可怜可惜,按照《新唐书》对他的评价是“伟仪貌,无品”。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才华盖世,无耻之尤”,真是评价恰当。当年武则天如果能够看到宋之问的罪行,真应该感叹当年拒绝他自荐当男宠的伟大英明,否则,历史或许真会被阴险至极的宋之问改向那也不一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29 01:35 , Processed in 0.0078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