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都说富不过三代,为何这个家族能400年兴盛不衰?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2:51: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都说富不过三代,为何这个家族能400年兴盛不衰?
                                                                                                                                                作者:风长眼量                                                                                                                       2016-10-25 08:17:00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的封赐而名扬天下!他与明、清时期的沈万三、阮子兰并称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曾有民谚“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里借的康家钱。”可为佐证。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这个家族却历经12代400多年,富甲一方经久不衰。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推开康百万庄园厚重的黑漆大门,仍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庄严、森严压抑的令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封建地主的庄园,竟是如此巍巍壮观,规模之宏大,布局之严谨,令人惊叹。
导游告诉我们,该庄园占地面积6.43万平方米,由主宅区、作坊区、栈房区、饲养区、金谷寨和祠堂等10部分33个庭院组成。主宅区包括寨上院、寨下院和龙窝沟3个建筑群,共计14个院落。寨上院是康家主要成员的居住处,有高约10米、长500余米的寨墙。

入寨门穿过23.7米长的砖券隧洞,院内以中院为轴线向左右展开,东为老院和边院,西为新院和里院。一排4个高大门楼,皆为木制透雕,门楣下为实塌大门,门前青石阶两边各有1对石狮。
康家院落皆为两进四合院,建制大致相同,设有假山,精雕云龙喷水图的石鼓、绿叶成荫的葡萄架、客厅、花厅、花坛、盆景以及各种浮雕、壁雕、砖刻的人物、花鸟、猛兽、典故、诗词、九曲回形字等精美的图案,各院雕刻内容不同,各具特色,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从门墩到屋檐,从大院到小院,且不说那精美的雕刻,豪华的家具,仅就那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楹联,已十分地耐人寻味。
康家是一个极其注重文化教育的家族。在教育子女方面,拥有大量财富的康氏家族没有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采取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宣灌,这些从这个庄园渗透着文化气息的每一处门廊、每一个过厅看出。

如过厅正门立柱上的楹联这样写道:“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还有“知礼仪孝高堂悌兄弟常廉让,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读古人书需设身处地一想,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好人 多自苦中来莫图便易,凡事皆缘忙里错且更从容”等等。一个家族能够富足400多年,其盛虽离不开敛财攫取的手段,但尚俭崇德的家风,从这些楹联等也可看出一二。

在康家客厅上方还悬挂着这样一块别致的匾额,它就是当年康家用来教育子弟的家训匾——“留余”匾。“留余”匾为清同治年间文状元、巩县名士牛王宣所题。“留余”匾除篆体“留余”两个很大的字外,附记行书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要把技巧使尽,以还给大自然,不要把俸禄用尽,以还给朝廷,不要把财物占尽,以与百姓分享,不要把富贵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老天爷反对忌讳贪得无厌、做事太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所说:遇事只有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回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都是如此。

该匾“附记”涉及这样几个人:
一是留耕道人,即王伯大。王伯大,南宋福州人,字幼学,号留耕,嘉定进士,曾任枢密副都丞相,兼左司郎中,后拜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被论罢官。他尝作《四留铭》于座右,并贴于壁间,以警示子孙。
二是高景逸。高攀龙号景逸,江苏无锡人,明神宗时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后为阉党魏忠贤所迫害,投水而死。
三是夏峰。夏峰系孙奇逢之号,明清著名理学家,万历28年中举,学识博大精深,气节高尚,青年时代曾与阉党魏忠贤作过斗争,中举后明清两朝曾多次请他做官,均遭拒绝。其学术思想以慎独为宗,认为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因晚年移居辉县苏门山下夏峰村,又号被尊为夏峰先生。
坦园是康家十五世康道平的字,题此匾时正值康氏家族鼎盛期,可见其家风之一斑。牛王宣在题匾时把王伯大等三个人的学识、品行、道德张出,其寓意不难想见,似乎亦吻合当时康氏家族治家方略和实际生活状态。匾的整个内容概而括之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忌盈忌满,道出的其实是康家当时之所以昌盛的秘诀。

康家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最高时官至三品,曾数次钦加知府街。康家的兴盛沉浮,大体经过创业期、初盛期、全盛期、没落期、腐败期五个阶段。明朝为创业期,从康氏六世康绍敬开始到十一世康惠时,康家在精心经营土地的同时,就开始利用门前的地理优势,通过洛河、黄河做漕运,大胆经商,赚钱买地,以地养商,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至清朝初年,康家财富已无法计算。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说豫商,因为地处中原,河南商人和大部分河南人有着浓厚的土地情结,他们坚信:种地钱是万万年钱,生意钱是年年钱,手艺钱是天天钱。在河南人看来,种地才是最长远、最牢靠的营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因此,最初康家做生意也主要挣的是地里钱,卖粮食、卖棉花、卖木材、卖石头,所卖的东西都与土地关系密切。

到清康熙、雍正年间,康大勇大河扬帆,又开辟了山东临沂、兰水,其子又在其基础上,开辟禹州、栾川等地。这时的康家已把经营目标转向粮、棉、盐多种经营,处处设栈房,赚到钱就购置土地,“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哪里有康家的生意,哪里就有康家的土地,此为康家的初盛期。
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康应魁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为清军供应棉花、布匹达10多年之久,富甲三省(山东、河南、陕西)、船行六河(洛河、黄河、运河、泾河、渭河、沂河)、土地达18万亩,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盛极一时,此为康家的全盛期。
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康家大河沉船,逐渐走向没落。特别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为躲避八国联军入侵,被迫逃往西安,在返京途中,为了招待好太后和皇帝,康家17世康鸿猷捐银百万修建黑石关行宫,几乎耗尽了全部家财。

黑石关在巩义西南,距离康百万庄园4公里。这里是“舟车转输,冠盖往来”的咽喉要地,明代曰黑石关,也称为黑石渡。其时的清王朝经过连年的内乱外患,已行将崩溃,地方财政也是寅吃卯粮。黄河北岸的汲县县令无力筹集到足够的银子孝敬朝廷,在极度的畏怯与郁闷中上吊自杀。巩县县令比汲县县令幸运的是巩县有一个家大业大的康氏家族。
据说,原本巩县在县城已经为慈禧和光绪建了一座行宫,哪知老天爷不长眼,涨水把行宫给淹了。于是再建行宫的艰巨任务,就落到了康家的肩上。
关于慈禧、光绪在黑石关行宫停留的时间长短,巩义人说法不一。有人说,慈禧和光绪在这里歇了歇脚,吃了顿午饭,抿抿嘴拍拍屁股就上路了;还有人说慈禧和光绪在行宫歇息了一夜,翌日浩浩荡荡地走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慈禧当年的确曾从巩县路过。但就是这次迎驾,康家几乎掏空了所有的积蓄,但也因此获得慈禧的封赐而名扬天下。

康鸿猷后,随着连年的灾荒,再加上吸大烟,使康家百万家业挥霍殆尽。据书载,最多时康家后人中每天有28杆烟枪吞云吐雾,肆意挥霍着百万家业。尽管如此,民国时期,“东刘(尉氏刘小五)、西张(新安张钫)、中间夹个老康”,仍位列中原三大巨富。
游览完大庄园,已是鸟儿归巢,暮色低垂。在昏黄的夜幕下,站在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深宅大院前,追思康家曾经的辉煌历史,体味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与沉浮……
本文特约作者 王晓峰/文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3 04:19 , Processed in 0.0072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