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白唯一书法真迹,毛主席赞其为连城之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19:01: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8-01-06 08:10


                                                   
  今天萃花要跟大家聊一聊李白。不是斗酒诗百篇的诗中谪仙李白,不是每遇大事必有一首藏头诗等着的预言家李白,而是……上阳台的李白。

李白没事上阳台干什么?那就要从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说起了。
诗如其人 字如其诗 萃花看到《上阳台帖》的第一反应,是在心里默默感谢了一下上苍。
天知道我有多害怕看到的会是楷书!唐楷虽然代表了唐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但李白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写楷书的情景,想想就可怕有没有!

《上阳台帖》,28.5cm*38.1cm,故宫博物院藏
幸好,《上阳台帖》全篇用行草书写,笔墨酣畅,神采飞扬。无论章法、笔法还是结体,都给人以豪放纵逸、雄壮辽阔之感。不愧是我们心中那个“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李白。

全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大意是赞叹一个人画技了得,能够描绘出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象。
观《上阳台帖》之布局,全篇章法错落有致,“有”与“老”、“台”与“书”大小变化极大,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处于视觉中心位置的“清”字,亦是全篇最大一字,别有一番雄伟的气势。▼

笔法上,《上阳台帖》整体呈现出用笔浑厚、线条雄健有力的特点,但同时又不乏粗细和运笔上的变化。
“高”“万”“老”“十”之横画,粗壮遒劲,落笔极重;“台”字下的“书”字笔锋一转,改用细劲线条; “千”、“八”二字则用侧锋出以锋芒。▼

《上阳台帖》之结字,“万”字大,“非”字扁,“有”字小,“老”字狂,真正从心所欲,稚拙而又放逸,恰如黄庭坚所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

上“阳台”还是“上阳”台? 看完《上阳台帖》的书法造诣,是不是仍然没有搞明白李白为什么要“上阳台”?呃,其实萃花也没搞明白,我们还是求助下万能的学术界吧。
据考证,《上阳台帖》为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他的头号粉丝杜甫、边塞诗人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阳台宫)时所作。

重建后的王屋山阳台宫
当时,李白本是去寻访茅山道士司马承祯的,结果到了阳台观才得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悲从中来的李太白,对着司马承祯画的一幅高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的山水壁画,留下了千古名篇《上阳台帖》。

司马承祯
照此情况,《上阳台帖》实则是李白为司马承祯打call的作品,说他画笔老辣,能够将王屋山壮丽的山水尽收画里(不知道爱李白爱到不能自拔的杜甫,此刻有没有一种心在滴血的赶脚)。


不过,按照学术界一贯的套路,怎么可能这么容易达成共识呢。这不,就有学者提出异议了,如果“阳台”是指“阳台观”,那么按照古汉语的用法,《上阳台帖》应该叫《登阳台帖》才对呀,此事必有蹊跷。

这部分观点认为,“台”字有“宫”“殿”“阁”之意,而唐玄宗时,东都洛阳皇宫内苑里有个上阳宫(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诗写的就是这里发生的故事),李白的《上阳台帖》应该是在上阳宫写的。

洛阳上阳宫
So,李白为什么要“上阳台”,在哪里“上阳台”,答案还得等学术界统一观点。话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可信呢?
毛主席称之为“连城之宝” 虽然搞不清诞生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上阳台帖》的抢手程度,从密密麻麻的印章和题字就可见一斑。

在这些题字中,正文右上方“唐李太白上阳台” 和引首“青莲逸翰”几个字看着是不是颇为熟悉?

宋徽宗赵佶题“唐李太白上阳台”

引首乾隆题“青莲逸翰”四字
没错,《上阳台帖》像多数传世书画一样,曾经被最爱搞收藏的两位皇帝宋徽宗和乾隆收入内府。及至清末,也并没有逃过流出宫外、散落民间的一般“套路”。不过在此之后,《上阳台帖》却有过一段与众不同的“奇遇”。
1937年,大收藏家张伯驹以六万银元自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购得《上阳台帖》。据说,当时二人协商好《上阳台帖》《中秋帖》和《伯远帖》共20万银元,张以6万银元押金先取走三帖,余款此后补齐。不过后来其财务状况一直未见好转,只能忍痛将“二希”归还。

《上阳台帖》卷首下端钤有“张伯驹珍藏印”
1953年大年初一,毛主席派秘书给张家送来四色年礼,张伯驹感激万分,通过统战部部长徐冰把珍藏多年的《上阳台帖》回赠给主席,并附信一封。信中言明:“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谨供观赏”。

毛主席在故宫
毛主席收到此帖后,观赏数日,十分爱惜,但后来仍嘱中央办公厅将之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称“连城之宝,不敢归诸己手”。
毛主席的这一句“不敢归诸己手”,让更多人有机会见到李白的唯一传世墨宝,遥想诗仙风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02:25 , Processed in 0.0080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