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0、60、70、80年代春节老照片,简单而珍贵的年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4:52: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50、60、70、80年代春节老照片,简单而珍贵的年味!                                                         2019-02-09 12:08                                                   

                  

春节

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

无论时间怎么变

对我们的意义依旧重大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年味开始变得越来越淡了

传统民俗被渐渐的遗忘

那些欢乐时光也被留在了那个年代

春节长假的尾声

吉吉给大家带来一些旧时春节老照片

一起回味一下那时简单而幸福的年味儿

捡起纯真年代过年的美好记忆……

1

五十年代

那个时候

物质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足

人们是这样欢度春节的

▼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还记得那一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 有点文化的人,就帮大家写春联,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家,但一笔一画地也毫不含糊!这样的春联,极受大家的热捧。

▼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下面是1953年春节,天津一家人吃团圆饭的场景。

▼ 四代同堂过春节,好不热闹。

▼ 过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做做玩具,家里有点余钱的干脆直接给孩子们买点。简简单单的“大刀”、面具、小风车,不算很精致的娃娃,就足以让一群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 春节穿新衣,红旗商场到后来的百货大楼是最时尚的存在。以前,普通人家过年才会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开心极了!

▼ 当然,过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场能买到,妈妈的巧手也会变出一件来。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很多母亲为此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

▼ 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这一刻别提多幸福了!

▼ 对于男孩来说,没有比放鞭炮更值得期待的事了。

▼ 捡鞭炮也是男孩儿们的“冒险行动”。

▼ 三个穿着新衣服的儿童在放鞭炮,其中两个小女孩正害怕地捂着耳朵。

▼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远方的祝福。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机才是人们最爱的娱乐消遣之一。

▼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电脑,没有央视春晚,更没有网上直播,人们要看春节晚会只能去现场。以前,各市、郊、县文化宫每年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时间一到,人潮纷纷涌入会场,好不热闹!

▼ 1956年春节,侯宝林、郭启儒,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相声。

▼ 没有礼堂,天做顶,石头做椅,无论怎样的环境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欢庆春节的热情。

▼ 新年了,“总把新桃换旧符”、“学习先进经验”是那个年代挂的横幅。“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宣传口号,干部们纷纷下到工农家庭给大家伙儿拜年。下图就是一位老书记在去农家拜年时,帮忙张贴春联的场景。

▼ 过年贴窗花自是不能少的,那时候窗花都是家里手巧的人剪的,小孩子喜欢的不得了。往被雾气染得白茫茫的窗户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儿,过年的气氛,别提有多浓!

▼ 过年,当然要包饺子。老人包着饺子,孩子在旁边跑跑跳跳,好奇的还会上去学着捏上几个不成形的“怪饺子”,全家人乐呵呵地,满心期待着饺子下锅,这估计就是最有过年氛围的画面了。

▼除了饺子,北方人还会做包子、馒头,待点心蒸好后,正中间再印个红花、红字,看着就喜庆!

2

看完五十年代

我们再看看六十年代

那是个属于集体的时代

▼ 单位发电影票,组织联欢,街道组织打扫卫生,家里忙着置办年货,贴上装饰,大街上人头攒动,个个笑容满面的!

▼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人们从天安门广场开始跑起。

▼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 以前,过年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肉,还有各种各样的酥糖和零嘴儿,很多的食品只有在过年才有得买,哪里像现在,想吃什么随时都能吃到,东西多了,嘴反倒吃叼了,连味道也觉得淡了!

▼ 1967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

3

再到了七十年代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都渐渐丰富了起来

过年时的活动

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 过年了,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聚在影楼一起照一张合影。小时候过年的全家福里,总是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 孩子们在弄堂里放着炮仗,那时候鞭炮的种类也变多了,孩子们玩得也更尽兴了!

▼ 年夜饭也从以前的素菜为主,变成了有鱼有肉的各样菜式。菜虽没有现在多,没有现在的花哨,但满嘴儿都是年味儿!

4

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

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

毫无例外的

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就愈发丰富起来

要说八十年代春节跟以往相比的最大变化

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看春晚。多少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连在了一起。

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正值壮年,意气风发,马季老师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而马东还只是个孩子。

▼ 赵忠祥老师在为春晚致开幕词。那个时候听到他的声音,还没有人会想到动物世界。

▼ 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李谷一,一首《乡恋》唱红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 1984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香港流行音乐带到了国内。一夜间,全国上下都认识了这位香港歌手。

▼1987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的劲歌热舞,一夜之间红遍中国。那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

▼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大件。

▼ 商场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下图是八十年代中期春节时的北京王府井,人们在抢着买平时买不到的糖果。

▼ 闹红火

▼ 正月十五看花灯

▼ 城里过年买点响炮

▼ 春节期间卖年画的

▼ 春节期间摆地摊的

▼ 以前没什么玩的,小孩坐在双杠上看唱戏。

▼ 买皮包

▼ 以前正月里看红火,小孩是有优势的,可以随意攀爬。

▼ 家家户户贴门神,佑平安!

5

21世纪的春节到底变了多少?

办春晚的也不是只有央视了

这个不好看,换个台继续看

大年三十儿晚上,大人打麻将打牌

小孩玩电脑玩ipad

好像已经是一种常态了

▼春晚想的也不再是寻找有潜力的节目,而是请当红的明星。

▼春节旅游,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国内旅游,开始涌向澳新、欧美、日韩等国家。国内春节时的旅游景点,还能看到景吗?这这这只有人人人啊。

换件新衣、吃次大肉、放响鞭炮、逛次庙会……这是我们小时候春节最令人期待的事情,到了今天,“他们”好像都已经被淡忘。

生活越来越好

可那份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

长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年"不同!

来源:网络

编辑:吉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1 06:02 , Processed in 0.0096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