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艺术》聚焦 | 中国连环画的前途 2017-08-04 18:17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21:29: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连环画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几经辉煌与波折。进入新世纪,传统连环画开始借助『连藏』的势头发展。站在时代新的节点,连环画的发展无疑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期聚焦,我们邀请了连环画出版人、评论家、画家、读者及理论研究学者,分别从各自角度,梳理流变、重拾记忆、阐明发展思路,以飨读者。

中国连环画:凤凰涅槃
兴衰流变

《小二黑结婚》 贺友直绘

《胖嫂回娘家》贺友直绘
一篇有关贺友直先生的报道,记载了这样一段往事。1980年,贺友直先生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礼堂里人头攒动,贺先生开口就“自揭底细”:“我是1937届的。”下面有人猜是1937年毕业于比利时、巴黎、美专的或者鲁艺的,贺先生回答“小学毕业”。面对哄堂大笑,他正色道:“我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所以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及展示的舞台。我就是一直没有放弃,才能在64开小本上,在方寸小框框里一步步提高。”
那是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期,1980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江丰在该院增设“年画连环画”系,特聘《山乡巨变》绘画作者贺友直先生为该系教授,传授连环画创作经验和技法,充分说明当时国内最高美术学府对连环画的重视。
中国连环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如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壁画《九色鹿本生》。到了宋代,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连环画的形式已大致成型。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的《孔子圣迹图》刻本,就是全本大幅白描的图画,详细描绘了孔子的一生。明清时代,线描的插图大量涌现。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的作品。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岳飞传》等连环画书,题名上有“连环图画”,这是第一次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鲁迅先生曾在1932年专门写下了《连环图画辩护》等文章,指出连环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茅盾先生在《连环图画小说》一文中说:“这一种形式如果很巧妙地应用起来,一定将成为大众文艺最有力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几经辉煌与波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连环画形成了两次高峰,创作出一大批影响几代人的经典连环画作品。
1949年12月,毛泽东对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说:“连环画不仅小孩看,大人也喜欢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要看。你们是不是搞一个出版社,搞一批新连环画,把神怪呀、迷信啦,那些旧东西去掉。”1950年,大众图画出版社成立,专门出版连环画。1951年,以大众图画出版社为基础成立人民美术出版社,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社名。人民美术出版社成为全国美术领域里的最高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连环画名作,至今留存在广大读者的记忆中。那一时期,几乎所有具有人物画创作能力的国、油、版、雕以及工艺美术方面的画家都参与到连环画创作队伍中来,许多连环画作者的名声如雷贯耳,创作出《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鸡毛信》《大闹天宫》《召树屯和喃诺娜》《山乡巨变》《渡江侦察记》《白毛女》《地球的红飘带》《阿Q正传》《李自成》《罗伦赶考》等一大批精品连环画,广受读者喜爱,其中许多作品在国家美术大展和评奖中获奖。


连环画《三国演义》系列部分封面与内图


连环画《十五贯》内图 王弘力绘


连环画《我要读书》内图
王绪阳 贲庆余绘
2016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一场“典藏活化”系列之连环画原作精品展,笔者曾去观展,展厅里人潮涌动,有着老中青和孩子全年龄段的观众。其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文化历史、戏曲故事、革命斗争、自然地理等应有尽有;在形式上,线描、素描、水彩、油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各显风采。展览再现了当时连环画的空前繁荣期,优秀的连环画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穷乡僻壤,成为各大美术学院临摹的范本,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对下一代培育发挥了巨大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电影、连环画、相声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众艺术形式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相继进入低谷。特别是受日本动漫的影响,中国连环画更是进入长达近三十年的低迷期。一些美术工作者和出版单位在经济利益的压力下,迎合甚至助推浮躁的社会风气,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一些内容低俗、缺少艺术美感的动漫游戏垃圾。一些有识之士因此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虽然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出过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作为纸本出版物的连环画也受到重创。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偏向享受和休闲,节奏快,文学作品改编的连环画需要花时间去研读才能够深刻理解,这样就把一大批碎片阅读的读者拒之门外。一时间,连环画遭遇边缘化,市场逐渐萎缩,创作与出版陷入困境。


连环画《人到中年》内图 尤劲东绘


怀旧如潮
生命的缝隙中,渗透着无数珍贵的记忆,那些人、那些事会发酵出别样的味道,那是任何一种新鲜事物都不能代替的寻味。在历经岁月沉淀,千峰百转之后,人会渴望重返最初的印记,找回曾被某种情愫温存的滚烫的热血。烙印着连环画的童年,于我们几代人已是一个超越了生物学意义的文化范畴,是一种时代孕育出的新古典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态,衍生并构筑起我们童年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世界。当我在微信群里发出关于连环画的话题讨论,反响热烈,以下撷取片断:
连环画的构图极为讲究,文字提炼得很精彩、准确,白描的绘画手法很有中国味,阅读起来虽快捷,但绝对有看过一次还要再看的冲动:看过故事大概情节,再看风景,还要品味人物的感觉。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连环画吸引你反复阅读,可以是故事情节,可以是画法与画的形象,以及画面与文字密切联系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连环画是我们的启蒙读物,画家在深入理解所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之后,进入构思阶段,再到表现出来……其中有改编的再创造,有付诸画面的功力,还有通观全局与局部的调配,期间大量劳动,无异于编剧、导演、演员、美工集一身。推出优秀连环画作品,在当下有多重意义!
——中国文联研究部主任 常祥霖 20世纪40年代生
如果说文艺对我们早期的影响离不开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政治漫画、宣传画、仿宋体标语,而伴随我们成长又特别喜欢的便是连环画。当年街市路边有固定人家的租书摊,1分钱看1本厚一点的小人书,薄一点的两本,我所有的零花钱(几分钱)全部花在看小人书上。在那儿还能认识陌生的小朋友,主要是我们可以换小书看。自己能拥有几本小人书,在街道里吸引很多小朋友来和你玩,带几本小人书到学校里,在班上你会有好人缘,还可以换零食,可见小人书受欢迎程度。我的美术爱好是以描摹连环画开始的,记得我描摹的第一本小人书是刘继卣先生的连环画《鸡毛信》,算是我学习绘画的启蒙。我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每天上学放学都到集镇的新华书店里玩一会儿,这种每天逛书店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结婚以后(我家离书店最多百米)。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我上小学三年级),上午第一节课,班主任老师领一名学生进教室,他的名字叫王松,是从唐山转来的学生(因父母和哥哥在地震中逝去,他是家中唯一幸存者),来时双腿内还打着钢板,走路时还有点瘸腿。我为什么要谈王松?是因为这位同学影响了我的一生。插班不久的王松不善言,课间休息不出去玩,就坐在课桌上画画,他当时的随手线描人物至今都让我难忘,是我小学里一直崇拜的偶像。他长期描摹连环画,有很好的绘画基础,我们因此成为最好的朋友。时过境迁,我们都已到中年,他现在在唐山市法院工作,最终没有把爱好变成职业,而我这个当年他的崇拜者,却因为对绘画的崇拜而变成终生的职业在追求……
——中国画家 施虹宾 20世纪60年代生
小画书是童年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几个孩子围在一起,边看边说边用小手指着图画,小画书看得津津有味,今天想来那读书的场景更是津津有味。它滋润了童年生活,也塑造着精神品格。与今天的图画书相比,除了经典故事的呈现外,连环画朴素自然的笔触、各居其位无相夺伦的图文关系,使视觉与想象在和平友好中相处,这正是连环画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王韶华 20世纪70年代生
我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连环画,在我们那里,叫“小画书”。那时候看一本书是一两分钱,而买一根冰棍至少也要三分钱。我有时候为了看书,是宁愿冰棍也不吃的,可以一坐一个下午。随着年纪渐长,对连环画的爱好逐渐被大部头的小说、杂志所代替,而街头的画书摊也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那些用偷偷积攒的钱买的小画书,也在一次又一次搬家中了无踪迹。直到有一天,我在长沙出差,偶然走进一间旧书店,居然看到了不少重新翻印的连环画,尽管价格已是不菲,还是惊喜地买了不少,想给从没看过连环画的儿子一个惊喜。没想到,他只是略略翻了一下,转脸又扑在电脑之上了。原来,对连环画的热爱注定只属于我们那个年代。
——《徐州日报》副总编 胡劲松 20世纪70年代生
小时候,课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互换连环画看。那时只觉得特别好看,现在明白了,从艺术手法上看,有白描、素描、钢笔复线、水墨、水彩、木刻、剪纸等,还有电影版本、话剧版本等。内容题材也多种多样,涵盖范围极广。一本本连环画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时看到一本很破旧的没有封皮的小人书,描写农村生活,觉得和其他书不同,画得特别像,后来才知道那是名家贺友直绘制的《山乡巨变》。我2014年在网上买了一套四册的《山乡巨变》,再看更加回味无穷!重温儿时的纯真岁月,寻回遗失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美好记忆,甜蜜依然丝丝萦绕。
——插画家 吕懿 20世纪70年代生

连环画《鸡毛信》封面与内图
小人书中那些不变的故事,沉淀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方寸之间容纳了很多的人物和内容,其表达的思想性和历史性都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痕迹。对于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快乐与梦想。在文化读物匮乏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就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的精神食粮。连环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小人书”,而是一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2009年12月22日,刘云山同志在收到我国连环画泰斗姜维朴先生专著《新中国连环画60年》后,对连环画工作作出批示:“健康有益、生动形象的连环画是老少咸宜的大众食粮。我们许多人都是看着新中国的连环画成长的。推动连环画的繁荣发展,最重要的是适应时代要求,勇于超越创新。宣传文化部门要支持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和发行,使连环画成为永葆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之花。”

上图:连环画《 白求恩在中国》内图
下图:连环画《周游世界》内图
那时很多优秀的画家都画过连环画,画风各异,品质很高,成为我们艺术的启蒙老师。连环画创作难度大,现在大画家已不愿去画,一般画家功力达不到。但事实上,读者还是希望看到高品质的连环画,怀念连环画就是怀念并期待高品质、中国风的绘画解读故事。当一些网络精神垃圾、网络游戏在吞噬儿童的身心健康时,当电视上那些血腥镜头和煽情场景带给孩子负面影响时,当我们看到儿童那些成人化的模仿秀时,深思之余,只会勾起我们对那些不起眼的连环画深深的怀念。当影像技术迅速发展,美国漫画、日本漫画风行的当今中国社会,重提连环画,不只是情感的怀旧,更是精神的重塑。
盛日重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少儿读物日益精美化、大型化以及各种传播媒介的冲击,小人书逐渐被驱逐出少儿读物市场,书店里难觅其踪影,散落在民间的小人书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沉淀”之后,存世量更是大为减少,有的近乎绝迹。于是,“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无形中把小人书推向国内外收藏品的行列,使之成为人们收藏的新宠。
2006年11月23日,作为北京华辰秋拍会油画雕塑专场的重头戏,沈尧伊先生5册共926幅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引起众多买家兴趣。《地球的红飘带》无疑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金奖。当拍卖师喊出800万的起拍价后,买家频频举牌,竞买价一路飙升,最终被拍卖师一锤定音,定格在1400万元。加上10%的佣金,该作品最终以1540万元成交,创中国连环画原稿拍卖最高纪录。

《长征·1936》三部曲 沈尧伊绘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内图 沈尧伊绘
而在十多年前,连环画原稿竟还是不为人重视的丑小鸭。2001年6月郑州第三届连环画拍卖会上,一部出版于“文革”期间的《海螺和海兰》连环画原稿以300元底价起拍,经过一番竞投,最终仅以850元价格成交,加上佣金,实际成交价不到千元。而同时拍卖的另两套连环画原稿《杨乃武与小白菜》和《骆驼祥子》都是以1500元起拍,经拍卖师三次喊价,最终无人应价,结果双双流标。自2003年起,连环画原稿的价值洼地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在2003年嘉德油画专场拍卖会上,著名画家汤小铭的33幅《鲁迅在广州》连环画原稿拍出27万元。这个天价在当年曾轰动一时,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却等于捡了大漏。
进入2004年以后,连环画原稿拍卖日益红火,参拍的原稿数量也不断增加。在2004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连环画大师刘继卣的一幅连环画原稿《野猪林》,起拍价为5000元,最终以超出底价41倍的20.9万元高价成交。刘继卣的另一幅连环画原稿《李龙打虎》也拍出了10.12万元的高价。蒋兆和的《白毛女》封面原稿则以15.4万元落槌。2005年,连环画原稿拍卖势头依旧不减,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由胡若佛、徐燕荪等名家绘制的《西游记》手绘封面,以55万元成交;而上海嘉泰拍卖行推出的程十发的连环画《十兄弟》原稿(17幅),成交价高达88万元。尤其是在2005年中国嘉德的一场拍卖会上,程十发的彩墨中国画40开册页《召树屯和喃诺娜》连环画原稿,经过众多买家激烈竞价,最终以1100万元落槌,连环画原稿首度突破千万元大关。
连环画原稿近几年的行情是时涨时落,价格起伏不定,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名家精品的价格不但从不回落,而且屡创新高。在中国画坛很多知名的国画家都有着从事连环画的创作经历,从海派名家程十发,到津门画家刘继卣,再到当代画家范曾、冯远等等,他们都有经典的连环画作品。作为一种袖珍的书画艺术,伴随着名家绘画作品价格一路走高,连环画手稿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连环画受追捧,除了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有这些买家儿时的回忆,所以是具有双重价值的。这些买家的年龄,正当经济实力最强的时候,他们需要拍下这些作品收藏。2013年4月,“西泠印社·中国国际动漫节第三届漫画拍卖会”以总成交额1420.3万元,总成交率83%的成绩圆满落槌,多数拍品以超过估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成交。在成交作品中连坛名家王弘力创作的连环画《十五贯》线描原稿,从80万元起拍,最终以147.2万元成交,成为全场价格最高的一件拍品。
同时,连环画印刷品的收藏也形成气候,当今连环画收藏已成为包括瓷器、家具在内的“八大收藏”之一。特别是一些“文革”前的画册,品相较好的作品往往能拍出高价,甚至每过一年要翻几番,名家高手的作品必然是收藏热点。很多人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伴随着自己童年成长的“小人书”,其创作原始稿有朝一日会在国内的收藏拍卖市场风光无限,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从少人问津到备受追捧的冰火两重天,仅仅经历了十多年时间。
老版本连环画因“文革”及年代久远而缺失,为了顺应连环画收藏市场的火热,连环画纷纷出现再版的情况。近年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大力推动连环画尤其是主题连环画的创作出版,把连环画的导向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效结合,探索在新形势下振兴连环画的新途径,新创作出版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题连环画,如《长征·1936》《红色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系列连环画》《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我的父亲胡耀邦》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百集军史系列连环画《星火燎原》,北京出版集团推出《首都道德模范》系列连环画,新疆人民出版总社出版大型爱国主义教育连环画《新疆历史画丛》(100种、多语种)、《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系列连环画。

左图:连环画 《一个人的长征》封面
右图:连环画 《杨靖宇》封面
连环画作为严肃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在图书市场上强势回归,显示出连环画仍有广阔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出版连环画一千余种、一亿元码洋左右。其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占约40%的份额,其他十余家出版社约占20%。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还推出一批普及版连环画,如《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红色经典》两年销量达到5万套。新疆人民出版总社2012年出版的《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系列连环画,以多语种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印数达275万套。
近两年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在2016中国童书博览会、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等展会上开展连环画展销和相关讲座活动,受到广大家长和少儿读者的欢迎。2016年8月在上海书展期间启动全国连环画征稿大赛,画家参赛热情很高,收到两千多件参赛稿件。
走向何方
2014年11月7日,是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书记周伟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他来到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上任。这个新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源地,65年来担负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普及大众文艺美育的重要责任。面对光荣的历史传统和一座座精神的丰碑,身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大碰撞、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节点,如何接好这一棒,履行时代所交付的新使命,成为他工作思虑的重点和突破的关键。

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系列(卡盒装)

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系列(硬盒装)
2017年5月10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迎来了一个连环画产业的调研团队,这是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化考察团。通过此次调研,他们想利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丰富的连环画资源,建设连环画文化产业园区或连环画主题公园。而这一突破正是周伟对新“人美”的发展思路。中国连环画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然而在当下却渐渐被中国新成长起来的年轻读者所遗忘。连环画的创新之路应该怎么走?动漫和传统连环画的结合会否是一剂良方?中国的连环画和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的动漫作品相比,在绘画技巧上丝毫不逊色,该如何突破产业运作和艺术风格的局限?在多方调研论证和思考后,周伟等人感到,振兴中国连环画的时候到了!要使中国连环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使连环画在党的思想宣传工作、青少年思想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要走出去,在“大连环画”观念下突破与拓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大循环。这一思路便形成了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制定和正在实施的“中国连环画振兴计划”,主要有六个方面:立足当代,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时代主题的连环画;加大连环画宣传推广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很方便地买到连环画;加快连环画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深度开发连环画文化衍生品,推动连环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发连环画数字化产品,打造连环画的数字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加强连环画编创人才队伍建设,继续与大专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合作,系统培养新一代连环画画家队伍、出版编辑队伍,形成连环画后备人才不断涌现的长效机制;利用国际书展、国际漫画节等平台,开辟中国连环画专门展区,推动中国连环画走向世界。
动漫和传统连环画如何结合,他们积极探索连环画改良路径。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连环画编辑室主任何玉麟分析,连环画和国外动漫里的漫画,并无实质区分,都是叙事性绘画。中国连环画在国外展出时,外国人排着队来看,认为中国的动漫艺术,是世界性的伟大杰作。但国内说法却不一,连环画参加漫画节遭到质疑,这是连环画行业自己画地为牢。何玉麟认为,连环画不要断,只要按照年轻人的需求,稍加改良,就可以成为一个朝气的产业来运作。连环画的改良无需按照日本和美国的模式画,但需要把连环画当作产业,国家政策给予扶持和推动,把连环画和漫画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扬光大。

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家画库丛书

《北京小学生连环画》系列丛书
目前,连环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逐渐得到重新认识。但是,由于多年来的耽搁,我国连环画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高世屹分析,当前首先是认识上存在偏差。连环画就其艺术成就而言,无论是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中国绘画艺术王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一直受“小人书”三字所累,连环画因读者定位的限制,在形式上未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其实小读者们早已被日本动漫风格的浮躁疯狂的“连环画”夺走了。其次是政策支持不够。北京市教委近年开展的连环画进校园活动,得到了老师、家长、学生的广泛好评,但是由于这项活动没有全国层面的统一政策,目前很难在其他省(区、市)推广。再次是人才队伍匮乏。连环画创作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还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精炼的文字脚本,这就对画家提出比单幅绘画更高的要求。目前,单幅美术作品可以给画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而连环画作品的经济回报却与画家的创作投入极不相称。因此,这些年来连环画创作队伍急剧萎缩,特别是青年画家不愿进行连环画创作,连环画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此外,内容匿乏、形式创新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都是当今时代连环画发展的障碍。当然,中国连环画曾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振兴计划仅靠一社之力不可能实现,更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给予政策支持,以及全社会广泛参与,让“连环画进校园”活动惠及全国中小学生,让优秀连环画摆上全国新华书店和各网络书店显要位置,让连环画走进农家书屋,走上图书交易各大会展,走向世界广阔舞台。这样,连环画就会重新焕发活力。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冲突和融合,在变与不变之间,中国连环画要焕发新生,绝不是要停留在缅怀与追忆之中,革新,也不会因为所谓的“传统”存在的意义而停止其自我进化的步伐。尊重传统,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面向现代,亦非一味拿来。无需穷途末路之叹息,与其说是一个辉煌的连环画时代的终结,倒不如说是另一个崭新的连环画时代的开始——中国连环画正进行着一场走向世界的宏大工程。
作者 | 张书云
节选自 | 《中国艺术》第7期 · 聚焦
中国连环画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几经辉煌与波折。进入新世纪,传统连环画开始借助『连藏』的势头发展。站在时代新的节点,连环画的发展无疑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期聚焦,我们邀请了连环画出版人、评论家、画家、读者及理论研究学者,分别从各自角度,梳理流变、重拾记忆、阐明发展思路,以飨读者。

中国连环画:凤凰涅槃
兴衰流变

《小二黑结婚》 贺友直绘

《胖嫂回娘家》贺友直绘
一篇有关贺友直先生的报道,记载了这样一段往事。1980年,贺友直先生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礼堂里人头攒动,贺先生开口就“自揭底细”:“我是1937届的。”下面有人猜是1937年毕业于比利时、巴黎、美专的或者鲁艺的,贺先生回答“小学毕业”。面对哄堂大笑,他正色道:“我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所以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及展示的舞台。我就是一直没有放弃,才能在64开小本上,在方寸小框框里一步步提高。”
那是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期,1980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江丰在该院增设“年画连环画”系,特聘《山乡巨变》绘画作者贺友直先生为该系教授,传授连环画创作经验和技法,充分说明当时国内最高美术学府对连环画的重视。
中国连环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如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壁画《九色鹿本生》。到了宋代,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连环画的形式已大致成型。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的《孔子圣迹图》刻本,就是全本大幅白描的图画,详细描绘了孔子的一生。明清时代,线描的插图大量涌现。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的作品。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岳飞传》等连环画书,题名上有“连环图画”,这是第一次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鲁迅先生曾在1932年专门写下了《连环图画辩护》等文章,指出连环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茅盾先生在《连环图画小说》一文中说:“这一种形式如果很巧妙地应用起来,一定将成为大众文艺最有力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几经辉煌与波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连环画形成了两次高峰,创作出一大批影响几代人的经典连环画作品。
1949年12月,毛泽东对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说:“连环画不仅小孩看,大人也喜欢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要看。你们是不是搞一个出版社,搞一批新连环画,把神怪呀、迷信啦,那些旧东西去掉。”1950年,大众图画出版社成立,专门出版连环画。1951年,以大众图画出版社为基础成立人民美术出版社,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社名。人民美术出版社成为全国美术领域里的最高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连环画名作,至今留存在广大读者的记忆中。那一时期,几乎所有具有人物画创作能力的国、油、版、雕以及工艺美术方面的画家都参与到连环画创作队伍中来,许多连环画作者的名声如雷贯耳,创作出《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鸡毛信》《大闹天宫》《召树屯和喃诺娜》《山乡巨变》《渡江侦察记》《白毛女》《地球的红飘带》《阿Q正传》《李自成》《罗伦赶考》等一大批精品连环画,广受读者喜爱,其中许多作品在国家美术大展和评奖中获奖。


连环画《三国演义》系列部分封面与内图


连环画《十五贯》内图 王弘力绘


连环画《我要读书》内图
王绪阳 贲庆余绘
2016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一场“典藏活化”系列之连环画原作精品展,笔者曾去观展,展厅里人潮涌动,有着老中青和孩子全年龄段的观众。其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文化历史、戏曲故事、革命斗争、自然地理等应有尽有;在形式上,线描、素描、水彩、油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各显风采。展览再现了当时连环画的空前繁荣期,优秀的连环画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穷乡僻壤,成为各大美术学院临摹的范本,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对下一代培育发挥了巨大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电影、连环画、相声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众艺术形式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相继进入低谷。特别是受日本动漫的影响,中国连环画更是进入长达近三十年的低迷期。一些美术工作者和出版单位在经济利益的压力下,迎合甚至助推浮躁的社会风气,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一些内容低俗、缺少艺术美感的动漫游戏垃圾。一些有识之士因此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虽然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出过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作为纸本出版物的连环画也受到重创。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偏向享受和休闲,节奏快,文学作品改编的连环画需要花时间去研读才能够深刻理解,这样就把一大批碎片阅读的读者拒之门外。一时间,连环画遭遇边缘化,市场逐渐萎缩,创作与出版陷入困境。


连环画《人到中年》内图 尤劲东绘


怀旧如潮
生命的缝隙中,渗透着无数珍贵的记忆,那些人、那些事会发酵出别样的味道,那是任何一种新鲜事物都不能代替的寻味。在历经岁月沉淀,千峰百转之后,人会渴望重返最初的印记,找回曾被某种情愫温存的滚烫的热血。烙印着连环画的童年,于我们几代人已是一个超越了生物学意义的文化范畴,是一种时代孕育出的新古典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态,衍生并构筑起我们童年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世界。当我在微信群里发出关于连环画的话题讨论,反响热烈,以下撷取片断:
连环画的构图极为讲究,文字提炼得很精彩、准确,白描的绘画手法很有中国味,阅读起来虽快捷,但绝对有看过一次还要再看的冲动:看过故事大概情节,再看风景,还要品味人物的感觉。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连环画吸引你反复阅读,可以是故事情节,可以是画法与画的形象,以及画面与文字密切联系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连环画是我们的启蒙读物,画家在深入理解所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之后,进入构思阶段,再到表现出来……其中有改编的再创造,有付诸画面的功力,还有通观全局与局部的调配,期间大量劳动,无异于编剧、导演、演员、美工集一身。推出优秀连环画作品,在当下有多重意义!
——中国文联研究部主任 常祥霖 20世纪40年代生
如果说文艺对我们早期的影响离不开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政治漫画、宣传画、仿宋体标语,而伴随我们成长又特别喜欢的便是连环画。当年街市路边有固定人家的租书摊,1分钱看1本厚一点的小人书,薄一点的两本,我所有的零花钱(几分钱)全部花在看小人书上。在那儿还能认识陌生的小朋友,主要是我们可以换小书看。自己能拥有几本小人书,在街道里吸引很多小朋友来和你玩,带几本小人书到学校里,在班上你会有好人缘,还可以换零食,可见小人书受欢迎程度。我的美术爱好是以描摹连环画开始的,记得我描摹的第一本小人书是刘继卣先生的连环画《鸡毛信》,算是我学习绘画的启蒙。我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每天上学放学都到集镇的新华书店里玩一会儿,这种每天逛书店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结婚以后(我家离书店最多百米)。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我上小学三年级),上午第一节课,班主任老师领一名学生进教室,他的名字叫王松,是从唐山转来的学生(因父母和哥哥在地震中逝去,他是家中唯一幸存者),来时双腿内还打着钢板,走路时还有点瘸腿。我为什么要谈王松?是因为这位同学影响了我的一生。插班不久的王松不善言,课间休息不出去玩,就坐在课桌上画画,他当时的随手线描人物至今都让我难忘,是我小学里一直崇拜的偶像。他长期描摹连环画,有很好的绘画基础,我们因此成为最好的朋友。时过境迁,我们都已到中年,他现在在唐山市法院工作,最终没有把爱好变成职业,而我这个当年他的崇拜者,却因为对绘画的崇拜而变成终生的职业在追求……
——中国画家 施虹宾 20世纪60年代生
小画书是童年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几个孩子围在一起,边看边说边用小手指着图画,小画书看得津津有味,今天想来那读书的场景更是津津有味。它滋润了童年生活,也塑造着精神品格。与今天的图画书相比,除了经典故事的呈现外,连环画朴素自然的笔触、各居其位无相夺伦的图文关系,使视觉与想象在和平友好中相处,这正是连环画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王韶华 20世纪70年代生
我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连环画,在我们那里,叫“小画书”。那时候看一本书是一两分钱,而买一根冰棍至少也要三分钱。我有时候为了看书,是宁愿冰棍也不吃的,可以一坐一个下午。随着年纪渐长,对连环画的爱好逐渐被大部头的小说、杂志所代替,而街头的画书摊也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那些用偷偷积攒的钱买的小画书,也在一次又一次搬家中了无踪迹。直到有一天,我在长沙出差,偶然走进一间旧书店,居然看到了不少重新翻印的连环画,尽管价格已是不菲,还是惊喜地买了不少,想给从没看过连环画的儿子一个惊喜。没想到,他只是略略翻了一下,转脸又扑在电脑之上了。原来,对连环画的热爱注定只属于我们那个年代。
——《徐州日报》副总编 胡劲松 20世纪70年代生
小时候,课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互换连环画看。那时只觉得特别好看,现在明白了,从艺术手法上看,有白描、素描、钢笔复线、水墨、水彩、木刻、剪纸等,还有电影版本、话剧版本等。内容题材也多种多样,涵盖范围极广。一本本连环画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时看到一本很破旧的没有封皮的小人书,描写农村生活,觉得和其他书不同,画得特别像,后来才知道那是名家贺友直绘制的《山乡巨变》。我2014年在网上买了一套四册的《山乡巨变》,再看更加回味无穷!重温儿时的纯真岁月,寻回遗失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美好记忆,甜蜜依然丝丝萦绕。
——插画家 吕懿 20世纪70年代生

连环画《鸡毛信》封面与内图
小人书中那些不变的故事,沉淀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方寸之间容纳了很多的人物和内容,其表达的思想性和历史性都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痕迹。对于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快乐与梦想。在文化读物匮乏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画就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的精神食粮。连环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小人书”,而是一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2009年12月22日,刘云山同志在收到我国连环画泰斗姜维朴先生专著《新中国连环画60年》后,对连环画工作作出批示:“健康有益、生动形象的连环画是老少咸宜的大众食粮。我们许多人都是看着新中国的连环画成长的。推动连环画的繁荣发展,最重要的是适应时代要求,勇于超越创新。宣传文化部门要支持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和发行,使连环画成为永葆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之花。”

上图:连环画《 白求恩在中国》内图
下图:连环画《周游世界》内图
那时很多优秀的画家都画过连环画,画风各异,品质很高,成为我们艺术的启蒙老师。连环画创作难度大,现在大画家已不愿去画,一般画家功力达不到。但事实上,读者还是希望看到高品质的连环画,怀念连环画就是怀念并期待高品质、中国风的绘画解读故事。当一些网络精神垃圾、网络游戏在吞噬儿童的身心健康时,当电视上那些血腥镜头和煽情场景带给孩子负面影响时,当我们看到儿童那些成人化的模仿秀时,深思之余,只会勾起我们对那些不起眼的连环画深深的怀念。当影像技术迅速发展,美国漫画、日本漫画风行的当今中国社会,重提连环画,不只是情感的怀旧,更是精神的重塑。
盛日重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少儿读物日益精美化、大型化以及各种传播媒介的冲击,小人书逐渐被驱逐出少儿读物市场,书店里难觅其踪影,散落在民间的小人书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沉淀”之后,存世量更是大为减少,有的近乎绝迹。于是,“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无形中把小人书推向国内外收藏品的行列,使之成为人们收藏的新宠。
2006年11月23日,作为北京华辰秋拍会油画雕塑专场的重头戏,沈尧伊先生5册共926幅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引起众多买家兴趣。《地球的红飘带》无疑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金奖。当拍卖师喊出800万的起拍价后,买家频频举牌,竞买价一路飙升,最终被拍卖师一锤定音,定格在1400万元。加上10%的佣金,该作品最终以1540万元成交,创中国连环画原稿拍卖最高纪录。

《长征·1936》三部曲 沈尧伊绘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内图 沈尧伊绘
而在十多年前,连环画原稿竟还是不为人重视的丑小鸭。2001年6月郑州第三届连环画拍卖会上,一部出版于“文革”期间的《海螺和海兰》连环画原稿以300元底价起拍,经过一番竞投,最终仅以850元价格成交,加上佣金,实际成交价不到千元。而同时拍卖的另两套连环画原稿《杨乃武与小白菜》和《骆驼祥子》都是以1500元起拍,经拍卖师三次喊价,最终无人应价,结果双双流标。自2003年起,连环画原稿的价值洼地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在2003年嘉德油画专场拍卖会上,著名画家汤小铭的33幅《鲁迅在广州》连环画原稿拍出27万元。这个天价在当年曾轰动一时,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却等于捡了大漏。
进入2004年以后,连环画原稿拍卖日益红火,参拍的原稿数量也不断增加。在2004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连环画大师刘继卣的一幅连环画原稿《野猪林》,起拍价为5000元,最终以超出底价41倍的20.9万元高价成交。刘继卣的另一幅连环画原稿《李龙打虎》也拍出了10.12万元的高价。蒋兆和的《白毛女》封面原稿则以15.4万元落槌。2005年,连环画原稿拍卖势头依旧不减,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由胡若佛、徐燕荪等名家绘制的《西游记》手绘封面,以55万元成交;而上海嘉泰拍卖行推出的程十发的连环画《十兄弟》原稿(17幅),成交价高达88万元。尤其是在2005年中国嘉德的一场拍卖会上,程十发的彩墨中国画40开册页《召树屯和喃诺娜》连环画原稿,经过众多买家激烈竞价,最终以1100万元落槌,连环画原稿首度突破千万元大关。
连环画原稿近几年的行情是时涨时落,价格起伏不定,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名家精品的价格不但从不回落,而且屡创新高。在中国画坛很多知名的国画家都有着从事连环画的创作经历,从海派名家程十发,到津门画家刘继卣,再到当代画家范曾、冯远等等,他们都有经典的连环画作品。作为一种袖珍的书画艺术,伴随着名家绘画作品价格一路走高,连环画手稿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连环画受追捧,除了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有这些买家儿时的回忆,所以是具有双重价值的。这些买家的年龄,正当经济实力最强的时候,他们需要拍下这些作品收藏。2013年4月,“西泠印社·中国国际动漫节第三届漫画拍卖会”以总成交额1420.3万元,总成交率83%的成绩圆满落槌,多数拍品以超过估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成交。在成交作品中连坛名家王弘力创作的连环画《十五贯》线描原稿,从80万元起拍,最终以147.2万元成交,成为全场价格最高的一件拍品。
同时,连环画印刷品的收藏也形成气候,当今连环画收藏已成为包括瓷器、家具在内的“八大收藏”之一。特别是一些“文革”前的画册,品相较好的作品往往能拍出高价,甚至每过一年要翻几番,名家高手的作品必然是收藏热点。很多人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伴随着自己童年成长的“小人书”,其创作原始稿有朝一日会在国内的收藏拍卖市场风光无限,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从少人问津到备受追捧的冰火两重天,仅仅经历了十多年时间。
老版本连环画因“文革”及年代久远而缺失,为了顺应连环画收藏市场的火热,连环画纷纷出现再版的情况。近年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大力推动连环画尤其是主题连环画的创作出版,把连环画的导向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效结合,探索在新形势下振兴连环画的新途径,新创作出版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题连环画,如《长征·1936》《红色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系列连环画》《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我的父亲胡耀邦》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百集军史系列连环画《星火燎原》,北京出版集团推出《首都道德模范》系列连环画,新疆人民出版总社出版大型爱国主义教育连环画《新疆历史画丛》(100种、多语种)、《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系列连环画。

左图:连环画 《一个人的长征》封面
右图:连环画 《杨靖宇》封面
连环画作为严肃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在图书市场上强势回归,显示出连环画仍有广阔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出版连环画一千余种、一亿元码洋左右。其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占约40%的份额,其他十余家出版社约占20%。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还推出一批普及版连环画,如《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红色经典》两年销量达到5万套。新疆人民出版总社2012年出版的《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系列连环画,以多语种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印数达275万套。
近两年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在2016中国童书博览会、上海书展、南国书香节等展会上开展连环画展销和相关讲座活动,受到广大家长和少儿读者的欢迎。2016年8月在上海书展期间启动全国连环画征稿大赛,画家参赛热情很高,收到两千多件参赛稿件。
走向何方
2014年11月7日,是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书记周伟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他来到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上任。这个新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源地,65年来担负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普及大众文艺美育的重要责任。面对光荣的历史传统和一座座精神的丰碑,身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大碰撞、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节点,如何接好这一棒,履行时代所交付的新使命,成为他工作思虑的重点和突破的关键。

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系列(卡盒装)

中国连环画经典故事系列(硬盒装)
2017年5月10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迎来了一个连环画产业的调研团队,这是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化考察团。通过此次调研,他们想利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丰富的连环画资源,建设连环画文化产业园区或连环画主题公园。而这一突破正是周伟对新“人美”的发展思路。中国连环画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然而在当下却渐渐被中国新成长起来的年轻读者所遗忘。连环画的创新之路应该怎么走?动漫和传统连环画的结合会否是一剂良方?中国的连环画和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的动漫作品相比,在绘画技巧上丝毫不逊色,该如何突破产业运作和艺术风格的局限?在多方调研论证和思考后,周伟等人感到,振兴中国连环画的时候到了!要使中国连环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使连环画在党的思想宣传工作、青少年思想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要走出去,在“大连环画”观念下突破与拓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大循环。这一思路便形成了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制定和正在实施的“中国连环画振兴计划”,主要有六个方面:立足当代,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时代主题的连环画;加大连环画宣传推广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很方便地买到连环画;加快连环画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深度开发连环画文化衍生品,推动连环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发连环画数字化产品,打造连环画的数字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加强连环画编创人才队伍建设,继续与大专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合作,系统培养新一代连环画画家队伍、出版编辑队伍,形成连环画后备人才不断涌现的长效机制;利用国际书展、国际漫画节等平台,开辟中国连环画专门展区,推动中国连环画走向世界。
动漫和传统连环画如何结合,他们积极探索连环画改良路径。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连环画编辑室主任何玉麟分析,连环画和国外动漫里的漫画,并无实质区分,都是叙事性绘画。中国连环画在国外展出时,外国人排着队来看,认为中国的动漫艺术,是世界性的伟大杰作。但国内说法却不一,连环画参加漫画节遭到质疑,这是连环画行业自己画地为牢。何玉麟认为,连环画不要断,只要按照年轻人的需求,稍加改良,就可以成为一个朝气的产业来运作。连环画的改良无需按照日本和美国的模式画,但需要把连环画当作产业,国家政策给予扶持和推动,把连环画和漫画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扬光大。

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家画库丛书

《北京小学生连环画》系列丛书
目前,连环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逐渐得到重新认识。但是,由于多年来的耽搁,我国连环画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高世屹分析,当前首先是认识上存在偏差。连环画就其艺术成就而言,无论是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中国绘画艺术王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一直受“小人书”三字所累,连环画因读者定位的限制,在形式上未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其实小读者们早已被日本动漫风格的浮躁疯狂的“连环画”夺走了。其次是政策支持不够。北京市教委近年开展的连环画进校园活动,得到了老师、家长、学生的广泛好评,但是由于这项活动没有全国层面的统一政策,目前很难在其他省(区、市)推广。再次是人才队伍匮乏。连环画创作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还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精炼的文字脚本,这就对画家提出比单幅绘画更高的要求。目前,单幅美术作品可以给画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而连环画作品的经济回报却与画家的创作投入极不相称。因此,这些年来连环画创作队伍急剧萎缩,特别是青年画家不愿进行连环画创作,连环画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此外,内容匿乏、形式创新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都是当今时代连环画发展的障碍。当然,中国连环画曾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振兴计划仅靠一社之力不可能实现,更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给予政策支持,以及全社会广泛参与,让“连环画进校园”活动惠及全国中小学生,让优秀连环画摆上全国新华书店和各网络书店显要位置,让连环画走进农家书屋,走上图书交易各大会展,走向世界广阔舞台。这样,连环画就会重新焕发活力。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冲突和融合,在变与不变之间,中国连环画要焕发新生,绝不是要停留在缅怀与追忆之中,革新,也不会因为所谓的“传统”存在的意义而停止其自我进化的步伐。尊重传统,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面向现代,亦非一味拿来。无需穷途末路之叹息,与其说是一个辉煌的连环画时代的终结,倒不如说是另一个崭新的连环画时代的开始——中国连环画正进行着一场走向世界的宏大工程。
作者 | 张书云
节选自 | 《中国艺术》第7期 · 聚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2 16:58 , Processed in 0.0094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