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7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馆阁体的祖师爷——明-沈度——书法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04:22: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董其昌对二沈颇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明太宗尤重度书,李绍《皇朝世说新语》载:“太宗徵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 官至侍讲学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9-1 04:23:14 |只看该作者
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他的手笔,又因为当时八股科举,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明清两代提倡馆阁体,束缚和扼杀过书法创作的自由精神。然而,这也是书法史上“尚法”精神的一次复兴。馆阁体崇尚法度谨严,丝丝入扣,清秀耐观,没有病笔,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临池不辍,要写出象样的馆阁体,那是不可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9-1 04:24:10 |只看该作者
“四箴”是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根据孔子《论语·颜渊第十二》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朱熹《近思录》卷五《克治》载:“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7-9-1 04:25:00 |只看该作者
此帖曾经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御府鉴藏。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将其“赏溥杰”,遂被携出皇宫。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所编《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对此事有所记载。1965年由故宫博物院出资购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7-9-1 04:25:50 |只看该作者
沈度《敬斋箴册》 楷书,纵23.8cm,横49.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永乐十六年仲冬至日,翰林学士云间沈度书。”钤“沈民则”、“玉堂学士”、“自乐轩”3印。鉴藏印有“秦汉十印斋藏”、“张吉熊印”、“日藻珍玩”3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7-9-1 04:26:38 |只看该作者
作品乃1418年(永乐十六年)沈度52岁时书。结字端正严谨,笔笔工致稳健,体态珠圆玉润,表现出精湛的功力,是“台阁体”的经典之作。只是因过于关注精巧与雅致,故笔墨较少变化,这也是“台阁体”千人一面、千篇一体的通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7-9-1 04:27:18 |只看该作者
清代书家王文治曾制诗赞曰:“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此诗正解释了沈度为何多书“箴”、“铭”一类文体,而少见自作诗文之现象。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7-9-1 04:28:04 |只看该作者
其小楷渊源于虞世南、赵孟頫等,笔致雅洁轻灵,结体内部紧密,外取纵势,端庄而不失秀逸,虽然格调、意境没有特出之处,但也具有文人本色的清新典雅。清代王文治说他的书法“端雅正宜书制诰”,切中肯綮。传世作品有《敬斋箴》、《不自弃说》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7-9-1 04:29:38 |只看该作者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8 00:13 , Processed in 0.00977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