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老师欧阳修的避让,就没有学生苏轼的出人头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3:34: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周明华 2017-10-18 20:01

明导读:欧阳修和苏轼的师生情以及两人先后来扬州任太守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转知扬州,修建了平山堂,名噪天下,至今仍为游览的重要景点。
文|匡天龙
谷林堂,原本是亭。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调任扬州太守,在平山堂后面建谷林亭纪念欧阳修。其时,欧阳修已谢世二十年。“谷林”二字出自苏轼《谷林堂》一诗: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北宋诗人黄裳有《谷林亭》为证:竹也中虚谷也虚,两虚相对闲中无。月来风动时尤好,那更高人也自如。
宋后,亭毁。今之谷林堂是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盐运使方濬颐在真赏楼旧址处所建,所题额撰联今均无存。目前堂上悬“谷林堂”额三字系扬州雕刻家黄汉侯集自《东坡法帖》。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谷林堂诗》,西壁悬《赤壁夜游图》,堂内陈列典雅,古意浓厚。
欧阳修和苏轼的师生情以及两人先后来扬州任太守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转知扬州,修建了平山堂,名噪天下,至今仍为游览的重要景点。
欧阳修离开扬州九年后,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赴京赶考的主考官欧阳修在审阅试卷时,看到苏轼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非常惊喜,打算将他点为众学生中的第一名,但又怀疑其文是友人代笔,故暂给他第二名。后又复考,其文仍居第一。欧阳修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受教欧阳修十六年,勤攻苦读,终于学有所成。

苏轼踏入仕途后不忘恩师之教。从治平三年(1066年)至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先后十次经过扬州,其中第三次路过扬州时,知州鲜于优在平山堂设宴款待,苏轼触景生情,文思泉涌,挥笔写下了缅怀恩师的《西江月·平山堂》词,可见师生情谊之深。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在欧阳修离开扬州四十四年之后,苏轼步恩师后尘,从颍州移知扬州,到八月离任,历时半年。公务之余,苏轼常来平山堂赏景、雅集,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这又为平山堂平添了几多佳话。
苏轼一到扬州,发现百姓皆为“积欠”(每年所欠官税)所困,丰年还不如凶年好过,于是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状文写好后,他担心延误时间,立即命吏卒策马上路,昼夜兼程,送往京城。
当时执政大臣以边陲用兵,国家财政紧缺为由,不同意免除积欠扬州附近的几个州瘟疫开始蔓延。有的地方死人不少。苏轼面对现实,心情越加沉重,再次上书,披露了当时农民生活的悲惨状况。一直到七月,皇帝诏书终于传来:“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消息在扬州传开后,老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苏轼出知扬州,还采取了廉洁吏风、革除弊端的行动。这方面流传最广的,即为取消一年一度的“万花会”。北宋时,扬州芍药与洛阳牡丹互相媲美,名贵于时。
洛阳太守年年于牡丹花盛开时办万花会,选择千万朵最好的牡丹,做成屏帐,乃至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当其时,邀请豪绅僚属宴集赏玩,举目皆花。扬州的芍药花会也盛极一时。据苏轼《仇池笔记》载:“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京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宋代词人刘克庄在一首词中这样描绘扬州的芍药花会:画堂深,金瓶万朵,元戎高会。座上祥云层层起,不减洛中姚魏。
由此可见,扬州的芍药“万花会”,比之洛阳的牡丹“万花会”,毫不逊色。然而,这种热闹非凡的“万花会”年年循习而办,享受的是豪绅僚属,遭殃的却是老百姓。十万余朵芍药花,加上其他种种的设置配备,这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啊!衙役恶吏乘万花会之机敲诈勒索老百姓,人民因此而苦不堪言。
元祐七年(1092年)初春,苏轼出任扬州知州,时值芍药盛开,时任扬州通判的晁补之正准备举办一年一度的“万花会”。可是苏轼却认为,地方官应当与老百姓忧乐相通,眼下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官府的陈年积欠正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呢?于是,苏轼要求晁补之取消“万花会”。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对苏轼,他是非常敬重的。不过,取消了年年举办惯了的“万花会”,晁补之担心老百姓们会有什么想法。苏轼早有准备。他写了一篇《记以乐害民》,向扬州父老说明取消“万花会”的原因,扬州人民交口称赞。
据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苏轼在给朋友王定国的信中,还提及这件事。信中说:花会检旧案,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扬州大害,已罢之矣。虽杀风景,免造业也。苏轼有效地制止扬州“万花会”一事,直至今日,仍有其借鉴意义。

此外,苏轼解决了扬州漕运困境。当时的漕运通过古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供应京城和军队所需,运送一次往返要几个月甚至一年。运到北方,卖出价有时比收购价还低。原来漕运的船工可顺便搭载私货,以补充自己生活的不足。
后来,朝廷下令严禁载私货。这样一来,漕运船工生活贫困,就偷盗所送的官家物资充饥。船工因货款亏欠每年被治罪的也很多,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苏轼实地了解情况后,建议朝廷允许船工适当带点南方的土特产品到北方贩卖,这样船工生活有了保障了,减少了漕运损失。从此,船工以官船为家,安居乐业,责任心增强。苏轼实事求是为民着想,赢得百姓称赞。
苏轼在扬州只为官半年,却凝聚了一大批文化精英,营造了一种与扬州的历史文化特点相契合的文化氛围。千年以来,在扬州为官者众多,但为百姓所记仅寥寥数人,而苏轼便是其中一位。平心而论,苏轼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并不是一名官员,而是一位贴近民心的文人。在清代,扬州人立三贤祠,以纪念历史上对扬州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人物,苏轼便在其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6 10:53 , Processed in 0.0079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