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区域,我军都能打赢国军,为什么毛主席要把战略方向放东北? 2024-12-01 10:14
发布于:广东省
东北野战军固然强大,辽沈战役也赢得酣畅淋漓,但其实在东北决战开打之前,每个区域的野战军都能打赢国军,都通过实力证明了自己。 华东华中战场,粟裕打出了高水平的大兵团作战:豫东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多人,整合了华东野战军。接着,其他胜利也相继而来,许世友、谭震林歼灭蒋军6万多人,韦国清、陈丕显、姬鹏飞兵团则打通了苏北同山东的联系。此后,再打下济南,济南战役的意义,美联社评述得最明白:“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山西战场,徐向前以6万人歼灭阎锡山部10万人,完全孤立了山西省会太原。 中原战场,刘邓大军抗住了压力和困难,站稳脚跟了,兵力得到补充,加上陈谢积极作战,刘邓大军取得积极进展,活捉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 西北战场,彭总以高超的迂回作战艺术,歼灭胡宗南集团三万人后,吓得胡宗南从中原战区抽调一个兵团回援西安。 华北战场,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兵团歼灭国民党军3.4万人,使河北省会保定陷于孤立。 可以说,全国任何一个区域,每一支野战军都很强大,只要毛主席“用我必胜”,但毛主席还是选择把战略方向放在东北,这是高瞻远瞩之举。 一、每个区域的重视度而言,老蒋对东北的重视度明显不如其他区域蒋介石当年能将东北丢给日本人,主要就是觉得东北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他觉得不心疼。他最重视的区域还是华东,正如他自己所讲:“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因此,他觉得要“问鼎中原”,徐州这一块是重中之重。至于东北,当然也重要,但绝非最重要的,老蒋想的是能守住固然好,守不住,到时候撤回来就是了。 如若我军将战略决战方向放在华东或者华北,都会起到连锁效应,东北国军必然回援,到时候不好打了。 相反,战略方向放在东北,华北、东北其他地方的部队,则不那么好去援助。 二、我军的主要战略目的是歼灭国军有生力量毛主席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对于我军的战略目的来说,并非要占据多少地方,而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东北国军有55万人,选择攻打这部分敌人,只要打下锦州就是关门打狗,毫无外援,这符合我军的战略目的。只要东北的这些机动部队能够消灭,那么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于我军这边。 三、我军要在蒋介石没有意识到无法撤退之前速战速决老蒋是一直盼着和共军决战的,但毛主席经常玩起运动战或者游击战,跑来跑去兜圈子,拒绝硬碰硬,不断地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很多次打下来,老蒋的人数是越打越少,我军的人数越打越多。 这种情况让老蒋非常恼火,非常希望能和共军来一场决战。 因此,一直到辽沈战役发起之前,老蒋甚至还看不明白形势,认为自己的兵力还是占据优势,有能力寻找大决战机会。 其实,我军这边的力量是相当隐蔽的,而国军的力量基本是明的,只有毛主席知道天平倾斜了。 老蒋还是不知进退,幻想着在东北,可攻可守,他舍不得丢弃东北,要牵扯东野不能入关。实在力量处于弱势的时候,就把东北国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他看来,迫不得已的时候再走不迟,他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会有连退都不可能的时候。 战场瞬息万变,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时候,虽然其他区域都取得胜利,但是如果胜利继续扩大,就有可能影响老蒋的判断,毛主席就是要在这种微妙的时刻,趁老蒋还在“搞不清状况”之际,果断发起辽沈战役。 事后的发展如同毛主席所料,辽沈战役歼灭55万国军,这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有决定性意义,我们有了大后方,大片解放区连成一线,最主要的是,我军的机动作战力量已经多于国军,国军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