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国玉玺有多传奇?得之受命于天,失之气数将尽,现今下落不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7:05: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09-22 10:48                                                                                                                           
                  和氏璧的故事大概每个中国人都听过,当蔺相如将和氏璧完璧归赵后,和氏璧的下落如何了呢?只能说最终还是落入了秦人之手。公元前228年,秦国灭掉赵国,得到了和氏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自称“始皇帝”,他让李斯用和氏璧打造传国玉玺,并且在玉玺上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此后这方玉玺就成了中国历代皇帝的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荣耀,并将其奉若奇珍,当作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那传国玉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又身在何处呢?
秦王朝时,传国玉玺曾失而复得,而且经过还很传奇。说有一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突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吓得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俄顷风浪骤停,秦始皇用传国玉玺换来了自己的一条命。八年后,华阴有户人家拣到失落的玉玺并将其重新献给秦。
后来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此后玉玺一直归两汉所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玉玺被磕破了一个角,后被用黄金补全,这也成了这方玉玺辨别真伪的一个标志。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东吴的孙坚攻入洛阳,在宫中的一口深井中打捞出了一个匣子,打开一看竟是失踪多年的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后消息走漏,孙坚被杀,玉玺辗转又到了曹操手里。
汉献帝禅让,曹魏为了欲盖弥彰,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讽刺的是,司马家族篡位时也依葫芦画瓢在肩部刻了字。这也成了传国玉玺独一无二的又一个标志。
在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传国玉玺先被匈奴所得,后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别出心裁地在玉玺右侧加刻了“天命石氏”。冉闵灭胡时,为了得到东晋的支持,将传国玉玺献出,玉玺传至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带着杨广的孙子逃入突厥,并且带走了传国玉玺。后来唐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复得传国玉玺。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先被后梁的朱温所得。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到了北宋哲宗时期,洛阳一户农夫在李从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一方玉玺,后献于朝廷。据说当时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可惜到了靖康之难时,传国玉玺被金兵掳走,从此下落不明。
到了元末明初,有传言说元顺帝携带传国玉玺远遁漠北,朱元璋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到了清初,多尔衮讨伐蒙古叛乱的部落,在察哈尔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玉玺上面刻有“制诰之宝”四个篆字,“交龙为纽,光气焕烂”。《清太宗实录》中说玉玺被重新发现的过程颇为神奇:牧羊人发现一只羊三日不食,一直跪在那里。牧羊人在原地挖掘,发现了玉玺。
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7 15:52 , Processed in 0.00797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