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知识】古代的吃货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0:16: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史知识】古代的吃货们                                                         2017-06-05 17:18                                                   

  吃货可不仅是今天才有,古代同样有,而且很多还是名人。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食物搭配,加之乐观旷达的情绪,可以使人健康长寿。今天,我们来看看古代著名的吃货们。
孔子有八不食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是著名的吃货。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在《论语》中,“食”字出现过41次,其中30次是当“吃”讲的。在《论语·乡党》中,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这完全是一种精品饮食意识,表示孔子在美食方面要求十分细致。提倡节俭的墨家曾攻击儒家是“汤食之徒”,就是说儒家的人都是些吃货。孔子还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且要“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就是说遇到饭局必须正经当回事,正装出席是必须的。儒家经典《礼记》当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话,把“吃”之礼放在所有礼制发端,并视为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礼”的本源。到了今天,很多中国人打招呼还会说:“今天你吃了吗?”大概就是孔孟之道的影响。

孔子画像
孔子是个吃货不假,但是个有原则的吃货。他总结出了一套“八不食”的饮食原则:“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这八不食可分为三类: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新鲜的菜蔬不吃。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在饮食卫生方面,孔子作出了表率。
孙思邈会养生
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对饮食卫生也十分重视,他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提出了不少讲求饮食卫生的忠告:吃饭应当细嚼慢咽,使米脂入腹,不要使酒脂入肠。人吃饭时,须去烦恼。应该少吃肉,提倡素食,不要吃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不饮浊酒。吃完饭应当漱口数次,可以保护牙齿。这些论述都很有科学道理。

孙思邈雕像
《内经》认为理想的饮食结构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的序论中引用了这段话,并具体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将食物分为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四大类,详细介绍了150多种日常食物的性味、营养、功效等。说明孙思邈非常重视膳食结构。现代科学证明,《内经》和孙思邈所提出的饮食结构是有道理的。“五谷”和“五畜”为人体提供了植物蛋白和氨基酸,是人生长和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而“五果”即水果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可以辅助“五谷”以养人之正气;“五菜”即各种蔬菜则可以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加完善、充实。这种以谷、肉、果、菜合理搭配的饮食结构,对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形成影响很大。孙思邈还认为,吃得过少,会使人短命;而吃得过多会损害健康,食品的滋味太美、太厚也会伤害肠胃使人短寿。
豪放吃货苏轼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在吃的上面,苏轼的风格也是绝对地豪放,他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足以证明这一点。他不仅能吃,而且还会做,据说以“东坡”命名的菜有60多种,如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等等。苏东坡在黄州做官时,非常喜欢吃猪肉,他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他还写了一首有名的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苏东坡任杭州知府,他带领当地人民为西湖清淤疏浚,并修建了著名的“苏堤”。为了犒劳民众,他命人按黄州的烹制方法做成红烧肉,用来犒劳大家。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

苏轼画像
苏东坡的诗词很多都和美食有关,《菜羹赋》《豆粥》《鲸鱼行》等,都是记录美食的佳作。在他著名的《老饕赋》中,有这样一句:“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意思是说,汇聚全天下最好的美味,来供养我这个老馋鬼。苏东坡以“老饕”自居,成为文人享受美食的代表。
陆游饮食有度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活了80多岁,是一位高龄老人。到晚年,依然耳聪目明,甚至还能上山捡柴。陆游长寿,与他善于调整身体、饮食起居得宜有直接关系。他有诗云:“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病所由滋。”陆游非常注意日常生活防病,“衣巾视寒燠,饮食节饱饥”,即穿衣服要看冷暖,饮食不要太饱太饥。“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傍”。他晚年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第一条便是饮食有度:“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就是饭不要吃得太饱。其次,陆游还喜欢饭后散步,“食罢,行五七十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他每次吃完饭,要走五七十步,然后稍事休息。在日常饮食上,陆游喜欢吃素,认为食素胜于食肉。“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陆游尤喜喝粥,他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粥,既便宜又富于营养,尤其对肠胃虚弱的老年人有益。

陆游雕像
李渔的六原则
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多才多艺,对饮食也很有研究。在其《闲情偶寄》一书“颐养部·调饮啜”中对饮食之道作了专门评述,其中不乏精辟之论。李渔的饮食观与传统的饮食养生理论不尽相同,认为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来安排。“性”意为性情,习惯。由于“性”因人而异,他提出了六条具体的饮食方法:
一是“爱食者多食”。李渔提出的饮食可随心所欲,并非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而是要分主与次,他称之为“调剂君臣之法”。并举例说:“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姜、酱与肉较,则又肉为君而姜、酱为臣矣。虽有好不好之分,然君臣之位不可乱也。”二是“怕食者少食”。生性不喜吃之食物,如果勉强吃下去了,不仅不利于健康,反而会招致疾病。三是“太饥勿饱”。即要控制饮食,不要因饥饿而暴饮暴食。四是“太饱勿饥”。李渔既反对暴饮暴食,也反对饱一顿饥一顿,这样都会导致疾病。五是“怒时哀时勿食”。人的情绪与饮食有直接的关系,李渔认为要等怒哀之情平定之后再进食,这样虽然过了进食的时间,但对身体有利。六是“倦时闷时勿食”。李渔指出:“倦时勿食,防瞌睡也。”人在困倦时,就要瞌睡,此时进食,容易恶心、呕吐。李渔所提出的六条饮食方法,均有一定的道理,按此方法饮食,将有助于身体健康。

李渔雕像
袁枚吃的学问
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对饮食也有很深的研究。袁枚认为,烹调如同做学问,应“先知而后行”。在“须知单”中,他列出了20条烹调须知事项,实际是烹调的基本方法。其中有:饮食、洗刷、调剂、搭配、火候、迟速、变换、器具、上菜、多寡洁净、用纤(勾芡)、选用、补救等。在“戒单”中,袁枚提出饮食应破除不良陋习。如他提出要“戒耳餐”。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就是一味用来夸耀、让人听的食物。他指责饮食一味炫耀,片面追求肴馔华贵者:只贪图贵重食品的名头,以夸耀敬客之意,这是耳餐而不是口餐。这种人不知道豆腐的美味远胜燕窝,海鲜的味道不如蔬笋。袁枚还主张“戒目餐”,“目餐者,贪多之谓也”。袁枚说:碟盘罗列,这是目食而非口食。这种人不知到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而名厨也心力有限,一百个菜中,所做的好菜,不过四五味而已,而且还拿不准,何必陈列那么多呢?
袁枚还以自己亲身经历证明饭菜太丰富反倒使人生厌。他说:他曾经到一商人家做客,对方上菜三撤席,点心十六道,食品将至四十余种。主人自觉欣欣得意,而袁枚自己散席还家,仍要煮粥充饥。此可以说明宴席虽然丰盛而不清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3:57 , Processed in 0.0083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