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楚难,糊涂更难——郑板桥的艺术与人生 2017-10-31 15:3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5:00: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孟云飞
清楚难,糊涂更难,郑板桥对此应是深有体会。于是乎,他干脆来个难得糊涂,寄情书画之中了。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范县、潍县县令,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平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廪生。郑板桥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其幼年丧母,靠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之后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谓是其生平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为政富有才干,极其痛恨官场的腐败,同情下层民众。在潍县任上的前两年,适逢山东闹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景象,郑板桥采取果断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灾民,不想秋后灾情依然严重,他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之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敦促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然而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后被诬罢官。他离潍县时,两袖空空,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
板桥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工诗善画,喜欢画花卉木石,擅长兰竹;书法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板桥一生阅历丰富,风雨坎坷。他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思想基本上是通过画中诗的形式来表达,表达其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透露着人道主义精神。他不仅是一位画家、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对诗、词、歌、赋、小唱等均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他的诗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艺术成就
1、绘画
郑板桥的绘画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探究其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师法古人,取法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古法所拘,能够做到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二是师法自然,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搜集资料,取精用弘、去粗取精,寻求规律进行创作。他创作应该经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结果。

郑板桥的作品清新、秀逸、劲健,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郑板桥的写意墨竹,一气呵成,生活气息浓厚,无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极富变化。其竹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他的画风清劲秀美,与众不同。其《墨竹图》题记:“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还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法与绘画的有机结合,他认为:“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郑板桥喜爱画石,作画时,先勾石块的轮廓,再作横皴或淡擦,极少点苔,形如石笋,方劲挺拔,与竹石相交,相得益彰。他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笔法洒脱,意趣横生,风格继承石涛又有创新。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在封建社会里,这种朴实的民本思想,闪烁着艺术家崇高的思想火花。他同情下层的贫苦百姓,不满现实,愤世疾俗,这些情感大多通过其绘画内容表达出来。《梅花图》题记:“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墨竹图》自题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2、书法
郑板桥的书法,传统根基深厚,深得“二王”精髓,因不满时风,敢于自立面目,别具一格,犹如乱石铺街,人们称其为“板桥体”。其书体以八分为主,糅合楷、行、草、篆及画兰竹之法,方笔、圆笔、渴笔,中锋、侧锋运用自如。在字的结体上,多横向,呈扁形,潇洒新颖,品味无穷。布局上,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一幅作品中,大、小、方、圆及各种不规则形状,安排得错落有致,通篇气势连贯。
下面我们赏析一下他的两幅作品:
⑴.《满江红》
此作为行书,立轴,郑板桥晚年书写。内容是他的老师陆震(号种园)所作的《满江红》词一阙。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是郑板桥“六分半书”的代表。全轴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笔画粗细兼有,结字大小错落,态势欹斜相依。笔致飘逸,笔力凝重,拙实而不失秀润,飘逸中见奔放阔达,运用出之自然,点画毫不矫饰。可谓信手拈来。
清代何绍基评价郑板桥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幅作品不难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神采。
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可谓一语中的。这种新书体的出现,和当时书法界“滑熟”、“媚俗”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⑵.《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乃一横幅,几乎妇孺皆知。
传说郑板桥有一年到山东莱州观摩《郑文公碑》,天色已晚,只好借宿山下一老儒家。二人交谈十分投机。友好的交流气氛中,这位自称糊涂老人的儒者将自家精美的大砚台交与板桥欣赏,并请其题字,日后镌刻。郑板桥挥手写下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留下了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钤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难得糊涂”和那一行小字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一种人生感悟,引起后人的共鸣。其实细细想来,钟爱这句名言者大多为明白人。
从书法角度看,“难得糊涂”这四个字融篆、隶、真、草于一体,可谓篆韵、隶意、楷法、草情一应俱全。
三、评价
和郑板桥同时代的金农评说:“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代杨守敬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近人启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百年前旧板桥。”
邓拓说:“它不止流行于当时,二百年来都一直很流行,历久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
以上对郑板桥的品评有别于对其他书法家的评价。不少书法家,哪怕是一代宗师级的书法家,评论者往往各执一词,时常意见相左。然而,以上四位对郑板桥书法的看法虽有争议,但是总的来说,都是持肯定的意见。况且,略有微词者,也只是指出后学者不宜取法而已。

四、感触
郑板桥在绘画《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咬定青山的坚持,扎根破岩坚强,饱经磨难的艰苦,却使竹子更加挺拔。饱经沧桑的郑板桥以物喻人 ,这是自我形象的坚守。
另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竹子情有独钟的郑板这次借景抒情,曾为地方父母官的他就连夜间睡觉也把百姓放在心上。

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首先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个人的真性情,这位艺术家之所以大放异彩,就是因为他是拿着饱蘸情感的笔墨挥毫,绝对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褪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 08:57 , Processed in 0.00751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