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朝为何能灭高句丽,隋朝却做不到,因唐太宗的策略更胜一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0:57: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朝为何能灭高句丽,隋朝却做不到,因唐太宗的策略更胜一筹!                                         2018-09-07 07:55                                                   

  隋唐两朝都曾经大规模征伐高句丽,隋朝动用的人力物力巨大超过唐朝,最后还失败了,失败的因素很多,其中与军事统帅的战略思想和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唐征高句丽的策略与隋有很大的不同,隋的策略是以一部攻辽东城,其主力捣高句丽的首都平壤,所谓“攻破其腹心,则四肢自溃者也”。唐太宗从隋朝的失败教训中认识到,不先抚定辽东,固其根本,而劳师远袭去攻平壤,不是上策。只有攻下辽东、新城、安市、建安等名城要隘,然后会合诸路大军,渡鸭绿江,一鼓攻下平壤,这才是万全之策。

所以,唐朝的四路大军(包括水师)齐集辽东,先后攻克辽东等十城,并在这些地方置州设官,以兵镇守,作为继续征高句丽的根据地。太宗数次征讨高句丽,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举消灭高句丽,但也取得很大的成功。它消灭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使其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同时,也显示了中央政权大唐的声威和征东战争的正义性。
唐两朝接力灭亡高句丽
唐太宗对高句丽的打击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欲再伐高句丽,被大臣劝止。以后数年,唐对高句丽采取了偏师骚扰的策略,欲使其疲于奔命,社会凋敝,然后再一举消灭。同年三月,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讨高句丽,五月,渡辽水,攻南苏、木底等城。另有水师自莱州渡海攻石城、积利城。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邱道行军大总管,从水路讨高句丽。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又以营州(今朝阳市)都督程名振兼东夷都护讨高句丽,败高句丽于贵端水(今浑河),焚新城外郭及村落而还。显庆三年(658年)六月、四年十一月,程名振及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两次分别战于今沈阳和抚顺一带的贵端城、赤烽镇和横山。
显庆五年(660年),唐朝改变了策略,决定先灭高句丽的盟国百济,然后再与新罗对高句丽实行南北夹击。当年派苏定方等率水陆十万大军一举灭掉百济。翌年,又以三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大举征讨高句丽。陆路在鸭绿江一线歼灭高句丽三万人。苏定方率领水军实施了对平壤的包围,但由于未能得到新罗人有利的后勤保障,此役最终未获成功。

唐高宗时期彻底平灭高句丽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的独裁者莫离支盖苏文死,其长子泉男生嗣位,后被两位弟弟男建、男产所逐,逃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并派人到唐朝求援。唐朝派出大将契苾何力、庞同善统率大军去接应泉男生。泉男建率众截击,高宗又命薛仁贵为后援。庞同善等到新城,夜里被高句丽兵袭击。薛仁贵领兵援救,斩首数百级。庞同善等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兵所败。高句丽乘胜而进,薛仁贵拦截横击,高句丽大败。
于是,薛仁贵向东连夺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泉男生相会。薛仁贵乘胜率两千人马,进攻高句丽北部重镇扶余城,拔其城,附近四十余城望风而降,一时薛仁贵威震辽海。十二月,又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讨伐高句丽。第二年二月,李勣渡辽河,赶到新城。

战前李勣对各位将领讲:“新城是高句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于是,指挥三军从新城西南侧,据山攻城。九月,城中发生兵变,叛兵绑缚城主,开门投降。李勣领兵继续进攻,连续攻夺十六城。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李勣率大军渡鸭绿江,泉男建派其弟来拒战,李勣追奔二百里,来到平壤城下,泉男建闭门不敢出。一个多月后,高句丽王高臧派泉男产率首领九十八人打白旗出城投降。泉男建犹闭门顽抗,不断派兵出战,均遭失败。最后,他的心腹僧人信诚秘密派人与唐军联系,愿为内应。
五日后,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入城。泉男建自杀未遂,被擒,高句丽灭亡。战争结束后,唐朝对高句丽君臣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国王高臧被封为司平少常伯,泉男产被封为司宰少卿,就连顽抗到底的泉男建也保全了性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2 16:47 , Processed in 0.00776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