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史记·李可染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22:45: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王一舸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初名永顺。家世微寒,父为庖厨。稍长,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有画能,画师王琴舫异之,赠名“可染”,盖取“孺子可教,素质可染”之义也。又从钱食芝,习“四王”山水。

民国十二年(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业学校普通师范科,时校长刘海粟。可染以“四王”山水毕业。旋归徐州为教师。后间与北伐军政治宣传,数月乃还。
民国十八年(1929年),可染应考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林风眠主其事,考题中有油画一项,可染向不能,同室张眺知之,教可染油画技。及榜发,可染有名而张眺未登,可染乃具陈状于风眠,风眠嘉其事,并录眺。可染从林风眠、克罗多(Andre Claouodot)习西画法,并参研史论。可染与眺二人客居岳坟西小庵楼上。每日挑灯夜读,扺掌相论,鲁迅及苏俄文艺之说,于时知也。而西洋古今艺事,亦闻焉。同年,眺等立“一八艺社”,可染与其事,又二年,“一八艺社”为大展,鲁迅作序引文,可染名亦稍闻。张眺本为共产党员,“一八艺社”向持左翼,不为国府所乐,未几迫解。会眺等皆缧绁,可染亦牵及。风眠本欲留可染任教,因生此变,不能。乃遗可染六十银元,使避祸。后张眺为“左联”领导(党团书记),旋归苏区。又二年,留守根据地游击,以肃反故,错杀焉。

李可染 牧牛图

可染归徐州,数为展览,声言抗日。可染总其事,作宣传画皆巨幅。其中呼号呐喊之状,皆神拟珂罗惠支版画。而家国之痛,在在于幅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年末,日军迫徐州。可染遁西安。翌年,至武汉,入政治部第三厅美术科。时郭沫若总其事,盖为抗战宣传也。武汉旋不保,可染乃与众人辗转长沙、衡阳、桂林、贵阳。山水艰辛,终至重庆。先是,可染好戏曲,娶苏少卿女娥。国变时,娥至上海学画,明年亡故。国破家亡,生身飘荡,可染之谓也。可染亦日倾力于抗日文宣,暂歇生身之忧而已。
可染醇厚,时林风眠以欲奔之过,为世人诋諆。倾轧之下,风眠索居于金刚坡仓库中,屋宇蔽陋,衣食敝馁。可染往诣,见之惨然。时徐悲鸿声名鼎盛,初赏可染。未几,可染画展揭幕。悲鸿盛服以至,乍见风眠着敝服亦至。悲鸿初讶甚,复赴风眠前,与握手,更言他日可会宴云。可染果置局邀悲鸿、风眠。可染侧座叨陪而已。二人相语甚洽。悲鸿与风眠素不相能,虽置一饭,犹仅此尔。而可染诚厚,其事大类如此。

李可染指导水墨动画 《山水情》

既在重庆日久,以国府多忌,人事数猜。可染乃专致水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可染入重庆国立艺专教国画。其水墨人物,为时人所赞。老舍、郭沫若、傅抱石之属,或属文或赋诗,皆赏其作也。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可染与邹佩珠结袂。佩珠有雕塑之能,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制,佩珠与焉。故与可染知音,二人相契,为世美谈。
洎日本战败。徐悲鸿重归北平,邀可染为北平国立艺专教师。可染从焉。民国三十八年(1947年),悲鸿引见可染,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可染从白石十年,庶得斯理,更整字貌。而可染山水之法,自宾虹笔下来处尤多。

李可染与恩师齐白石

国朝初立,建中央美院。悲鸿为院长,可染亦列于教席。

国朝五年(1954年),可染与张仃、罗铭至江南作水墨写生。此事乃国画一大转捩也。
山水画旧有写生者,北苑营丘,虽或未书其曝野餐露,要之审于山石草木,自不同于画谱。公望云林,虽自造笔意,亦寓景写真。明清以降,率皆足不出斗室,目不超案前,自言胸中有丘壑,心里自成竹。实本本相因,陈陈守旧。笔下虽有山水竹石云光溪草,率多写意,未尝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流弊积久,虽亦展经脉,故舍自然也。
可染诸人南下写生三月余,历太湖、姑苏、海上、临安,富春江、黄山诸胜。归巡所成,海内喧然。是故深味体察,客目从真。寄笔墨于瞬息云影之间,辨纤毫以千山万壑之异。可染诸人之功,譬于印象派之于油画,不为过也。

1954年在黄山写生

国朝七年(1956年),可染与门生黄润华,自春南下,深秋方回。计有八月。壮游二万里。自江南而至川峡。师徒二人,或眠船听雨,或循车为住。或宿站驿,或止荒店,村家夜宿,以至澡堂夜铺,就简随投,复跋涉山水崎岖之中,攀撑岩壑嶒崚间。负纸携板,挎笔缠墨,羁旅尘烟,备极辛苦,惟为写生。归至家门,佩珠几不识,以为乞丐云。于是于中央美院作写生展,更惊天下。

明年,访东德。可染作“麦森教堂”一画,盖以中国笔墨神韵写西洋风物,复能深其神,开前人之莫能者,启后人之拳志。此作亦可谓古今名画也。可染之访德,正逢其时,时国中“反右”。其诸同侪,率皆遭劫,而可染独能于此有成,人皆谓有神助。

李可染 麦森教堂

此后数年,可染多奔走九州间。国朝十三年(1962年)至桂林,国朝十四年至广东(1963年)。虽奔波辛劳,犹能避祸。至“文革”前,运动迭出,饿殍万里,家国毁败,民不聊生。尤其同仁,皆为惩整,或每日列班,与家人拥泣,往往死生契阔,在平常之间。可染犹于北戴河及广东诸所,作“万山红遍”等。其作以一山全景,而为逆光色。层层墨彩,备极厚重。笔墨千万之变,皆在巍峨一体之中,忽然明水,照耀心目。中国画之能运光影,写晴阴,可染正为宗门。虽然,前有龚贤稍涉于此,而可染故融化中西,蕴于笔墨之间,如独立大厦。言与行一,此“万山红遍”可见也。初,可染作“万山红遍”,为权贵喜,极褒扬之。谓今国朝美术,当如是。可染欣喜,更作数幅,为人指诮。遂止,不愿妄笔。


李可染 万山红遍

至“文革”,可染亦为抄家,系入“牛棚”。其作亦冠诸罪名。时不使可染作画,而可染除作画拉胡琴,实无他能。性又戆厚。复使入食堂分馒头,可染掰之不能均。学生詈骂之,谓其笨伯,手如熊掌云云。可染委屈不能堪。时黄永玉与可染同发配,素亲可染,以锯条为制小刀,比量以下,方解其困。

国朝二十二年(1971年),可染等以国务故,归调北京作宾馆画。可染大喜,忘寝食以面壁。而其所作,蓊郁厚重,分明光暗,皆践主张。邪人或非之曰“何其‘江山如此多黑’。”复上纲线,以其民族饭店所作“漓江”为“黑画”,批判不绝。另,国朝初建时,可染不胜欣喜,日倡言国画革命之说。更于《美术》创刊号中专撰文论其主张。至“文革”时,此皆以罪状对之。可染因之心神俱摧。数月后,竟以血压不调失语,与家人唯作蚓蛇笔谈。

李可染 漓江

“文革”终,可染复与众人为巨幅画。虽所画无非山水名胜,革命圣地。而可染犹持己念,为“黑画”不辍。甚愈画愈黑。至若纵诗情于墨韵,则益精熟。笔下苍润幽叆,风雨象生,烟云幂幂,云光沉浮,皆出目所寓而出于心。

自八十年代,可染名照九州,天下尊为泰斗。而人书俱逸,更趋高境。常捐画作于公益,不以金谷为意。国朝四十年(1989年),有学生求捐于可染,可染欣然命笔。是年秋冬,可染伸其手与佩珠云:“此手得矣,画不坏画矣。”貌欣欣有得色。十一月,美术馆林风眠大展开幕,时人心肃然,展厅冷清,可染与佩珠赠大花篮。上书赠语,尽弟子之心意。十二月,忽有来人问可染捐画之事,并论当时之状。后,可染于十二月五日以心疾辞世,年八十二。

赞曰
可染性至厚,上奉师长,下德后学。温柔敦厚,穆然君子。其为艺刻求为新,融合中西,深索精神。独立面貌,砌立巨厦。胆气之巨,知行之迅疾,令人讶然。而其生平则求静,有致千山万壑于止水明湖之能。天亦遂人,不使摧折。可染亦不张以秀木,惟以苦学顽石自称。盖亦寓虽风雨而不能摧其志也。而以可染终前对掌所云,若再假年月,或更有建瓴乎?或然也。
文/王一舸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初名永顺。家世微寒,父为庖厨。稍长,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有画能,画师王琴舫异之,赠名“可染”,盖取“孺子可教,素质可染”之义也。又从钱食芝,习“四王”山水。

民国十二年(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业学校普通师范科,时校长刘海粟。可染以“四王”山水毕业。旋归徐州为教师。后间与北伐军政治宣传,数月乃还。
民国十八年(1929年),可染应考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林风眠主其事,考题中有油画一项,可染向不能,同室张眺知之,教可染油画技。及榜发,可染有名而张眺未登,可染乃具陈状于风眠,风眠嘉其事,并录眺。可染从林风眠、克罗多(Andre Claouodot)习西画法,并参研史论。可染与眺二人客居岳坟西小庵楼上。每日挑灯夜读,扺掌相论,鲁迅及苏俄文艺之说,于时知也。而西洋古今艺事,亦闻焉。同年,眺等立“一八艺社”,可染与其事,又二年,“一八艺社”为大展,鲁迅作序引文,可染名亦稍闻。张眺本为共产党员,“一八艺社”向持左翼,不为国府所乐,未几迫解。会眺等皆缧绁,可染亦牵及。风眠本欲留可染任教,因生此变,不能。乃遗可染六十银元,使避祸。后张眺为“左联”领导(党团书记),旋归苏区。又二年,留守根据地游击,以肃反故,错杀焉。

李可染 牧牛图

可染归徐州,数为展览,声言抗日。可染总其事,作宣传画皆巨幅。其中呼号呐喊之状,皆神拟珂罗惠支版画。而家国之痛,在在于幅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年末,日军迫徐州。可染遁西安。翌年,至武汉,入政治部第三厅美术科。时郭沫若总其事,盖为抗战宣传也。武汉旋不保,可染乃与众人辗转长沙、衡阳、桂林、贵阳。山水艰辛,终至重庆。先是,可染好戏曲,娶苏少卿女娥。国变时,娥至上海学画,明年亡故。国破家亡,生身飘荡,可染之谓也。可染亦日倾力于抗日文宣,暂歇生身之忧而已。
可染醇厚,时林风眠以欲奔之过,为世人诋諆。倾轧之下,风眠索居于金刚坡仓库中,屋宇蔽陋,衣食敝馁。可染往诣,见之惨然。时徐悲鸿声名鼎盛,初赏可染。未几,可染画展揭幕。悲鸿盛服以至,乍见风眠着敝服亦至。悲鸿初讶甚,复赴风眠前,与握手,更言他日可会宴云。可染果置局邀悲鸿、风眠。可染侧座叨陪而已。二人相语甚洽。悲鸿与风眠素不相能,虽置一饭,犹仅此尔。而可染诚厚,其事大类如此。

李可染指导水墨动画 《山水情》

既在重庆日久,以国府多忌,人事数猜。可染乃专致水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可染入重庆国立艺专教国画。其水墨人物,为时人所赞。老舍、郭沫若、傅抱石之属,或属文或赋诗,皆赏其作也。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可染与邹佩珠结袂。佩珠有雕塑之能,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制,佩珠与焉。故与可染知音,二人相契,为世美谈。
洎日本战败。徐悲鸿重归北平,邀可染为北平国立艺专教师。可染从焉。民国三十八年(1947年),悲鸿引见可染,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可染从白石十年,庶得斯理,更整字貌。而可染山水之法,自宾虹笔下来处尤多。

李可染与恩师齐白石

国朝初立,建中央美院。悲鸿为院长,可染亦列于教席。

国朝五年(1954年),可染与张仃、罗铭至江南作水墨写生。此事乃国画一大转捩也。
山水画旧有写生者,北苑营丘,虽或未书其曝野餐露,要之审于山石草木,自不同于画谱。公望云林,虽自造笔意,亦寓景写真。明清以降,率皆足不出斗室,目不超案前,自言胸中有丘壑,心里自成竹。实本本相因,陈陈守旧。笔下虽有山水竹石云光溪草,率多写意,未尝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流弊积久,虽亦展经脉,故舍自然也。
可染诸人南下写生三月余,历太湖、姑苏、海上、临安,富春江、黄山诸胜。归巡所成,海内喧然。是故深味体察,客目从真。寄笔墨于瞬息云影之间,辨纤毫以千山万壑之异。可染诸人之功,譬于印象派之于油画,不为过也。

1954年在黄山写生

国朝七年(1956年),可染与门生黄润华,自春南下,深秋方回。计有八月。壮游二万里。自江南而至川峡。师徒二人,或眠船听雨,或循车为住。或宿站驿,或止荒店,村家夜宿,以至澡堂夜铺,就简随投,复跋涉山水崎岖之中,攀撑岩壑嶒崚间。负纸携板,挎笔缠墨,羁旅尘烟,备极辛苦,惟为写生。归至家门,佩珠几不识,以为乞丐云。于是于中央美院作写生展,更惊天下。

明年,访东德。可染作“麦森教堂”一画,盖以中国笔墨神韵写西洋风物,复能深其神,开前人之莫能者,启后人之拳志。此作亦可谓古今名画也。可染之访德,正逢其时,时国中“反右”。其诸同侪,率皆遭劫,而可染独能于此有成,人皆谓有神助。

李可染 麦森教堂

此后数年,可染多奔走九州间。国朝十三年(1962年)至桂林,国朝十四年至广东(1963年)。虽奔波辛劳,犹能避祸。至“文革”前,运动迭出,饿殍万里,家国毁败,民不聊生。尤其同仁,皆为惩整,或每日列班,与家人拥泣,往往死生契阔,在平常之间。可染犹于北戴河及广东诸所,作“万山红遍”等。其作以一山全景,而为逆光色。层层墨彩,备极厚重。笔墨千万之变,皆在巍峨一体之中,忽然明水,照耀心目。中国画之能运光影,写晴阴,可染正为宗门。虽然,前有龚贤稍涉于此,而可染故融化中西,蕴于笔墨之间,如独立大厦。言与行一,此“万山红遍”可见也。初,可染作“万山红遍”,为权贵喜,极褒扬之。谓今国朝美术,当如是。可染欣喜,更作数幅,为人指诮。遂止,不愿妄笔。


李可染 万山红遍

至“文革”,可染亦为抄家,系入“牛棚”。其作亦冠诸罪名。时不使可染作画,而可染除作画拉胡琴,实无他能。性又戆厚。复使入食堂分馒头,可染掰之不能均。学生詈骂之,谓其笨伯,手如熊掌云云。可染委屈不能堪。时黄永玉与可染同发配,素亲可染,以锯条为制小刀,比量以下,方解其困。

国朝二十二年(1971年),可染等以国务故,归调北京作宾馆画。可染大喜,忘寝食以面壁。而其所作,蓊郁厚重,分明光暗,皆践主张。邪人或非之曰“何其‘江山如此多黑’。”复上纲线,以其民族饭店所作“漓江”为“黑画”,批判不绝。另,国朝初建时,可染不胜欣喜,日倡言国画革命之说。更于《美术》创刊号中专撰文论其主张。至“文革”时,此皆以罪状对之。可染因之心神俱摧。数月后,竟以血压不调失语,与家人唯作蚓蛇笔谈。

李可染 漓江

“文革”终,可染复与众人为巨幅画。虽所画无非山水名胜,革命圣地。而可染犹持己念,为“黑画”不辍。甚愈画愈黑。至若纵诗情于墨韵,则益精熟。笔下苍润幽叆,风雨象生,烟云幂幂,云光沉浮,皆出目所寓而出于心。

自八十年代,可染名照九州,天下尊为泰斗。而人书俱逸,更趋高境。常捐画作于公益,不以金谷为意。国朝四十年(1989年),有学生求捐于可染,可染欣然命笔。是年秋冬,可染伸其手与佩珠云:“此手得矣,画不坏画矣。”貌欣欣有得色。十一月,美术馆林风眠大展开幕,时人心肃然,展厅冷清,可染与佩珠赠大花篮。上书赠语,尽弟子之心意。十二月,忽有来人问可染捐画之事,并论当时之状。后,可染于十二月五日以心疾辞世,年八十二。

赞曰
可染性至厚,上奉师长,下德后学。温柔敦厚,穆然君子。其为艺刻求为新,融合中西,深索精神。独立面貌,砌立巨厦。胆气之巨,知行之迅疾,令人讶然。而其生平则求静,有致千山万壑于止水明湖之能。天亦遂人,不使摧折。可染亦不张以秀木,惟以苦学顽石自称。盖亦寓虽风雨而不能摧其志也。而以可染终前对掌所云,若再假年月,或更有建瓴乎?或然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1 04:07 , Processed in 0.00740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