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末皇帝溥仪讲述的奢靡生活,五岁孩子一月就是两百多只鸡鸭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4 05:03: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们都知道皇帝的生活是相当奢靡的,可究竟到底是个什么奢靡法,却是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的都。一本《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就详细地讲述了清末皇帝的奢靡生活,可笑的“寸草为标”却变成国土的“寸草难留”。
首先,讲讲什么是“寸草为标”,这其实就是一种帝王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用溥仪的说法就是“就连头上的一块天空也不属于任何别人。每一件最好的艺术品或历史文物,尽管陈设在那里无人得以欣赏,都是加强我占有一切的直观教材。”据溥仪的自传介绍,这其实康熙帝留下的一种家规的象征,康熙皇帝就曾立下过这样规定:宫中的一切物件,哪怕是一寸草都不准丢失。为了让这句话变成事实,还将几根草放在宫中的案几上,叫人每天检查一次,少了一根都不行,这就叫“寸草为标”。根据溥仪的回忆,在宫里十几年间,这东西就一直摆在养心殿,用景泰蓝的小罐仔细存放这三十六根一寸长的干草棍。“这堆小干草棍儿曾引起我对那位祖先的无限崇敬,也曾引起我对辛亥革命无限的愤慨。”可是,后来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就如溥仪皇帝的话般,康熙留下的干草棍一根不曾短少,到那康熙帝留下的国土却支离破碎,丢得彻底。
清末皇帝的生活是怎样奢靡?溥仪就认为那些奢靡都只为讲求帝王的“排场”罢了。“每日排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莫过于吃饭”,这简简单单的吃饭,皇帝又是如何讲“排场”的?
皇帝用饭,过程就很繁琐,皇帝吃饭,饭不能叫饭而叫“膳”,吃饭就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这些是绝对不能说错的。到了吃饭的时间,完全由皇帝决定,只要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回声不等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套着白袖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膳桌,捧着绘有金龙的红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除了所用器具也有讲究外,还有专门的太监“尝膳”。
按照溥仪的说法,他一般的规格就是三十多份菜,而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6六张膳桌陈放(是从慈禧那里继承下来的排场)。可这么多的菜皇帝其实都是不吃的,“我是向来不动它一下的。御膳房为了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把菜肴摆在桌子上,半天或一天以前就把饭菜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所以都早已过了火候。好在他们也知道历代皇帝都不靠这个充饥,例如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太后或太妃们各自的膳房,那才是集中了高级厨师的地方。”这得浪费多少事物啊!
溥仪皇帝后来还曾对此做过统计,按他统计,“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四十四只鸡鸭,其中我这五岁的孩子要用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可按照前面的说法,那这些鸡鸭大多都是浪费了的。
就光光吃食就如此铺张,其他也就必不用多说了。

在溥仪退位后,还是也曾继续过过这样的“排场”生活,我去游一次颐和园,不但要有几十辆汽车组成这尾巴,还要请民国的警察们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块大洋。此外,按照溥仪的记载,到宫中的御花园去玩一次,要组成这样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可能在前边出现的人,早早回避。在他们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虽然腿脚无病。在这后面,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气候或体温变化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有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香糯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轿子也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暖轿是围着灰鼠、貂皮的,凉轿轿壁是纱的。这个杂七夹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来倒也肃静安详,井然有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1 03:31 , Processed in 0.0075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