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最后一个奇女子,被遗忘的女神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23:43: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历史】吕碧城:中国最后一个奇女子,被遗忘的女神                                                         2019-07-05 12:20                    

                          

乱世出奇人。

1904年6月,天津大公报社。报馆门房举着名片,入内通报:


  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

21岁的女编辑吕碧城,循声望去。

许多年后,她仍对当时看到那个穿男装、梳发髻的形象记忆深刻,说来者“长身玉立,双眸炯然,风度已异庸流”

来者叫秋瑾,正是来找吕碧城的。

秋瑾

这是近代中国两位奇女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当时人称之为“双碧城会”

秋瑾原来自号“碧城”。当吕碧城在《大公报》崭露头角,连连发表诗文呼吁女权,引起京津名流瞩目的时候,许多人误认为这个“碧城”就是秋碧城。

惹得秋瑾也很好奇,到底是何方神圣,名字跟她一样不说,观点竟然也像她一样。

她找来吕碧城的诗文阅读,一看就被深深吸引,遂引为同道和战友。

“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蛾眉独立时。”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

……

读完,秋瑾内心涌起一股冲动,我一定要会会这个同名的奇女子。

当晚,她们畅谈到很晚,直至同床而眠。

根据吕碧城后来的回忆,秋瑾极力劝说她一起东渡日本,参与排满革命,吕碧城却说,她抱持的是世界主义,同情革命而无满汉之见。

结果,两人各自前行。

分别前,秋瑾对小她8岁的吕碧城说,“碧城”这个名字是你独有的,从今以后,我不会再用了。

仅仅3年后,1907年,秋瑾被捕就义。

听闻噩耗,吕碧城甚为悲痛,说,谁能料到当年的同寝人,如今竟然喋血于街头?

有一种说法,秋瑾死后,无人敢去收尸,吕碧城冒着杀头的风险,派人到绍兴把秋瑾收殓,暂寄卧龙山下,而后由吴芝瑛、徐自华等人迁葬到西湖边。

吕碧城因此差点惹来杀身之祸。

官府有人声称搜到了她与秋瑾的通信,关键时刻,袁世凯出面说,我和吕碧城也有通信呢,难道我也是同党?

针对吕碧城的追查,这才不了了之。

民国后,吕碧城有一次和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等人游览西湖,拜谒秋瑾墓,百感交集,写诗缅怀:


  残钟断鼓今何世,翠羽明珰又一天。
  尘劫未销惭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

从此,世间仅有一碧城。

吕碧城最经典的一张照片

2

吕碧城自小就是才女。

5岁时,听到父亲吕凤岐说“春风吹杨柳”,她脱口而出:“秋雨打梧桐。”

7岁能画巨幅山水画。

与她父亲同年进士的晚清民初一代诗宗樊增祥,对此惊为天人,后来曾写诗称赞吕碧城:


  侠骨柔肠只自怜,春寒写遍衍波笺。
  十三娘与无双女,知是诗仙与剑仙?

在吕碧城12岁那年,1895年,担任山西学政的父亲吕凤岐猝然病逝。这彻底改变了吕碧城的人生轨迹。

但父亲去世后,因家无男丁(吕碧城两个同父异母哥哥早夭),族人为霸占寡母孤儿的财产,一度要幽禁吕碧城的母亲严氏。

落魄之时,早年与吕碧城订婚的汪家,决然退婚。

多年后,吕碧城回忆这段经历,用了12个字形容:


  众叛亲离,骨肉齮齕,伦常惨变。

吕碧城后来随家人寄居天津塘沽舅舅家长达七八年。期间,发奋苦读,思想前卫。

到1904年初,思想守旧的舅舅听到外甥女要到天津探访女学,当即把她臭骂了一顿。

吕碧城受不了,决定离家出走,上了火车。

没有带行李,也没有带钱。

就这样开始了清末民国第一奇女子的人生旅程。

少女时代的吕碧城

3

独闯社会的21岁才女,很快凭借才华与美貌,征服了京津文化圈。

最早收留并力捧吕碧城的是,《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

吕碧城由此走上独立自主道路,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

上岗后,在英敛之的支持下,她发表了许多在当时看来颇为激进的女权诗文,引起政文两界名流的关注。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
  幽与闭,长如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怀愤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这些诗词,才气逼人,识见高远,已经不是传统的闺阁才女所能比拟。

于是,文学界喜欢她,认为她可与李清照媲美;革命界喜欢她,认为她有助于推动女子独立;政治界喜欢她,认为她有新思想,适合办教育。

英敛之把吕碧城和她两个姐姐的诗词结集出版,并在序言中高度评价吕碧城,说她“能辟新思想,思破旧痼弊,欲拯二万万女同胞……与男子相竞争于天演界中”

英敛之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想兴办女学,觉得吕碧城是合适的人选。遂委任翰林院出身的傅增湘,与年纪轻轻、声名在外的吕碧城一起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后扩建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开学后,吕碧城出任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到1908年,她升任学堂监督(即校长)。

这样,她20多岁就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的校长,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北洋女子公学师生合影

4

讲到这里,还不到30岁的吕碧城已经相当优秀,拿下了好几个“第一”:

近三百年来第一女词人,中国新闻界第一个女编辑,中国最早一所女校的女校长,与秋瑾齐名的女权运动先驱者……

但吕碧城特立独行,反叛精神十足,她一生的传奇,远远未在此时止步。

当有人开始写“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诗句,称赞吕碧城的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吕碧城却与她的恩人英敛之决裂了。

个中缘由,如今已经扑朔迷离。有一种说法,英敛之早先对吕碧城有超越一般感情的爱慕,他虽有家室,却在见到吕碧城后的日记中,说自己“怨艾颠倒,心猿意马”。

不过,后来,英敛之更加倾心吕碧城的二姐、性情相较更为柔和的吕美荪,从而导致了二人越走越远。吕碧城与二姐老死不相往来,或许也与此有关。

两人展开多日针锋相对的书信辩论后,吕碧城宣布脱离《大公报》。此后数年,全身心投入女子教育。

吕碧城的奇装异服装扮

这场争论之后,产生了很多谣言,都在说吕碧城的不是。

然而,与英敛之熟识的严复,却对吕碧城多加回护,说他这个女弟子“高雅率真,明达可爱”,外界谣言四起,都是因为她为人孤高,“不放一人于眼里”导致的。

民国成立后,吕碧城被大总统袁世凯聘为公府秘书。她由此成为民国中央政府第一个女性

3年后,袁世凯忙着称帝,吕碧城毅然辞职南下。

到上海,她又有了一个更加夺目的身份。

吕碧城在北京

5

身处魔都上海,吕碧城摇身一变,成了女富豪

关于财富的来源,她轻轻带过,说自己略懂陶朱之道。当时人猜测,她的暴富有可能来自于股市,也有可能源于跟洋人合作贸易。

总之,没人说得清楚,只知道这个大龄剩女很神秘,举止豪放,出手阔绰。

这期间,她还苦学英语,准备赴美留学。

她是当时许多男人心目中的女神。但连林志玲都嫁人了,吕碧城还一直单着。

1918年,在去美国之前,曾任民国交通总长的叶恭绰等人约吕碧城喝茶。喝着喝着,聊起了她的婚事。

吕碧城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当时江南四公子之一)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诗写得不错,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

听得同座中人,个个咋舌。

又有人说,你不是袁世凯家二公子袁克文的红颜知己吗?

吕碧城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说:“袁寒云(袁克文,号寒云)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袁克文

吕碧城一笑而过。

随后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旁听,攻读文学和美术。

四年后,1922年,吕碧城学成回到上海。一回国,就在静安寺旁自建豪宅,装修得富丽堂皇,还请了两个印度人昼夜巡逻。

这时候,她成了上海滩最知名的交际花。经常穿着露背装,跳交际舞,还把自己的照片送人,俨然上海的摩登女郎

吕碧城父亲的朋友、当时已经70多岁的樊增祥,看到吕碧城如此个性,却十分赞赏,说她是:


  巾帼英雄,如天马行空,即论十许年来,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此老人(樊增祥自称)所深佩者也。

6

有一次,她的宠物狗被洋人的摩托车轧伤,她立即请律师出面交涉,霸气十足。报人平襟亚知道此事后,写了《李红郊与犬》一文发表,影射吕碧城为狗打官司。

吕碧城大怒,将平襟亚告上法庭。平襟亚一看势头不对,躲起来避风头。吕碧城并不罢休,登报悬赏捉拿平襟亚,说谁能缉拿平襟亚,她就以慈禧太后亲绘的花鸟图一幅作为酬劳。

离开上海,周游列国。

1926年,她出发,再次去了美国,第二年转往欧洲,游历西欧多个国家后,最后长年旅居瑞士。

当年,她拒绝了秋瑾的邀请,说自己不是一个排满主义者,而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如今,20余年过去,她真的开始践行她的立场。

也许对她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折腾。

几乎没有人知道她在海外生活的真实情况。大家只知道,她又很前卫地成为素食主义者,出席了动物保护组织的国际会议。

她还做慈善,多次往国内捐钱。抗战爆发后,她给国内的赈灾机构捐款,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

她从一个最激进的中国女权主义者,变成了一个佛教徒。晚年,她曾在曼谷作佛学演讲,说:


  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由何而来,向何而去。

在最后的岁月,她想回到故土,于1940年初抵达香港。国内抗战正酣,感时伤世,她掩袂泪下。

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她只能避入一座寺院。到1943年病逝,享年60岁。

一段传奇,就此落幕。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人生的长度或许是注定的,但宽度却可以凭人力撑开。吕碧城一生,活出了别人几生几世的宽度。

可惜,我们这个时代,像她这样一生传奇的女子,仍然极少极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09:37 , Processed in 0.01199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