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5-10-28 12:26 编辑
独具魅力的明信片(一)
明信片的起源和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明信片是由奥地利人于1869年发明的。然而,发明者也不曾料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小小明信片竟会风靡世界,并以其画面的绚丽多姿、功能的广泛多样、史料的公正客观及独特的迷人艺术魅力而受到世人的钟爱。我国明信片也因其鲜明的特色,广泛的题材,紧跟时代步伐而备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瞩目。我国明信片有以下特点: 1、题材广泛。尽管明信片比方寸之地的邮票稍大一些,但仍然是大千世界的缩影。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众山不及的黄山仙景、险峻奇秀的三峡画廊、莺歌燕舞的民俗风情……无一不在明信片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数量繁多。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每年全国各地邮政部门推出的各种题材的明信片数以万计,足以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明信片发行大国。 3、设计精美。一张张明信片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向世人展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黑白的,优雅、理性、高贵;彩色的,贴近自然、绚丽多彩。设计风格或柔和素雅、简洁明快,或质朴沉稳、鲜艳华丽,都把明信片的色彩世界装扮得更加异彩纷呈。
4、功能多样。一般来说,我国的明信片有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印有邮资符志的明信片,包括普通、纪念、贺年、风光、特种邮资明信片及广告邮资明信片等,也有用于专用目的的咨询、免资、回音卡、军邮明信片及各类无邮资的美术、风光明信片等。虽说这些林林总总的明信片功能各异,但都在不同侧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
5、史料丰富。一枚枚明信片,可以说就是一部部民俗风情史、文化发展史、社会进步史……它小巧玲珑,融知识、史料、艺术于一体,在反映社会生活上,是一般历史书籍所不能替代的。此外,明信片本身也是一定的时代产物,它的规格、格式、图案,封套上的出版部门、出版年月、出版书号、版次、开张、印次、印刷厂家、防伪条形码、售价等,也都忠实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
6、技术先进。小小明信片,也是一个国家印刷水平的体现。通常的明信片有单色印刷的,也有多色套印的;印刷机械有采用四色机的,也有采用七色机的;印刷工艺有胶版彩印的,也有凹版彩印的等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等地印刷了一批明信片,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如在明信片表面压上一层透明的薄膜,用以保护明信片的色彩光泽。而现在不少豪华版明信片在图案表面采用涂膜技术,使片图更显夺目光彩。近些年有的明信片,一改以往“光滑”的纸张,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亚光纸,使片图更为沉静庄严、柔和逼真,一眼望去,既精致又时尚。 7、形式各异。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明信片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姿多彩。除了常见的直式、横式、单枚、双连、册式、折叠式(横折叠、直折叠)等明信片外,世界上的明信片式样称得上千姿百态。如报上介绍的金属明信片、画家笔下的手绘明信片、个人制作的照相明信片、别出心裁的圆形或异形明信片;英国、朝鲜发行的立体明信片、美国发行的唱片明信片、显影明信片等。至于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电子明信片更是悄悄地和贺卡融会一体而独步天下。
中国最早的明信片 1874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邮资片,这是在中国国土上发行、流通最早的明信片,该片的标头只有英文的称谓“POSTCARD”。因为当时使用明信片的客户都是外国人,故上海工部局书信馆未将“POSTCARD”译成汉语,可见此时“PSOTCARD”的直译汉语词语还未产生。 此后,芝罘(CHEFOO,即烟台)、重庆、镇江、九江等工部局书信馆发行的明信片,就都只有英文“POSTCARD”或“POSTALSERVICE”,而无汉语译名。 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事实上,就在这个时期——19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有人将“POSTCARD”这个外来的邮件名称译成汉语“明信片”了。彼时“明信片”在汉语中是个新语词,由于译意准确而深刻,表现出了POSTCARD这种卡片式、信文公开的邮件特征,故很快被思维严谨的国人所接受。创译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个睿智思敏、汉文造诣高深、精通英文的高手,此人名叫李圭。 李圭(1842-1903年),字小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23岁受聘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逊的文牍(现时的秘书),系中国近代邮政倡导者之一。1876年,赫德委派他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100周年博览会,李圭回国后将其在美期间的考察、见闻写出《环游地球新录》一书,书中对美国邮政作了详尽的记述,并建议开办中国邮政。他的见解得到了李鸿章的赞许。 1885年,在葛显礼主持下,李圭将英文的《香港邮政指南》译成汉语,同时又拟写了《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以下简称《条规》)。《条规》对十几种邮件的规格、特征、资费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书对明信片概念的认识。 在《明信片》一节中,李圭对明信片阐述如下:“邮政局有印就厚纸片,其信资图记也印于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无关紧要之信,可就片面写姓名住址,片背写信,不用封套,价更便宜。各国信馆皆有此片,谓之明信片。”汉语的“明信片”一词,即首见于此。 该《条规》送呈葛显礼、李鸿章、总理衙门等高级官员与部门,正因如此,“明信片”一词当时未能流传。《条规》的附件中有1枚示意的“明信片”,此片借用香港1880年发行的维多利亚肖像图邮资片,李圭将该片中上部的英文香港及徽志刮掉,手写了“大清国CHINA”几个字;另在英文“万国邮政联盟”一行文字上面手写“邮政局明信片”6个字,还用1枚大龙邮票将维多利亚邮资图完全覆盖,以示此处可印中国邮政的邮资图。 李圭将其加工的“明信片”作附件,本意就是让上层官员产生目见实物的效果。这枚“明信片”是中国邮政明信片的雏形,“明信片”3个字首次出现在设计理念中的样片上,其历史意义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1896年,中国正式开办邮政,责成费拉尔设计邮资明信片。是年8月,他在《呈海关总税务司备忘录(一)》的补遗中,将“POSTCARD”称为“书信片”。但在“备忘录(二)”那些汉、英文夹杂的行文中,费拉尔建议把汉语的“书信片”改为“邮政明信片”,然而这是在李圭的《条规》上呈11年以后的事了。 1897年10月1日,大清邮政首枚邮资明信片发行,邮资图下印着“邮政明信片”5个字,从此“明信片”一词开始出现在中国各个时期的明信片上,并在国人的口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