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4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为何说不读《红楼梦》不算中国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15:44: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4-30 04:42 编辑

毛泽东为何说不读《红楼梦》不算中国人?(图)                                                                   (2016-04-29 13:11:54)                                                                                                
洪烛

【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对贺龙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贺龙嚷嚷道:“没看过,没看过,不过我不是外国人!”毛泽东问徐海东:“你看过这三部小说没有?”徐海东说:“《三国》看过,《水浒》也看过,这《红楼梦》嘛,不知是什么意思,没看过。”毛泽东笑了:“那,你算半个中国人!”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时,称赞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贾宝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革命家。”他认为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演讲:“我们的许多作家有远大的理想,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红楼梦》这部书,现在许多人鄙视它,不愿意提到它。其实《红楼梦》是部很好的小说,特别是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比如它描写柳湘莲痛打薛蟠以后便‘牵马认镫去了’,没有实际经验是写不出“认镫”二字的……现在你们的‘大观园’是全中国,你们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个个都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或林黛玉,要切实地在这个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1961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讲:“《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四大名著中为何《红楼梦》读者最多?连毛泽东都承认:“中国古典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转引自陈晋著《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红楼梦》为什么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四大名著中,惟独《红楼梦》最温柔,相当于一部“女人传”,另外三部都是极其男性化的。《红楼梦》是写女人的书,同时又是为女人写的书。正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写男人的书,同时又是为男人写的书。所以,与之相比,《红楼梦》的女性读者无疑是最多的。这是男性作家写的“女性文学”。女读者们不仅对里面卿卿我我的情感内容有兴趣,同时不乏好奇心:想看看男人怎么看女人的,男人怎么爱女人的,男人怎么写女人的。她们看书里的女人,等于是在了解男人,等于是在看男人眼中的自己。看完之后会惊叹:曹雪芹这样的男人,比女人更爱女人,比女人自己更了解自己。《红楼梦》是一面照女人的镜子,同时又是给女人自己照一照的镜子,照镜子的女人将发现:自己原来这么美啊,自己在男人眼中才是最美的。她们这才知道自己是美给谁看的。
写女人的书,为女人写的书,其实男人也爱读。男人在大街上爱看女人,在读书时,也一样。喜欢读《水浒》《三国》《西游记》的男性读者,也不会反感《红楼梦》的。他们有时甚至比女人更想了解女人。开个玩笑,这么些年来涌现过多少红学家啊,几乎清一色的是男人,他们把《红楼梦》当成铁饭碗来抱,来端着。无论读书还是研究学问,男人也都喜欢吃女人这碗软饭。男人吃《红楼梦》这样的软饭,有可能晋升成响当当的红学家,这叫软饭硬吃。而酷评《三国》,到目前为止也只出过一个易中天。在扬名立腕的人数上,哪能跟密集如过江之鲫的红学家比啊。红学家本身俨然已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外的一大家族了。可见,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读者是最多,最全面的。《红楼梦》为女人争取到了文学史上的男女平等。曹雪芹不仅爱女人,还懂女人,所以他写女人的书,女人才爱看。而且,男人也爱看。但愿女人看了能更了解自己一些。但愿男人看了更懂女人一些。
四大名著中为何《红楼梦》读者最多?作为人,不仅爱幻想,也是很渴望美梦成真的——尤其《红楼梦》,堪称所有美梦中的美梦。连好读书的毛泽东都承认:“中国古典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转引自陈晋著《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汉末之乱引起,《西游记》以唐玄奘去西方取经为线索,《水浒传》描写宋朝的宋江农民起义,如果它们对于今天相当于前天或大前天,《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清朝乾隆盛世,则要近一些,相当于昨天的事情。四大名著像四个兄弟,《红楼梦》是最年轻的。而且《红楼梦》的主打戏就是年轻人的爱情,这部书无形中增添了几分青春与梦想的色彩,也就显得加倍年轻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似乎一直“拒绝长大”,《红楼梦》不是通俗意义上的长大小说,更像一部“拒绝长大”的书,以坚守童话的宝玉与黛玉,表现青春的固执与叛变。他们宁愿死去或出家,也拒绝向成人社会,向成人社会的世俗法则投降。他们真的没有长大,因为他们接受了“拒绝长大”所要支付的昂贵代价。
可读者喜欢的,偏偏就是这真的长不大的宝玉与黛玉。如果他们长大了,像薛宝钗一样成熟世故,就不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了。还会这么讨人喜欢吗?还会让读者哭,让读者担心,让读者牵肠挂肚吗?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林黛玉像薛宝钗一样会讨周围人欢心,她就不可能讨得读者喜欢了。读者喜欢的,正是那个一点不势利,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那个与世俗社会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的林黛玉。虽然,对于她反抗的那一系列规则或潜规则,我们自己也不得不遵守,但我们还是会敬仰敢于拼个鱼死网破的人。欣赏林黛玉的人,心疼林黛玉的人,还是有大希望的。
曹雪芹本人,一位在香山脚下隐姓埋名、著书立说的落难书生。曹雪芹寂寞的时候,会梦见狐仙吗,梦见裙裾飘扬的幻影般的女郎?当然,曹雪芹和蒲松龄是不一样的,蒲松龄体会到的仅仅是没考上大学、无法出人头地的失意与愤懑(与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哲学”有点相似),曹雪芹是从云梯上掉下来的,由富而贫,属于破落贵族,其感受到的世事无常要加倍地深刻(他是尝过葡萄的滋味的),所以怀有更多的疑惑。曹雪芹梦见林妹妹(以及金陵十二钗),跟蒲松龄梦见狐仙(譬如婴宁、胭脂、红玉之类),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毕竟,都是旧时代的文人嘛,连梦想都会沾染上脂粉的痕迹。曹雪芹与蒲松龄惟一的差别(也正是“悼红轩”与“聊斋”的差别),在于他对名利富贵不只有憎恨,还充满了忧伤与悼念。他以一部书的创作过程,为一个湮灭了的黄金时代召开了一场无声的追悼会。
《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百科全书风范的长篇小说,自然少不了民俗的描写。除了婚丧嫁娶,最热闹的就是传统节日的场景。我们据此而了解到古人怎么过节的,甚至还间接地分享了他们每逢佳节复杂的心情。况且,《红楼梦》的故事框架,常常靠种种节庆构建起来的。节庆是人物性格、人际关系的大检阅。节日的场面很有看头,场面上的人,人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做,更值得玩味。
譬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就写到中秋节。苏州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的乡宦甄士隐,中秋佳节家宴已毕,又在书房另外摆了一桌酒席,亲自踏着月色来隔壁请寄居在葫芦庙里的落魄书生贾雨村赴宴。贾雨村此前看上了甄士隐家的丫环,虽眉目传情,却无缘结识,倒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心事。正值中秋,举头望月,越看越像邻家的美女,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信口吟成一首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瞻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唉,他心目中的婵娟就住在隔壁,却显得比月亮还远。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读者可别小瞧了这副对联,无形中预兆了黛玉与宝钗未来的命运。
甄士隐登门相请,恰听见贾雨村吟诗,顿觉自己没看错人:这个书生果然抱负不浅。便笑邀:“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居僧房,不无寂寞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蔽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贾雨村如遇知音,便随甄士隐到这边书院中对酌漫淡。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天色也变得美好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内心的狂劲儿,被美酒美景(以及那不在场的美女)催发出来,玩了一场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超级模仿秀”,对月咏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好客且爱才的主人甄士隐,立马成了眼前这位狂傲不羁的诗人的粉丝:“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亲自斟了一大杯酒相敬。
脂砚斋评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人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红楼梦》里的三秋却如一日般迅速,稍纵即逝。
《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的四季歌,写尽了名门望族的春夏秋冬,让读者在季节长廊里亦步亦趋、且走且歌。这部摹画豪门春秋的人物长卷,却是从秋天开始的,又以秋天为结束。从贾雨村与甄士隐联袂把酒共度中秋节开始,又以贾雨村经历了飞黄腾达,最终被削职为民,在迷津野渡与成为道人的甄士隐重逢为结束。中间发生了多少事情?中间又省略了多少事情?都已化作秋风瑟瑟,落叶萧萧。
姑苏城的中秋月,拉开了《红楼梦》的序幕。原本落魄如《聊斋》里赶考书生的贾雨村,在这个中秋节撞上好运气,得到贵人相助。甄士隐对于贾雨村可不只是有一饭之恩,他听说贾雨村想投奔京城应试却苦无路费,当场奉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想得非常周到,而且以物相赠时又说得情义双全:“兄何不早言?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从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这个中秋夜,贾雨村见到的月亮是最圆的。天上不仅有月亮,天上还真会掉陷饼呢!贾雨村手上捧着的银两、衣物,是素昧平生的好心人甄士隐慷慨赠送的,更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在人生的瓶颈挣扎许久,他缺的就是这个。缺的就是这能难倒英雄汉的一笔启动费。幸好,甄士隐成为他事业的赞助人。贾雨村收下钱物后虽然仍是吃酒谈笑,心中一定暗喜:自己的人生有戏了!
两人月下对酌至三更方散。甄士隐替贾雨村挑选了进京的良辰吉日:“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相晤,岂非大快之事!”施舍者似乎比接受者还兴奋,美美地睡了一觉。直至日上三竿方醒,还想再写两封推荐信给贾雨村带到京城,以便他在陌生之地能有个仕宦人家投拜、寄居。让人去请贾雨村。家人回来后汇报,葫芦庙里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就赶路进京去了。也留话托和尚转告甄士隐:“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好个急性子。原本只欠东风,中秋夜借到了东风,一刻也不愿耽搁,立马直挂云帆济沧海。看他那雷厉风行之势,没准真能成事的。
至于贾雨村成的是好事,还是坏事,读完《红楼梦》就全知道了。按照《红楼梦》人生无常的祸福观:好事会变成坏事,坏事会带来好事。贾雨村本人,也不过是棋盘上一只过河的卒子,他能够穿越楚河汉界,全靠甄士隐助了一臂之力。甄士隐做的应该算是好事,可他的善举、义举,却使贾雨村顺利地走上仕途,乃至有了做坏事的资格。
姑苏城的这个中秋节,是无数中秋节中很平常的一个。对于怀才不遇的贾雨村,却是不平常的。他撞上好运。虽然这个好运未来也将带来厄运。这个中秋节是整部《红楼梦》的药引子,不仅使荷戟独彷徨的贾雨村从此饱尝酸甜苦辣咸,还将间接地影响千里之外京城里贾府的命运。原本是荣宁二府局外人的贾雨村,在这个中秋月圆之夜,意外地获得了参予其盛衰成败的可能。那天上掉下来的五十两白银(在贾雨村眼里一定比月亮还亮多了),就是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本。
秋天为《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转折点。贾府的荣华富贵,是在秋天达到高潮的,又在另一个秋天开始滑坡,体现出颓势。
大观园才子佳人的诗社,起于秋风飒爽之际。那也正是荣宁二府鼎盛之时,富丽堂皇得简直不可一世。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两盆洁白如玉的秋海棠给少男少女们带来灵感,把新的诗社命名为海棠诗社,首次的比赛就是咏白海棠的同题诗。聚会的地点恰巧又在秋爽斋。薛宝钗的那首“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得了冠军。隔了几次,薛宝钗、史湘云又在大观园摆开螃蟹宴,请贾母等都来赏桂花吃螃蟹,这也是《红楼梦》里气氛最和谐、最有诗情画意的一次聚餐。酒席的下半场就是菊花诗会,以《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十二题即兴赋诗。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到佳作前三甲《咏菊》《问菊》《菊梦》俱为林黛玉一人所赋,《咏菊》中两个对仗“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尤其巧妙,可谓艳压群芳。贾宝玉趁着兴头又说:“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他果然洗了手提笔写出一首螃蟹诗:“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黛玉当场和了一首,结尾两句是“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宝玉看了正喝彩,黛玉却一把撕了,令人烧去。倒是宝钗的那首“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被大家评为食螃蟹绝唱。
诗社虽成立于秋天,却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那也是大观园的青春期。一群无忧无虑的少男少女,尽情挥霍着年龄所赋予的浪漫与才情。即使像林黛玉这样的忧郁型少女,在那几天里也格外开心,显得很阳光,仿佛心头的迷雾被良辰美景驱除得一干二净。这是无限美好的时光,可惜不能长久。唉,快乐在人生中永远是有限的。


季节轮回,年代更叠,到了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贾府男女老少聚集凸碧山庄赏月,这次中秋家宴却暗含萧条之气。首先是人少了,原本喻意大团圆的圆桌只坐了半壁,还有半壁空着。用贾母的话来说:“常日到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待要再叫几个来,他们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应景不好来的。”脂砚斋评点:“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
其次是在玩击鼓传花时,贾赦讲的笑话提到“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让贾母听了疑心,有点扫兴。贾母扫兴了大家自然都高兴不起来。贾赦提前离席归去,下山路上被石头绊了一下,扭了脚脖子。
尤其是后半场,贾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续饮,边听桂花树下乐工吹的笛声。第一曲尚好,当贾母又命拣那曲谱稍慢的来吹奏。“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生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感,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尤氏讲笑话给老太太解闷,大家都笑不出来,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
从这一刻起,书里面滋生出阵阵寒意。从这个中秋节开始,《红楼梦》多了一缕忧伤的画外音,像是笛声,又像是呜咽。那夜的笛声,也许就预兆着未来无尽的哭声吧?《红楼梦》前半部分是笑着的,后半部分是哭着的。前半部分是热闹的,后半部分是凄凉的。如果说前半部分让人温暖,后半部分则倍感冷清。越来越冷清,直至曲终人散。白茫茫一片世界真干净。
“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伤怀,自去俯栏垂泪。”诗社原本约定今年中秋举办诗赛,一起赏月,一起赋诗。可宝钗等人另有安排,诗社活动也就无法举行,大家都散了。只乘下史湘云一人安慰林黛玉,约她去山下凹晶溪馆联句吟诗:“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二人到了水边,望一会天上月,又望一会水中月,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起诗来。一只暗影中惊飞的白鹤,使史湘云如有神助,吟出佳句“寒塘渡鹤影”。林黛玉也不甘示弱,对上一句“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叫绝:“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度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
“冷月葬花魂”,仅仅五个字,都足以成为林黛玉的精神传记。她无意识地预言了自己的命运。林黛玉短短的一生,先是葬花,接着为花所葬。寄人篱下,家乡远在天涯,林黛玉死后很久都无葬身之地,只能葬于月下,葬于花丛,葬于等待之中。她等待着自己的芳魂能被早日搬运回南方,安葬于父母身边。虽然她在南方已没什么活着的亲人了,可她还是想回去。她的魂还是想回去。
这个中秋节,林黛玉用五个字提前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这个中秋节,月亮是冷的。泪水是冷的。心也有点冷了。只是林黛玉还没意识到:更冷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更冷的日子就要来了。此刻,林黛玉只能望见月亮,望见的只是月亮。她望不见:不久的将来,那个躲在月亮后面哭着的自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4-29 17:07:0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6-4-29 17:08 编辑

毛泽东对《红楼梦》很有研究,他的评价就很不一般。
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
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
毛泽东视野开阔,他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
独独提出《红楼梦》。在他看来,中国有“很多地方不如人家”,但《红楼梦》可以胜过人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4-29 17:15:08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
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4-29 17:33:39 |只看该作者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是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创作的历史长河作出高度最高峰,——不光学术界达成了共识,广大读者一般也是这么看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5 15:15 , Processed in 0.0099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