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是贾政不懂儿子宝玉?还是宝玉不懂含辛茹苦的老父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24 01:44: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楼梦》:是贾政不懂儿子宝玉?还是宝玉不懂含辛茹苦的老父亲?                                                         2023-06-20 10:43                                       
                                        今天是2022年6月8日,高考正在进行中,随着语文考试的结束和甲卷作文的公布,关于《红楼梦》的学习和关注也不断增强。今年的作文考题: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这样的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却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不仅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而不落俗套,而且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而蕴藉含蓄。贾政点头默许。

根据材料来看,贾政对于贾宝玉的题名和解释是非常满意的,故而才会“点头默许”。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一定很清楚,这对父子在书中俨然就是一个磁铁的正负极,始终处于“父子相斥”的状态,像上文这样的和谐场面实在是凤毛麟角。 问题来了,都说知子莫如父,为何贾政就不懂贾宝玉的心?同理,知父莫如子,为何贾宝玉就不懂贾政的心?父子之间为何要如此“相爱相杀”?
为了抵制原文抄袭现象,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也是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同时声明,本人的所有原创文章或者问答只发表于头条号和百家号这两个自媒体平台,其余任何第三方均属于无耻的剽窃!

贾政,字存周,是《红楼梦》中荣国府的二老爷,是贾母和贾代善所生的次子,贾赦的弟弟,贾宝玉的父亲,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作为贾府中除贾母外的最高掌权者,他对于家中俗务一窍不通而且不屑一顾,一心只知读书做官却也无所建树,最终沦为了悲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贾宝玉,自号“槛内人”,真名不详。根据同辈兄弟贾珍、贾珠和贾琏等人的名字来判断,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本名极有可能是“贾瑛”,“宝玉”只是乳名罢了。他的前世为天界赤霞宫的神瑛侍者,转世投胎才成为贾政和王夫人所生的次子,成为《红楼梦》全书的灵魂人物。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精彩程度和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就连毛主席都连连称赞。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就这样表示: 我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
很明显,毛主席认为《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鼓励大家要多读和精读,至少五遍才有发言权。而且,他本人还经常轻松征引书中的典故来喻事说理,甚至还与思想战线的斗争联系起来。
作为文学和历史爱好者,文史不假小时候便开始读《红楼梦》,只是很多地方都不解其意。比如,觉得贾政这个人物非常讨厌,总是板着脸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好像看谁都不顺眼。最可气的是,他只要瞧见自己的儿子贾宝玉就非打即骂,好像前世的死敌一样。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喜欢在书中使用谐音字进行暗示,比如“贾薛王史”(家血亡史)、“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和“甄士隐”(真事隐)等等。自然,贾政之名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政”的谐音是“正”,表面看起来有方正、公正和忠正之意,但如果前面加上姓氏“贾”的话,就成为了“假正经”,讽刺意味十足。 关于《红楼梦》,毛主席曾经对贺子珍这样表示过:
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
虽然毛主席给出贾政是反派的评价,但也是从整体而言的,并非说他是十恶不赦之徒。随着笔者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如今再读《红楼梦》时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更多的感悟和领会,认为贾政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和有爱有恨的丰满人物。
表面看起来,身为荣国府二老爷的贾政风光无限,实则却是非常的不易,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一方面,他有高堂要供奉,又有子女要抚养;另一方面,他有光宗耀祖的重担,又有忠君报国的理想。
可以说,贾政前有君心难测,后有派系争斗。而且,家中从来都没有人真正理解过自己和支持过自己,即便是最亲的母亲和儿子。着实不容易!
立国之初,先帝为了犒赏追随自己南征北战的有功之臣,下旨册封了“四王八公”。分别是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北静郡王;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宁国公和荣国公。
贾政出生于荣国公府,是贾代善和史家小姐所生的次子,还有一个哥哥名叫贾赦,还有一个妹妹名叫贾敏。因此,并非长子的他自然没有资格承袭爵位,故而从小就开始苦读圣贤书以求来日金榜题名。
可以说,贾政专心苦读既是为了自己能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也是为了改变家族只靠祖上萌荫的门风。因此,作为父亲的贾代善非常宽慰,也非常疼爱自己的次子。据《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这样记载:
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

当然,贾政酷爱读书学习不假,但所读所学都是一些死板的经史子集,实用之书几乎没有。所以,笔者才会在本文开头处就指出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 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贾政基本上具备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实力,他本人也有志借此机会走入仕途。不过,很多事情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据《红楼梦》第二回中记载:
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
贾政迎娶了金陵王家小姐为妻,先诞下了长子贾珠,不料此子在娶妻生子后早逝。之后,又诞下了次子贾宝玉,在全家溺爱下成为了“贰臣”,排斥一切封建礼制和教条,盲目追求所谓的自由。

除了儿女情长和亲亲我我,贾宝玉对于经史子集毫无兴趣,反倒是对那些诗词歌赋和旁学杂记非常着迷,比如《西厢记》和《牡丹亭》等有悖礼教的书籍。显而易见,他完全没有科举入仕的念头,这也成为了父子关系日益紧张的根源所在。 对于儿子贾宝玉表现出的离经叛道之举,贾政没能及时纠正和科学纠正,通常只会使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比如,在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忠顺王派遣长史官上门讨要伶人琪官,摆明就是为了故意羞辱贾家。结果,刚刚送走来人,贾环就火上浇油对宝玉污蔑告状,直接导致了“打宝玉事件”的爆发。

在这次事件中,由于贾政的怒气达到了顶峰,所以责打宝玉非常得严重。因此,直接引发了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和赵姨娘等多人矛盾的加剧和爆发,成为全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面对贾母的强势干预,贾政显得左右为难,于是斗胆进行了一次回怼:
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

谁知,贾母立即便啐了一口,还表示要带着王夫人和宝玉一起回南京居住,吓得贾政叩头认罪,表示再也不会责打宝玉了。所以,你可以说他是一个迂腐之人,伪道之人,死板之人,虚伪之人,甚至是糊涂之人。不过,他更是一个孝顺之人,只有先“顺”才是“孝”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一向都循规蹈矩和专心仕途的贾政,对于府中的日常事务极少上心,通通将外部事务交给贾琏处理,将内部事务交给王夫人和王熙凤处理。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母亲贾氏的挂念,只要有机会便会嘘寒问暖。
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政一改自己往昔的肃穆古板形象,竭尽全力讨得母亲开心。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

翻看《红楼梦》,这是书中第一次写贾政参与家庭内部的游戏,而且单纯就是为了“承欢”,就是为了“尽孝”。不过,由于他的参与,直接导致了整个场面的凝固,平常高谈阔论的“气氛组”贾宝玉和王熙凤也沉默了,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等人也缄口禁言了,搞得所有人都有些尴尬。 贾母是何等聪明之人,眼见今日的气氛不似往日那么热闹,就猜到是因为贾政在场的缘故。于是,她在酒过三巡后就下了“逐客令”,让自己儿子赶快回去歇息。
贾政自然知道母亲的用意,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为了讨母亲继续陪笑说道:
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予儿子半点?
听到儿子这样表示,贾母内心非常欢喜,于是便出了一个灯谜让他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个果名”。饱读诗书的贾政立即猜出是荔枝,但还是故意乱猜几次才算猜对,还向母亲讨要了礼物。
贾政也给母亲出了灯谜,谜面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贾母不通文墨,总也猜不出这是砚台,他便偷偷暗示宝玉帮忙,最大限度地活跃现场的气氛。

不难看出,贾政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如假包换的大孝子,这点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文史不假认为,他唯一会忤逆母亲的地方,就是在事关贾宝玉的教育问题上,坚持要将儿子培养成为忠君守旧之人。#红楼梦# 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贾政始终以“忠君爱国”的形象自居,在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隆重迎接元妃归家省亲,向来都不喜铺张和奢靡的贾政不仅要求大肆操办,而且还难得的亲力亲为。对于修建的省亲别院,他更是不厌其烦地数次过问,甚至还为主要场所亲自题名。 在贾政看来,这次迎接的已经不是自己的女儿元春,而是皇帝的元妃。因而,他才在省亲当天含泪启奏:
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
笔者个人认为,贾政所奏虽有拍马屁之嫌,但更多成分却是真情流露,符合自己的一贯秉性。难怪,他的妹夫林如海就曾经这样评价:
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由此可见,像林家这样的书香门第也对贾政在很多方面给予认可,充分说明他有可圈可点之处,远非贾敬、贾赦、贾珍、贾琏和贾蓉等一干贾门不肖子孙可比。
贾政没有承袭爵位,也没有通过科举,而是仰仗父亲的临终遗本才被授予了工部主事的头衔。入仕以后,他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虽没有成绩,可也没有差错,逐渐升任了工部员外郎。
“员外郎”属于五品的官职,虽然品级不高,但作为京官还是拥有一定实权的,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跳板。不过,贾政在任职期间除了清廉自守外,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建树,充分说明实干能力不足。
一直到熬满年限,贾政才被朝廷赏了学政的外官,外任三年后又回京担任了工部郎中。不难看出,除了他本人能力一般外,新帝对于“四王八公”势力也开始不断打压,否则断然不会如此升迁缓慢。

面对富丽堂皇的省亲别院,面对乌压压跪倒在地的族人亲眷,元妃哭得一塌糊涂。在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结束省亲回宫之前,元妃说的那句“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更是道尽了无尽的心酸。同时,也预示着自己悲惨的结局和命运。
作为贾家的荣耀,作为“四王八公”的代表,元春一生都在冲锋陷阵,最终在宫廷斗争中落败而亡。“虎兕(兔)相逢大梦归”,她的香消玉殒,已经为贾府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元妃过世后,新帝为了安抚贾府,也是念及贾政的勤政,安排给了他江西粮道的差事。很明显,这是一个人人眼红的肥差,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干好的肥差。 前文已经提到过,贾政迂腐而缺乏实干能力,他本人虽然不贪墨,但却无法有效约束和管理下属,还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他被以“不谙吏治,被属员蒙蔽”的罪名遭到弹劾,丢人败兴地回到了京城。
贾政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而只是仰仗了父亲的临终遗本,算是走的“旁门左道”。因此,他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光耀门楣,而且宝玉天资聪慧,也有这样的潜力去金榜题名,故而才会“爱之深,责之切”!
同时,新帝继位后疯狂打压曾经的“四王八公”势力集团,宁荣二府早已经是危机重重。在这种大厦将倾之际,贾政已经证明了自己无能为力,贾宝玉如果再不能挑起家族的重担,必然会导致举家的崩塌。

与其说贾政看不懂贾宝玉的心,倒不如说贾宝玉看不懂贾政的心,看不懂这个苦苦支撑家族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老父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8 21:51 , Processed in 0.0079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