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7:1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解读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2018-07-28 17:26                                                          

                  

龙场悟道

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的重要理论,也是王学的标志性主张。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知”主要指格物致知之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力行之行,是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和实际行为。“知行合一”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相符合,当然也包括思想、意识和实际行为相一致。
王阳明为什么要提倡知行合一呢? 他有自己的解释。他指出,今人论学,将知和行分作两件事,一念发动处有不善,也不去禁止。他之所以讲知行合一就是要让人明白,“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语录三》)。王阳明在具体的政治实践活动与军事实践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到“灭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心中贼”是“山中贼”的渊薮,“心中无贼”则“天下无贼”。

王阳明雕塑

知行两橛会导致我想什么谁也管不着,也管不了。王阳明告诉人们:“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恶念就是在作恶,别人管不着,自己能瞒得了自己吗?将一念之不善彻根彻底从胸中铲除净尽,心中贼灭,山中贼也无由而生,从而实现天下太平。
王阳明认为,知行本来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的,或者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友人问丙戌》)。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语录一》)知行是一个工夫的两面,知是行为的指导思想,贯彻行之始终,行是知的贯彻、落实,知是行的发动者,行是知的结果。知与行二者始终联系在一起,不是不能分离,而是无法分离。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行而不知,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这里已经不是“知行合一”了,而是知即行,行即知了。知行合一毕竟还能保持知与行的独立性,是两个东西的合一,当“知之真切笃实处”不是知而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不是行而是知的时候,知行是一而非二,后人批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借知以惑行”“消行以归知”,不无道理。

王阳明《行草手札》

王阳明是明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同时是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阳明学形成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江西、浙江、福建、河南、山东等地,形成了所谓江右王门、浙中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闽粤王门、北方王门、泰州学派等流派,并称为“王学七派”。
王门各派后学,均以阐发阳明学说为己任,将阳明学的学脉与精神延续下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泰州学派,其创始人是明代学者王艮,他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旗帜,高扬“仁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农夫、樵夫、陶匠、灶丁等等都可学、可行、可讲、可授。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有颜钧、韩贞、朱恕、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周汝登等人。
阳明学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与地区,在这些国家与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集于一身,其成就与伟业著于竹帛,载入历史。
◎本文摘自《崇先祖 重道统——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作者颜炳罡),图源网络,图文版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5:30 , Processed in 0.0078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