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倍于敌的兵力攻城,歼敌1.2万人,不过却未能实现战前计划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06:29: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四倍于敌的兵力攻城,歼敌1.2万人,不过却未能实现战前计划                                                         2021-05-30 11:17                    

                          

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除了华东解放区,陕北解放区外,以晋察冀军区为主的华北解放区也首当其冲,在华北的国民党军阎锡山、傅作义不断的派兵蚕食解放区,不断压缩我军的生存空间,从东西两个方向上,对晋察冀边区的首府张家口形成致命威胁,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晋察冀军区与晋绥军区共同发起了晋北战役。

整个晋北战役共歼敌8000余人,控制了同蒲铁路控制了同蒲铁路南起忻县、北至大同以南近200千米地段,虽然未能按照战前计划攻克忻县,却孤立了大同的国民党守军。

为彻底打破国民党军东西两个方向上的夹攻,我军决心趁着大同守军孤立的情况,发起大同集宁战役,由于大同本身是位于平绥铁路重要的据点,也是支撑国民党军东西攻势的中交交通枢纽,阎锡山将大同视为心腹之地,不仅在大同修筑了十分坚固的工事,还派出了得力干将43军军长兼任大同守备司令,城内国民党军主要为暂编第38师以及东北挺进军两个师,加上地方部队总计兵力在1.9万人。

鉴于大同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晋察冀军区集中第2纵队第4旅,第3纵队第7、第8旅,第4纵队第10旅和军区教导旅,晋绥野战军第358旅,独立第1、第3旅及骑兵旅等部,连同地方武装共9个旅30个团,按照战前预计,在晋北战役以后,大同已经成为孤城一座,补给困难,更为关键的是,守城部队建制也不一,地方民团战斗力差,大同是完全有可能拿下来的。

关于守军建制不一的问题,实际上是阎锡山用人用兵的一大习惯,楚溪春为43军军长,如果守大同,以43军所属部队最恰当,楚溪春指挥起来得心应手,但大同守军主力中,暂编38师并非是43军直辖的部队,而是隶属于33军,楚溪春调动起来颇为困难,况且大同集宁战役时,暂编38师也不在大同,整个战役期间,暂编38师师长韩步洲不听指挥。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同战役也应该顺利才对。

但在战前,我军还是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自东而来的傅作义援军。

事实上考虑到国民党军可能的增援,当时晋察冀军区部队除了5个旅负责攻城外,还有4个旅的兵力连同地方武装一起在绥远省(今内蒙古中部)集宁(今乌兰察布)附近的卓资山、土城子、商都、凉城地区担任打援。由于国民党军内部派系争斗,依照我军估计,即便是傅作义能够派援军赶到,数量必然不多。

可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大同集宁战役中,楚溪春的求援得到了蒋介石回应,蒋介石下令将大同划归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下辖,傅作义欣喜若狂,立刻集中了第35军3个师、暂编第3军2个师和4个骑兵纵队(师)共3万余人紧急增援。

更为严重的是,晋察冀军区集中5个旅的兵力攻打大同耗时日久,自7月31日展开外围作战以来,楚溪春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艰难守住了大同,至9月4日虽然攻城部队占领了大同城关以及部分街道,但楚溪春仍然在顽强抵抗。

考虑到敌情变化,我军临时改变作战计划,改攻城阻援为攻城打援,然而傅作义狡猾多变,战前即以和平谈判为由,与我军进行和谈,一面调集重兵驰援大同,傅作义也考虑到大军如果直接驰援大同,势必要遭到我军沿途的阻击,因此傅作义采取了另一种办法“围魏救赵”,进攻我军兵力不多的集宁,虽然集宁前线我军共歼敌5000余人,却未能打破傅作义的反包围。

集宁如果丢失的话,会直接威胁晋察冀首府张家口,傅作义这一招迫使我军不得不抽调攻打大同的主力驰援集宁,另外增援的部队,也并没有针对包围集宁的国民党军主力进攻,而是改打国民党军后续援军的第101师,因为敌情不明,进攻101师战况不利,10月13日傅作义主力占领集宁城,由于整体战况对我军不利,我军当晚撤离集宁后,16日下令撤离大同,大同集宁战役彻底宣告失败。

大同集宁战役虽然歼灭国民党军1.2万人,但自身伤亡也不小,更因为战略上的失误,给华北战场上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直接导致了张家口过早的丢失,以至于后来两年多的时间,华北战局始终处于不利状况,这一战给我军带来的教训十分深刻,也验证了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是不具备实力进攻国民党军重兵防御的城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6 21:20 , Processed in 0.00710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