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井冈山会师90周年!90年风雷激荡 誓让旧貌换新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05:49: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纪念井冈山会师90周年!90年风雷激荡 誓让旧貌换新颜                               2018-04-28 15:10                                                   





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与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 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历 史 背 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组织领导和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3月,在永兴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3月底,由于湘、桂、粤军的三路"协剿",起义农军难以在湘南立足。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外,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3月下旬,毛泽东率领部队在汝城一带击溃了尾追湘南起义的敌军,4月在酃县的十都与朱德见面。在毛泽东率部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
简 要 经 过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派何长工到湘南、粤北去寻找朱德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在江西、福建、广东边境坚持斗争,听说毛泽东已经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便派毛泽覃前去联系。几经周折,两支革命武装终于取得了联系。
1928年4月28日,在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的掩护和接应下,朱德、陈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安全地转移到达井冈山,在宁冈砻市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1928年5月4日,根据湘南特委决定,将朱毛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
历 史 地 位
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栗裕:《激流归大海》),它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和有力地推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且对推动红军队伍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栗裕:《激流归大海》),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井冈山会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上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井 冈 山 精 神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从实际出发的事实就是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非常突出的,在群众中作为佳话。

  来源:江西发布综合新华网、大连公交青年
编辑:魏青青
编审:李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4-29 05:51: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18-4-29 05:53 编辑

【红色记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三次会师及其历史意义                              2018-04-28 14:52                                                  
众所周知,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曾有过三次著名的会师,但却较少有人知晓,在短短的二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时期,也出现过三次重要的会师。通过这三次会师,井冈山的革命力量大大增强,井冈山道路的影响得到了推广,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逐步完善,井冈山的革命火种由此传遍天下。
朱毛两部砻市会师
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于1927年10月上了井冈山,在争取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的基础上,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朱德与陈毅率领八一起义军余部,在三河坝失败后,转战闽粤赣边境,历经了“赣南三整”等艰难曲折后,率部主动转移,向井冈山靠拢。在毛泽东部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所部万余人先后到达江西宁冈。1928年4月24日,毛泽东和朱德等两支队伍的主要领导人在宁冈的龙江书院会面。次日,在龙江书院举行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将朱毛两部编为三个师九个团,并选举任命了主要领导人。根据四军军委的决定,趁“五四”纪念日,在宁冈砻市举行了两军胜利会师和四军成立大会。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朱德说:我们党领导的两支革命武装的会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参加这次胜利会师的同志,一定都很高兴。可是,敌人却在那里难过。那么,就让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他们的情绪,我们将来还要消灭他们呢!毛泽东在讲话时,指出了这次会师的伟大意义,分析了红军部队的光明前途。他说:我们不光要打仗,还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现在我们在数量上、装备上不如敌人,但是,我们有马列主义,有群众支持,不怕打不败敌人。毛泽东这番话,说得大家信心倍增。随后来自两军的文艺骨干登台表演了文艺节目。
据陈毅后来写给中央的报告,经过三湾改编上井冈山的部队有600余人,原井冈山上的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各300人。而当时南昌起义余部是2000多人,湘南农军8000余人,共计10000余人。毛泽东部有枪1200支左右,朱德部约有枪3000支。可见朱毛两部会师后,使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两部会师后组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是当时党领导的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从此,井冈山根据地迅速取得了“四至七月四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面貌为之一新,中国革命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了纪念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师,朱德在1962年曾赋诗一首: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朱德诗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4页)粟裕后来的一段回忆,也很好地概况了此次会师的历史意义:“井冈山会师,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而且对尔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红四军与红五军新城会师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了湖南平江起义。不久,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红五军成立后,一方面受到湘鄂赣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被迫转移;另一方面,接到湖南省委指示信,要求红五军“避免与敌主力部队作战,并派一部向萍、安与朱毛联络”。在对部队进行思想、组织整顿的基础上,红五军采取了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最终于12月上旬在莲花九都,与何长工领导的红四军接应部队会合了。12月10日,彭德怀率部到达宁冈新城。
彭德怀对井冈山的向往由来已久。早在平江起义前,他曾给黄公略写过一首“密诗”,表明心志: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利用周磐办随校,谨慎争取两年时。(《彭德怀自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为纪念广州暴动一周年和欢迎红五军上山,12月14日召开了两军会师庆祝大会。两军将士加上地方武装和群众,总计有近万人参加了会师大会。据李寿轩回忆,会场还出现了一个插曲:“领导同志一起走上台去,没想到台子搭得比较简陋,走上去人多了一些,一下子把台子压垮了。我们就立即动手。把台子重新搭好。这时,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开了,说什么‘哎呀,这可不吉利呀!今天刚会师台子就垮了。’这话大概被朱德同志听到了,他笑嘻嘻地跑上台去,朝大家说:‘同志们,不要紧,刚才台子垮了,但是我们立刻又把它搭好了,无产阶级的台是永远垮不了的。’人群中立即响起一片欢呼声。”(井冈山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国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99页)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等在会上讲了话。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后,指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向前发展,今天我们有了红四军和红五军,将来我们一定还会有几十个军。我们一定要粉碎敌人的围攻,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彭德怀在会师大会上表示,我们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一定要好好学习红四军的建军经验,把这块根据地共同建设好。(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353页)
红五军与红四军的胜利会师,是继朱毛会师以后的又一次大会师。红军和井冈山,增添了一支红色劲旅,也有力地增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从此,两支部队紧密配合,并肩作战,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红四军与红二、四团东固会师
1929年初,国民党分五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当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加上枪支弹药与给养严重短缺,为了争取主动,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向赣南出击。由于失去了稳固的根据地及群众支持,红四军下山后连续失利,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2月,红四军与活跃在东固地区的由李文林等领导的红二、四团在东固螺坑胜利会师。
随后,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螺坑石古丘河坝上召开了两军胜利会师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们从井冈山出发,天天讲到东固见红二、四团,过去我们四军有的同志说没有二、四团,现在见到了,没有吹牛吧!大家发出会心的微笑。接着他表扬了红二、四团的勇敢战斗精神,并称东固山是我们走出井冈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现在,东固山与井冈山终于联结起来了,最终要联结全中国!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朱德风趣地说:国民党反动派天天喊打“朱毛”,“朱毛”越打越多,现在你们也成了“朱毛”了!讲得全场大笑。(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75页)红四军在东固休整一个星期后,出击赣南、闽西,在广阔的地区掀起了新的革命风暴。
“东固会师”意义非常重要,它使得红四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得到休整和补给,恢复了生气和战斗力。另外,会师也加强了两支部队的联系,总结、交流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大军突敌围,关山渡若飞。今朝何处去?昨夜梦未归。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3—4页)
毛泽东在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将东固高度评价为“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并列。在他看来,东固地位的重要不仅是因为这次会师为红四军化解了危难,更重要的是他十分赞赏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许多做法。其公开的武装斗争与秘密割据相结合的形式等斗争经验大大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谈及东固,说那里是他一生忘不了的三个地方之一,这三个地方即井冈山、东固、延安。对于东固,他曾无限深情地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一段时间的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了。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作者:孙 伟
编辑:中共井冈山市委宣传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4-29 12:21:41 |只看该作者
好帖,拜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8-4-29 14:05:33 |只看该作者
999 发表于 2018-4-29 12:21
好帖,拜读!

谢谢关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3 17:46 , Processed in 0.0086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