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德之“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06:16: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朱德之“德”                                                         2021-03-04 17:39                    
                          朱德名字里的“德”字,恰是他一生的写照,人格风范的浓缩。
朱德早年间当过滇军的少将旅长,后在理想和现实中选择了前者,放弃了高官厚禄,脱下了皮鞋穿草鞋,轰轰烈烈闹革命去了。
南昌起义失败后,革命前景未可知,前路大雾四起,朱德仿佛手捧明灯,留下来与陈毅一起“赣南三整”。
一个接一个经不住考验的官兵离开队伍,朱德却斩钉截铁地发言:“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正因他的这份担当和自信,让他足以统帅三军,成为老百姓和红军战士心目中的总司令。
朱德的感染力很强,体现在保持初心,爱党爱民以及不搞特殊三点上。
长征途中,张国焘与军委产生严重分歧,企图另立中央,抢夺军权。
毛泽东同志明确表示,北上才能谋得新的出路,张国焘不信不听,并煽动部属随他南下,换来损兵折将,被国民党剿了老巢的结局。
期间,张国焘使出浑身解数拉拢原隶属于红一方面军的将领。
朱德、刘伯承等人,在懋功会师,俄界会议之后,被分配到了张国焘领导的左路军,被迫与红一方面军分开,暂时归红四方面军系统管理。

尽管脱离了原先的队伍,朱德仍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一如既往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想法,并与张国焘正面对抗。
在张国焘的主场,朱德的唱反调势必讨不到好果子吃,他被冷落,被排挤,甚至被通知,不能查看军委文件,不能参加各级的将领会议。
张国焘以为,把朱德的权力架空,朱德便会顶不住压力与他和解,但朱德却未让他如愿。
有理、有节的斗争,朱德打算进行到底。
朱德,始终顾全大局,维护红军内部的团结。
张国焘多次劝朱德与毛泽东同志断了联络,朱德却引以为傲地回怼:“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朱毛”,要我这个朱去反毛,实在是做不到啊,朱离开了毛不能活。”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将不少被风沙迷了眼的将领拉了回来。
这些人折服于朱德的坚定,欣赏他的气度与胆识,久而久之,也就被朱德成功劝服。
是啊,红军不能让蒋介石等期待看笑话的人,捕捉到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虽然,因张国焘的举动,三军会师足足推迟了一年,可当几支主力部队在陕北碰头时,这段插曲也落下帷幕。

从登上井冈山时,朱德就以“朴素”出名,人教版的小学课本中,选录《朱德的扁担》一文,一位军长活像一位伙夫头,穿着芒鞋草履,衣服补丁垒补丁。
瑞金时期,朱德的行事作风还是如此,导致敌军拿着画像到朱德面前,都不敢相信这就是红军总司令,让朱德成功扯谎,溜之大吉。
朱德的打扮像农民,平时和战士们的相处也没什么架子,十分接地气,让大家都觉得很亲切。
杨得志曾说,朱德的脾气很好,极少生气,也不骂人。
遇到了难事他总能有办法解决,战士们不怕他,有的人甚至觉得,朱德就是他们的第二个父亲一般。
朱德的严慈并济,使军队蒸蒸日上,战士们拧成一股绳,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威力。
在两万五千里的路途中,朱德多次让马给伤病员,走不动道的妇女同志及上了年纪的长者,让粮也是常有的事。
除了爱兵,朱德爱民也是有目共睹。他有一句经典语录:“我们一切力量都出于群众身上。”
基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合时宜地评价朱德是“人民的光荣”。
朱德的不搞特殊从自己抓起,进而影响家人,影响战友和下属。

对军史了解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朱德的家风很好,朱德主张“接班不接官”,意思是希望儿孙能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世袭官职。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城内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文娱晚会,邀请各位首长及其亲属参加,朱德与独子朱琦一起去观看了表演。
晚会散场时已至深夜,腿部患有旧疾的朱琦打算与军委总部一同回去。
他们开来了车,朱德看到儿子坐在车上,当即就让他下车。
没了办法的朱琦,本打算自己走回去,站在驾驶室外的踏板上的警卫员看到他走路一跛一跛的,主动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他。
就这样,朱琦手拽着车门,还是顺路回来了。
朱德到窑洞后,发现朱琦同一时间也到了,不禁一脸疑惑。
他走上前去问个究竟,朱琦只好如实回答。
听到答案后,朱德气不打一处来,他责怪朱琦使用了特权,并厉声批评他:“这不是小事!踏板的位置是给警卫员的,不是给你的。卫士的职责大如天,他不随车,万一路上出了事,怎么办?”
朱琦这才意识到严重性,发誓下次再也不这样了,才平息了朱德的怒火。

打那以后,朱琦再也没有坐过父亲朱德的公车,即使是大老远坐火车回家,他也不会让人来接,而是自己默默坐公交,再徒步大约半小时,才抵达住所。
朱德的秘书倒是心疼朱琦,让他不要与总司令较劲,腿不好还要折腾自己,朱琦笃定地说,坐专车搞特殊不好,爹爹会生气。
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老家的亲戚想要来北京投奔朱德,走后门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朱德了解情况后,立刻告诉重庆的领导:要做好工作,动员他们尽快回去劳动生产,一个也不要来。
后来,贺龙替朱德接待了这批乡亲,又把他们送回了老家。
1960年,朱德回到桑梓,政府单位为了讨好朱德,打算为他修建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被朱德拒绝。
陈列馆后来在朱德的建议下,改建成了学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朱德家中有人公话私用,有很多石家庄地区的通话记录,朱德调查后发现,原来是某位亲戚用家里的电话给女朋友打电话,闹出的乌龙。
年近九十的朱德,丝毫没有顾及情谊,让工作人员统计好了通话次数,亲戚掏完8元电话费,才不再追究此事。
朱德家里有菜地,朱德本人总带着一群孩子去地里忙活,自己种的菜自己吃。

这群小孩中,有他自己的孙子孙女,也有同宗同族的亲戚的孩子。
他不让亲戚上京就业,却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他们每家抚养一个孩子,供他们在上学,让他们成才。
他的报恩方式很理智,做到了公私分明。
朱德的德,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他抛出问句:“如果一个革命的家庭连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么能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呢?”
他的疑问,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记得?
本文由大荟师合伙人商城【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3-8 09:27:4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1-5-27 06:13:29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18:30 , Processed in 0.00759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