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2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蛮荒之地的湖南,为何在近代涌现出了许多英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16:04: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河马君上 2017-12-26 12:46:52
湖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处于文化落后、愚懦守旧的状态。直到唐大中年间才破天荒出现一位进士—长沙人刘蜕,但其依旧是蛮荒之地,明清之时,江西以“多儒雅之风”,“文物颇盛”而著称。湖南却是另一番景象,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元明之际,湖南被兵最烈,人口顿减,只好“江西填湖广),更使湖南顿显衰败。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远较中原和江南地区为次,直到清代前期,湖南既非形胜之地,又非财赋充盈之区。“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湖南既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又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等地区很少往来。湖南在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历史上很少有闻名全国的人物,也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
可以说“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

既没有发生可以影响全国的大事
更没有出现过可以领袖和号召全国的人才
(语出自晚清湘籍学者皮锡瑞著《师伏堂未刊日记》)
可以说中华历史五千年,
真正属于湖南的时间只有余下的5%
然而就是凭借这短短的150年
湖南一跃而起、成就非凡
一时间湘籍伟人辈出、叱咤风云
甚至超越北京、江浙等传统人才中心
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力量
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是湖南,而非其他省份?

“洞庭之水,自夏至秋,盖巨浸汪洋,绵亘数百里,狂风恶浪发作不常,当大比之年,贫寒士子,或十数人,或数人敛费僦舟,冲涛而往,一舟覆溺,则所损者多人,一番沦波,则各郡县引以为戒.于是湖南士子畏怯不前,有终身未见场屋者.动曰湖南人少,是因洞庭之险而少.”
“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
从上面可以看到,湖南被三山一水环绕,在古代,地理上与外界是隔绝的。
八百里洞庭
历代往来湖湘的人士皆深受其苦
甚至命丧波涛
更重要的是
湖南对古代中国的战略价值严重下降
古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打破它的封闭
也就没有足够的外部人才来改造湖南

而湖南邻居——有交通大动脉的江西
文教鼎盛、人才济济
甚至一度达到全国经济、文化、人才之巅峰
唐宋八大家江西一省独占3人
包括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湖南则只能眼看着邻居迅速崛起
自己却仍是蛮荒之地、人才凋零
只有那些贬官罪臣和避难者
不断在此留下长嗟短叹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不过明末清初,湖南出了一位大思想家王夫之,此人一代大儒,于湖南之人文可谓影响深远。
同时黄宗羲、顾炎武,三人皆明遗臣,明亡时又都参与了抗清活动,而王夫之更是其中的“顽固分子”。

王氏精于经史,兼通天文、历法、数学、舆地、经济诸学,论学虽“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却不唯心而唯物,颇有别于宋儒,兼之提倡“经世致用”,大力倡导学人士子“留心经济之学”。其书后经新化邓显鹤刊行,影响甚大。石船山离荷叶塘不过三五十里,曾氏兄弟亦曾搜罗、刻印其书。另清季之谭嗣同、杨毓麟等亦多推崇船山之学,可见余风所及,并至维新、革命诸君子。
可以说“楚学离中原而独行”
而独立发展的湖南人
也呈现出与古代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的价值观
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为
(以清代为例,全国流行考据学,在故纸堆中寻找学术价值,但湖南学者对当下的实务更感兴趣;另外,即便列强入侵之后,江西等文教氛围深厚的省份仍以科举为终极目标,湖南人却成批成批地参军)
不过到后面的所谓“康乾盛世”,又没湖南人什么戏了。尤其是康熙朝,湖南刚恢复点元气,玄烨小子又削“三藩”,吴三桂因此起兵,康熙十三年占了湖南,在湖南大战了几年,十六年还在衡阳过了一把皇帝瘾。结果当然是又给湖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直到清末,湖南终于迎来了它历史的机遇。
第1次机遇
便是太平天国
公元1852年
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南中国

乱世已至
有个新宁人江忠源,他道光末就在家乡练有乡兵五百人,这时带到广西助“剿”,号“楚勇”,是湖南出境“剿贼”的第一支武装。咸丰二年,江忠源带领这支民团在广西连战连捷,太平军准备攻入湖南时,又遭江忠源截击于蓑衣渡,南王冯云山中炮死,此为湖南人一挫太平军。
清政府看到了这种情况
于是长沙府人曾国藩受命组建团练
“概用楚勇,遍用楚人”
“同县之人,易于合心”
湖南人第一次被系统地组织起来
第一次集体冲破高山与大湖的包围走向全国
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
以武力扫灭那些“乱臣贼子”
而清政府原本的武装力量八旗早已经无法战斗,至于绿营
1856年太平天国第一次打败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1858年第二次打败江北大营,1860年第二次打败江南大营,就此,绿营武装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从而湘军得以真正兴起,成为满清在南方的基本武装和主力

战争结束之后
湘军将领迅速跻身官场最高层
大清帝国七大总督,湖南人据有其六
仅仅一个新宁县就产生了174位文官、167名武官
包括3名总督、1名巡抚、53名提督
58名总兵、56名副将参将、73名道府长官
湖南人也开始显露出对新思想的吸纳能力
继曾国藩等人的湘军集团之后
以谭嗣同为代表维新集团开始崛起
他们在湖南建学堂、办报刊
设学会、倡办近代工矿企业
极为封闭的湖南由此变成了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第2次机遇
1896年前后,清政府计划修筑粤汉铁路,在道经湖南还是江西方面产生了犹豫:论地势则江西“道里较湖南迂远”,论民情则“江易湘难”。反复权衡之后,清政府官员还是拟绕道江西。

但谭嗣同等人显然看到了铁路的巨大价值。
谭嗣同在《湘报》上发表《论湘粤铁路之益》一文,论证了粤汉铁路取道长沙的合理性。他指出,粤汉铁路走江西在地理和资源开发方面有“六不利”;而与之相对,铁路由汉口经长沙至广州的方案则对铁路建设有“九大利”:“一曰径直”;“二曰坦易”;“三曰免造巨桥”;“四曰易招劳工”;“五曰产煤足以行车”;“六曰产木足以垫道”;“七曰有能任事之官”;“八曰有能分任之民”;“九曰力争形胜之地”。同时这一方案还对湖南有十大利:一,“复固有之利权”;二,“杜觊觎之外患”;三,“收百粤之海口”;四,“作全湘之士气”;五,“振疲顿之商务”;六,“运重滞之矿砂”;七,“尽耕耘之地力”;八,“起组练之新兵”;九,“兴精巧之工艺”;十,“拯困乏之穷黎”。谭嗣同强调指出,有此“十利”,则“吾湘殆将不可为乎?!”故此,他不惜恳请朝廷“逆知民隐,而慨然沛以殊恩,特允南干路不道江西而道湖南,秉持即行开办。”诚如斯,则湘省绅民必“戴山之重,感激涕零”。
就在谭嗣同大作舆论宣传之际,熊希龄与蒋德钧已作为湘绅代表赴武汉与张之洞,盛宣怀等人就此事进行磋商。
为了催促湖南方案的最后定夺和尽快实施,长沙士绅还联合广东,湖北两省绅商于1897年11月共同拟定了《湘鄂粤三省绅商请开铁路禀》,联名具呈张之洞,王文韶和盛宣怀。
长沙士绅与闻后,一改铁路破坏风水,便利洋人入侵等成见,主动要求粤汉铁路折而入湘。
于是,在湘绅的反复争取下,粤汉铁路入湘的方案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元月获得朝廷认可。
谭嗣同作为湖南人,为湘争取利益无可厚非,其实湖南朝中有人,估计那时朝中保守派中江西人都不少,但是支持修路的估计就寥寥了。
近现代史上铁路对一个地区的改变可谓天翻地覆,湖南从此又回归国家的交通大动脉。
第3次机遇
顺理成章地到来了
它便是新式教育

湖南第一师范
湘军崛起开始,湖南人便开始积极引入新式教育,从1897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湖南省内出现了创办近代新式教育的兴学热潮,渐渐形成了一师、长郡、雅礼、周南、广益、楚怡、明德等一批名校.
最终将改变中国命运的那些人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向警予、罗学瓒、刘少奇、李维汉、李立三、夏明翰、任弼时
就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思想革新
重教向学之风,还促使湖南在清末民初的留学热潮中走在全国的前列
1902年湖南抚院首次官费派遣学生12人赴日留学,此后,官私费并举,到1904年湖南留日学生达373人,占全国留日总数的11%.
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首批留法89人,湖南学生43人,到1920年底,赴法湖南学生364人,占全国赴法学生1576人的22%,仅次于四川,占第二位.
蔡和森、李立三、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蔡畅等都是从这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脱颖而出的.
一个开放的湖南诞生了

至此,湖南彻底完成了它的崛起之路
从1840年至1949年各领域的精英人物
湖南籍占比高达12%
或许有人说近代湖南出的人才未必就比江、浙、粤更多,但客观来说,作为一个人口-面积都居于中等水平的省份,湖南省的确出了很多引导中国自主道路的英杰,占人口比例超出其他省份。
毛代表的新中国领导集团,曾-左代表的湘楚军集团,以及黄兴谭嗣同代表的维新-革命集团。这些集团不同于孙中山带出来的广东军政集团,也不同于江浙围绕上海形成的商-学集团,从根子上是不肯依附于外国的,总想依托于中国本土力量重新打造这个国家。事实证明,也的确是他们带头改造了这个国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2-27 16:05:45 |只看该作者
湖南并非蛮荒之地,只是皇城在北,离政治中心远。汉长沙即出名,衡阳长常出现在唐诗宋词中。柳宗元有著名永州八记。宋有岳麓书院,向上有屈原。所以湖南在2000年前已是文明之地。正像吴越文明也是宋南迁之后才变为文化中心。马王堆汉墓更说明,小编是选择性遗忘。三湘四水是楚文明的重要地区,并非蛮荒之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12-27 16:06:55 |只看该作者
湖南山川俊秀,风景独特,属上等风水宝地,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地处华中,南岳衡山挺拨,延绵不断,风景独美,昔黄帝游南病逝择葬于九凝山,首受帝陵。水有湘,资,沅,浬,洞庭湖五流纵横环流,如此风水,怎能不产英豪。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2:35 , Processed in 0.00885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