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长期领先世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6 06:47: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长期领先世界?                                         2018-08-25 18:32                                                   

                  来源: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冬之阵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644-中国古代城市

作者:冬之阵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城市是人类最重要的居住空间,而且随着生产力和人口聚集程度的提高,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城市生活本身是不太自然的状态,一旦人口高密度聚集,就会出现很多在野外和农村生活不会遇到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有很多都蕴含了中国人的巨大智慧。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智慧城市都是什么样子的。
市政规划的几个挑战
城市要发展,第一要务其实是安全性。让城市免受外敌和水火危害,才能让城中居民安居乐业,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为了让城市生活的安全性提高,古人在最关键的城墙防御设施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平遥古城城墙

古代城墙最早使用的材料是夯土或者土砖堆砌,再在外面抹上一层黄泥作为装饰和加固。这种城墙在先秦时期最为多见,一直到汉朝仍然是主流的筑墙方式。但是这种城墙承受打击的能力很弱,甚至一场严重的暴雨都能毁掉城防,严重威胁城内民众的生命安全。
郑州商代遗址-城墙

到了唐代,人们开始实验新的制砖方法,把更为坚固的青砖尝试性地安放在城门周边,作为加固。到宋代时,中国古城的城墙已经基本被更换成青砖墙了。而且在石工技术提升之后,人们会从山中开采笨重的山石条作为城墙的基底,再在上面垒上青砖,降低施工难度的同时提高了抗打击能力。
唐皇城墙

解决了城市的安全问题,执政者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城市的市政规划问题了。如何把城市居民的生产力提到最高,同时又不威胁皇宫和官府的安全呢?
汉代的城市管理者选择的是规划城市形状,然后由商贾居民自行选择居住地的方式。班固《两都赋》赞曰:“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入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市场和娱乐设施与民居混杂,形成了一个个小的社区服务点,让汉长安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大都市。
清朝毕沅所绘的汉长乐未央宫图

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太混乱,在古代的通信和交通技术水平下,实际上妨碍了政令执行和治安的问题。所以到了隋唐时期,城市的规划更加精细,将商住官三种设施完全分开,又将居民区划分成一个个街坊,类似一个个大院。
隋朝大兴城城坊平面图

到了重商的宋代,这种模式又得以改进,变成了商住杂居,城市居民沿河而分布的格局。这样自然生长的城市,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让官兵调度变得流畅,《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智慧规划的典范。
清明上河图汴京瓮城

除了规划治下的居民,城市管理者也要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报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中国古代城市最早的报时方法是在城市中心或者城门口建设日晷等设施,让居民自己读取。但随着城市越来越大,这个方法越来越不便。于是就有了更夫这个群体,不仅提醒时间,还提醒市民天气。不过更夫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巡逻一次的时间误差也很大,在大城市里尤其如此。

最终在明代,形成了城市的鼓楼和钟楼制度,搭配更夫,终于让居民们能够知道最精确的时间,过上了更明白的城市生活。
民间的好主意
都城有着高贵的皇室,管理者拥有更多的资源,凝聚智慧管理城市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民间的其他地区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也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让城市空间变得更宜居,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比如很多设计得当的古城区,在洪水到来时受灾反而比新城区小。这也是古代充满智慧的城市工程留下的宝贵遗产。
战国时齐国对临淄城的排水系统规划是最早的例子。临淄城得到了齐国的土豪们的重视和资助,建设了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过水道和出水道内部石块交错排列,每个小孔不直通,水可通过石隙流过,人却不能通过,因而具有排水御敌的双重功效。

宋代在江西赣州挖掘的福寿沟也是很好的古代排水典范。福寿沟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能利用城市本身的高差将雨水和废水排入赣江。为了防止雨势过大形成江水倒灌,福寿沟还拥有开创性的水窗,可以在江水上涨时封闭,保护城中百姓。
福寿沟平面分布

而福州清代建筑的三坊七巷的排水系统就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了。这里的路面由上大下小的青砖组成,适合雨水渗透入土壤。比起现代城市坚固的柏油或者水泥路面,这种路面对暴雨和洪水的抗击能力当然更强。而中国古代村镇中使用这种路面的,并不在少数。
今日的三坊七巷

具体到每一户住家,智慧也渗透在建筑和居住的全过程。
关于原始空调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的专车“辒凉车”。虽然现在关于这种车的具体原理已经很难复原,但人们还是可以知道这种车有冬暖夏凉的效果,改善车内乘客的乘坐环境,甚至可以减慢驾崩的秦始皇尸体腐烂的速度。
传说中的辒凉车

这样的技术最早为皇家所使用,但最终还是会渗透到民间。最终继承了“辒凉车”原理的,是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
四合院属于合院建筑,庭院四周闭合,会在建筑内形成一种微气候。而这种微气候由于四周墙壁的阻挡,是和外界或冷或热的气候环境相当隔绝的,夏天自然通风纳凉,冬天则能御寒和抵御风沙。通过对屋檐、穿堂、门窗等的特殊设计,四合院能够在中央的庭院集中气流并于外界交换使之温度适宜,进而反过来影响所有庭院里的房间。
三进院落的平面图

看来,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中国人从古至今都一直在试图寻找更智慧的城市生活方式。
现代智慧城市
十年前,现代的智慧城市概念被引入中国。经过十年的推广和普及,智慧城市已经不再只是从业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是在民间也激发了很大的兴趣。人们都在期待智慧城市能够为未来的城市生活注入更多便利和美好。
由于智慧城市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中国很多城市都致力于打造智慧城市。但往往是规划想法很多,执行起来却总是遇到各种困难,或是规划本身就不甚合理,导致推行之后效果不佳,最终只能取消。但这些尝试并不是坏事,从上文所述就能看出,对智慧城市生活的追求,是中国自古以来民众的向往。在新的历史时期,当然也不会例外。有尝试就有成功的机会,总比没有强。

目前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亟需一整套全面、体系化、有高度、可靠的方法论和解决方案。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出现的概念不清、数据不通用导致的智慧城市反而管理混乱的问题。
为了给中国的智慧城市助力,让智慧城市规划的前进脚步能迈得更大,8月21号,平安集团组织的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即将在深圳召开。

这次展会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展示中国近年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过去十年里,全国各省市关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产业园区等概念,进行了很多探索。有的是成功经验,有的是失败教训,这些都将成为中国进一步建设智慧城市的开发基础。对于正在不断探索优良城市化方案,希望让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的中国人来说,这些经验是弥足珍贵的。
第二,是境外优秀的智慧城市开发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在国外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也曾经出现。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早,对于中国而言可谓是老师。面对现代城市的财政、治安、交通、养老、失业等问题,这些地区都有过智慧化的尝试,有一些还相当奏效。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当然可以从这些先行者那里吸取足够的经验。

第三,是国内智慧城市最新解决方案及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企业都看到了智慧城市带来的巨大机遇,都做起了准备。
目前国内在智慧城市的开发研究方面,有这么几家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平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各有侧重,互相配合。由华为提供基础通信设施服务,其上由阿里和腾讯提供商业和连接服务,而平安集团则整合这些资源,全面升级智慧城市系统。
这几家前沿大佬都将到场分享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展现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
第四,是新兴产业与新技术的介绍。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凭空而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本此展会,就是要以“立足深圳、共享世界”为核心,围绕和深圳有关的大量产业对智慧城市建设作一个梳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四大深圳的支柱产业。

其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如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装备产业、机器人产业、可穿戴设备产业等未来产业的新技术,也将会在展会中进行主题展示。通过深圳经验的分享,不仅能让全国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标杆,更能为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
2018年8月21-23日,深圳会展中心,我们不见不散。
毕竟,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智慧的城市里,人生难免过得像一条咸鱼。生活在常规城市里的咸鱼是什么样子,点击阅读原文,玩一个H5就知道啦。
END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3 08:33 , Processed in 0.0077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