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清朝要收复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失去近千年的西域(今新疆地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06:26: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论述清朝收复新疆一役前,先对那段历史背景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在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大肆掠夺殖民地,中国的边境形势也开始日益紧张。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夺取了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随后便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边疆。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朝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在英国支持下,建立反动政权。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着被肢解吞并的危险。为此,左宗棠等积极推动清政府收复伊犁,1877年底左宗棠打败阿古柏,1881年收复伊犁,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随后,1884年(光绪十年)刘锦棠(左宗棠主要部将)奏请设立“新疆省”,以加强管理。

从上文对这段历史的简要回顾中,我们不免有疑,为何清王朝在当时局面如此困顿、内忧外患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仍要下大力气力保新疆不失,甚至于主帅左宗棠在六十九岁高龄之时,仍主动请缨,进军新疆,不惜“抬棺出征”以明自己誓必收复新疆之志,何也?
一、新疆的战略意义:
左宗棠在出征之前,曾对新疆的战略意义有过这样一番评论:“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所以,正是在这种颇具战略远见及眼光的谏言下,才得到了当时作为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的首肯,也才有了后来左宗棠亲帅湖湘子弟西出雁门,平定天山的伟大壮举。

二、清朝对新疆的历史政策沿袭:
纵览整个清朝历史,其对新疆地区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对期间发生的叛乱也是采取了果断、有效的震慑: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军平定准噶尔;1758年,消灭阿睦尔撒纳势力;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1826年大和卓之孙张格尔依附英国叛乱,后被擒至北京处死。从上不难看出,清朝对新疆地区的态度和政策一直都是一致的,也绝不允许新疆从清朝的版图中割裂出去。

三、为后世长远计:
遍览历史上各个朝代,凡足以载入史册、彪炳千秋的辉煌盛世,其间,无不对西北地区有着牢牢的控制权,“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也许这不仅仅是左宗棠在朝堂之上的辩论之辞,也更是对后世崛起、繁荣、昌盛的殷殷期待。
在论述清朝收复新疆一役前,先对那段历史背景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在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大肆掠夺殖民地,中国的边境形势也开始日益紧张。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夺取了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随后便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边疆。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朝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在英国支持下,建立反动政权。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着被肢解吞并的危险。为此,左宗棠等积极推动清政府收复伊犁,1877年底左宗棠打败阿古柏,1881年收复伊犁,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随后,1884年(光绪十年)刘锦棠(左宗棠主要部将)奏请设立“新疆省”,以加强管理。

从上文对这段历史的简要回顾中,我们不免有疑,为何清王朝在当时局面如此困顿、内忧外患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仍要下大力气力保新疆不失,甚至于主帅左宗棠在六十九岁高龄之时,仍主动请缨,进军新疆,不惜“抬棺出征”以明自己誓必收复新疆之志,何也?
一、新疆的战略意义:
左宗棠在出征之前,曾对新疆的战略意义有过这样一番评论:“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所以,正是在这种颇具战略远见及眼光的谏言下,才得到了当时作为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的首肯,也才有了后来左宗棠亲帅湖湘子弟西出雁门,平定天山的伟大壮举。

二、清朝对新疆的历史政策沿袭:
纵览整个清朝历史,其对新疆地区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对期间发生的叛乱也是采取了果断、有效的震慑: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军平定准噶尔;1758年,消灭阿睦尔撒纳势力;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1826年大和卓之孙张格尔依附英国叛乱,后被擒至北京处死。从上不难看出,清朝对新疆地区的态度和政策一直都是一致的,也绝不允许新疆从清朝的版图中割裂出去。

三、为后世长远计:
遍览历史上各个朝代,凡足以载入史册、彪炳千秋的辉煌盛世,其间,无不对西北地区有着牢牢的控制权,“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也许这不仅仅是左宗棠在朝堂之上的辩论之辞,也更是对后世崛起、繁荣、昌盛的殷殷期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0-28 06:27:18 |只看该作者
要知道清朝为何要收复西域,不能不说左宗棠。这就如同要知道汉朝如何平定西域,离不开班超一样。

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左宗棠出生于1812年,即嘉庆十七年。他年轻时以诸葛亮自许,曾经为自己取号“今亮”,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但诸葛亮26岁即已出山辅佐刘备,而左到36岁时,依然只是连续三次会试不中的一个举人而已。
1838年,在左宗棠第三次考场失意的同时,另一个牵动晚清政局的重要人物曾国藩也在北京,他是第二次参加会试,不仅成功登第而且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自此,曾国藩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并踏上仕途。
曾国藩比左宗棠年长一岁,当他们在北京参加会试的时候,有一个来自广西的农家青年也正在广州参加院试,不幸的是,这个青年始终无法通过童生试。1837年,他已经25岁,第三次参加考试。结果再次落选,受此打击以后,他回家重病一场,连续做了四十天的异梦。梦中有一老人赐给他一把宝剑,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
这个青年人的名字叫洪秀全,所有邻居、亲友都认为他是因为久试不第而精神失常,但这样的事例在当时并不罕见。
左宗棠虽然两次会试不中,但他的才气早已响彻湖湘,科举功名的失意,对他来说并不以为意。他年轻时曾写过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可以说是他气壮山河一生的真实写照。

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幸运的是,左宗棠这匹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林则徐。
1849年冬,林则徐因病辞去云贵总督一职,返回福建途中经过长沙,特意约请左宗棠相晤。左宗棠匆匆忙忙赶至长沙,在湘江边上见到了林则徐。
37岁的左宗棠心情激动,视林则徐为“天人”,而林则徐同样对左宗棠惊叹不已,“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两人于“江中宴谈达曙,无所不及”。
左宗棠后来回忆,两人“谈论竟夕”,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说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都不富强,他曾在边部各城大兴水利,可惜功未告成,深以为憾。
林则徐还预见俄国将成为中国的边疆大患,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宗棠莫属,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
临别之际,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左宗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回福建后,身染重病的林则徐深知来日不多,就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左宗棠的名字,第一次引起了京城的注意。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我认为,历史有时候更是一个任性的小姑娘。
假如没有晚清末年遭逢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即使有林则徐的慧眼识才,左宗棠也毫无用武之地,终其一生,极有可能只是湖南一个默默无闻的教书先生。
很多时候,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既可以称作规律,也可以称作气数。
1843年,第四次赴广州参加院试的洪秀全再次落榜。就在这一年,他在柜子里找到一本中文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名叫《劝世良言》。这是几年前在广州考试时,一个传教士塞给他的,洪秀全仔细研读之后,顿时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十年后,洪秀全率领军队来到长沙。危急之际,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他冒着危险缒城而入后,张亮基如同久旱逢甘霖,大喜过望下,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
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最终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被迫北去。
这一年,左宗棠40岁,他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如果说,在平定太平天国时,左宗棠并非主角的话,那么,平定陕甘叛乱则是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第一大贡献。
1866年,左宗棠奉诏带领湘军前往陕甘两省。两年后,左宗棠与李鸿章合力剿灭了捻军。三年后,左宗棠派军队进攻宁夏金积堡,马化龙父子投降后被杀。
1872年,左宗棠收复西宁,马桂源投降后被押往兰州并处死。随后左宗棠大举围攻肃州,马文禄被迫投降,后被处死。白彦虎等人则逃亡新疆,持续战乱十年的陕甘回归安宁。

世界上,有无数的人,一辈子可能都在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中度过。当然,也有的人,一辈子也许只要一件功名便足以彪炳千秋,名垂青史;然而,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天国和陕甘之后,又做了第三件足以让其媲美汉唐的功——收复新疆。
1864年,新疆的阿古柏发动叛乱,几乎占领了整个新疆,沙俄也派兵进入新疆,清政府一片混乱。
1875年,即光绪元年,清廷内部争议是否要出兵收复新疆。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张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并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丢掉新疆则陕甘危矣,陕甘丢失则京师危矣”。
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为左宗棠所说服,全力支持之,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最后下定决心,同意平叛收复新疆,并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

左宗棠平定新疆形势图
1875年,左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身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人生已经功成名就。如果成功,他所得的封赏也不会更多,但是如果失败,他将承担全部责任,不仅一世业绩付诸流水,而且很可能就此客死新疆魂归大漠。
五左宗棠完全可以急流勇退,安享天伦之乐,换作一般人,也许都会本能地如此。但是,六十三岁的左宗棠不可能忘记林则徐的谆谆嘱托,也不可能忘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自古以来,那些真正的大英雄都是为国开疆拓土,守护浸染祖先鲜血的土地。谁选择挺身而出,奉命于危难之间,谁就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民族脊梁!
1876年,左宗棠带着湘湖弟子进入新疆,当然,还有他为自己所准备的棺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西风烈,战马嘶鸣,大漠无声,残阳血红,六旬老翁抬棺西行,何等壮烈!
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事毕,左宗棠上表申奏朝廷,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嘉其功,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1884年,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来福州后,年迈的左宗棠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不由得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夜晚,想到林则徐的谆谆嘱托,忍不住老泪纵横。
也许,如果没有那场见面,今天的中国,将大不一样。
一年后,1885年9月5日,晚清重臣左宗棠于福州病逝,享年74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4:49 , Processed in 0.00848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