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旧:五六十年代过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03:49: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乐亭故乡人
2018-02-07 10:21:00
作者:故乡升明月



那时的年画:穆桂英挂帅


那时的新衣


那时的包饺子

春节快要到了,说点快乐的事吧,但还是离不开家乡这个主题,记得小时候,每年我们都盼望春节的来临,那时,大人们一年的辛勤劳作,积攒一些钱,这时候是最慷慨的日子了,杀猪宰羊、买年货、买礼品,从小年开始,人们就不停的忙碌了。农家有句谚语:二十三粘豆包;二十四扫房土;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砍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作作揖。
年关的集市热闹非凡,有时挤都挤不动,过去过节,贴对联的很少,只记得买年画,各种的年画贴在墙上,如穆桂英挂帅,祝英台,还有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多是些年年有余,胖小子这样的画,因为我有画画的特长,初始多画些水彩画,家乡的老人和青年朋友索要,挂在墙上,比年画还觉得亲近,因为这可能有一份感情的意识在里面,多感谢故乡人鼓励了我,美丽的田园生活给我提供了那么多素材,涓涓的小河,桃花盛开的村庄,一望无边的麦浪,串串的槐花香,满地散在的迎春花,一排排,一棵棵高高的钻天白杨……喜鹊、小燕子、三道眉……
还是说春节吧,春节是孩子们最为高兴的日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节日,都在这几天表现得那么充实美好。
母亲们都给自己的儿女做上最美的衣服,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男孩都买了鞭炮,家乡中多是小鞭儿,短炮,刺花雷,二节脚,每年三十除夕夜,天一黑,小伙伴们都拿着小灯笼出来了。那时,灯笼是纸糊的,里面放着蜡烛,稍不注意就点着了,我们从庄东到庄西,一串串灯笼,一颗颗欢快的心,一片片欢声笑语……
每村每户都挂起了红灯笼,远远望去,像闪闪的红星,大地、天体连成一片,欢乐的气氛真是无法形容。

春节除夕夜的鞭炮,不像城市那样骤然起鸣,而是时高时低的响声,彼此起伏,而延续不断,一组组刺花雷,心花怒放;一声声二节脚,预示着幸福的日子 ,越过越红火,芝麻开花节节高。
除夕夜很晚才睡觉,大人们早早地把饺子包好、蒸好,全家围坐在一起,吃过饺子后,才稍微打一个盹。初一一大早,大人、小孩都去拜年,老人们都呆在家里,晚辈们都登门跪地叩头,当然老人们也会给孩子们压岁钱,最多就是两毛。
每个村里响起欢乐的锣鼓声,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一波又一波的拜年人群,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鼓声,锣声,喇叭声,响成一片。
欢乐的人群把辛苦和劳累全抛在脑后,融入到欢乐的节日中。
初一到十五看大戏、扭秧歌,远近村庄都有举办,那傻柱子、小媳妇,花脸、白脸把人们逗得捧腹大笑。
回忆过去春节热闹的场景,想起孩童时期的憧憬,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啊,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04:52 , Processed in 0.0081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