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离原上草”一诗不完整?课本只有前四句,删减尽显大智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8 03:58: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离离原上草”一诗不完整?课本只有前四句,删减尽显大智慧                                                       

2023-06-07 09:25                                       

        如果说《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大家在小学就学过的,大家一定觉得非常地陌生。的确,大家的陌生是正确的,毕竟这个名字是这首诗的原版名字,那么这首诗句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草》。

只要说出这首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那么很多人瞬间就能顺嘴说出后边的几句,这足以说明这首诗有多么脍炙人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学的这首诗其实并不完整,它是删减过后的版本,至于为什么会被删减,这还要从诗的本身说起。
少年时的英姿勃发之作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才华横溢,他十六岁时便到长安参加科考。在唐朝时期,科考制度刚刚建立,规则相对自由,而唐朝人的思想也颇为开放,又重视诗词才华,于是考察学员的作诗水平也是考试项目之一。

在唐朝有一种风俗很盛行,考生将自己得意的作品拿给当时的达官显贵品评,如果作品令这些大人们赞赏,还会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举,白居易也不免俗套,拜访了当时的名臣顾况。
顾况是进士出身,对读书人一向乐于帮助,在读过白居易的作品后非常满意,称赞他非常有才华。在顾况的推荐下,白居易很快在长安有了不错的名声,也为后来的科考铺平了道路。
唐朝的科举考试需要在限定题材的诗词前面加上“赋得”二字来表示这是应试的作品,具体的流程跟我们今天的命题作文有些相似,要求考生的诗词不仅要对仗工整,方正得体,还得表达出标新立异,志存高远的志向。

因此,在应试中创作的诗词,大都夸夸其谈,很少有能流传的,而白居易在应试时创作的这首诗,被考官阅读后感叹连连,称其不仅意境高远,立意巧妙,整体结构更是一气呵成,意由心发,就这样,白居易因一首诗得到了赏识,也开始了在长安的生活。
白居易的这首诗前半部分我们很熟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后半部分,大多数人都没接触过:“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完整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用现在的理解来说,整首诗着重表现了一片草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年复一年,正当我们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中时,景色却转向了荒凉的残垣古城,深深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和离别伤情。
诗的前半部分只是铺垫,又看似与后半部分毫无关联。白居易在十六岁便能有这样的情怀,也非常值得我们用心体会,但为什么评价如此之高的诗却要被删除一半在学习呢?
用新的意境表达尊重之意
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五言律诗中的佳作,也是少有的特殊之作。

唐代的律诗大都对仗工整,格式严谨,无论删减句子还是改换文字都会破坏诗的完整性,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不同,将这首诗前后部分分开后,前半部分就变成了一首对仗工整,自成一体的绝句,而这首诗少了后半部分之后,原本低沉的离愁别绪不见了,变成了一副生机盎然,歌咏自然,赞扬生命的诗,这使得这首诗有了新的意境,更能凸显诗的大气。
现在的很多学者都对这种删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删减后诗中表达出的萋萋芳草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相比教育学生离愁别绪,人们更希望能教育学生这种坚韧的品格。因此,这首诗在经过删减之后,被重新命名为《草》,入选了小学课本。

凡事都会有两面性,将古诗删减后收录课本中的做法也引起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认为这种删减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是教导学生投机取巧。这样牵强的解释,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小学时期,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比较深刻的知识是有困难的。对比《草》与《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不难看出,原文中的描写需要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反之,仅理解《草》中所体现的小草坚韧的品格,从而要学习不怕困难,勇敢面对挫折这样浅显的道理,却十分容易,此外,原文中出现的字,如“萋萋”、“翠”、“荒”等,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生僻字。这些字不仅写起来复杂,字义又不容易理解,即使学习也无法达到极好的效果,这反而是得不偿失。
大胆创新,小心求证
虽然小学课本学习的是删减版的诗,但原文在高年级还是会出现的,这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瞻远瞩。

由此可见,工作者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删减是非常成功的,这种成功地改动也开启了教育的新思路。我们尊重传统文化,并愿意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从小就要完整地学习和理解。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 16:38 , Processed in 0.00752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