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天桥“八大怪”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1 06:41: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北京天桥“八大怪”                                                           2024-12-10 11:15                                        

发布于:天津市
   
#俗世奇人#
   北京的天桥位于今天前门外南纬路以北、永安路与曙光路西端以南、东经路以东、天坛西坛根以西广大地区。
元、明两代及清前期,这里是一片水乡、沼泽,因其中有一建于元代的汉白玉单孔桥,是明清帝王祭天时的必经之路,故名“天桥”。

天桥是许多民间艺术的发祥地。
艺人在天桥卖艺,通常是露天设场,习称“撂地”。
相继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
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这些江湖艺人几乎个个出类拔萃,艺术精湛高超,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天桥八大怪”。

“八大怪”在不同时期各有所指,按时间先后,早期为穷不怕、醋溺高、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孙丑子、鼻嗡子、常傻子八人,活动于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
中期有耍蛤蟆的老头、老云里飞、花狗熊、耍金钟的、傻王、百鸟张、志真和尚、程傻子八人,活动于民国初年;
晚期有小云里飞、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黄、沈三、蹭油的崔巴儿、曹麻子、赛活驴八人,活动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名演员如京剧女须生孟小冬、李桂芬,“坤伶三杰”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芬,久在天乐戏院演出的张宝华、梁益鸣及新凤霞(评剧)、侯宝林(相声)、宝善林(摔跤)等,都曾在天桥演出。

下面我们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
“穷不怕”真名叫朱绍文,是名没有中举的秀才。
朱绍文大约生于1829年,北京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
他原来是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戏班演出。
清朝道光末年,他改学十不闲莲花落“前脸儿”。
但是,到了咸丰年间,十不闲莲花落日渐衰微,为生活所迫,朱绍文开始在天桥撂地。
一开始,朱绍文在天桥唱京剧花脸,因扮相念打有所创新而遭受嫉妒,于是改行说相声,起名叫“穷不怕”。
朱绍文出场时总是带一副竹板,板上分别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满腹文章穷不怕”,下联是“五车书史落地贫”。

在说相声之前,他会先用白沙撒字。
每次他都带着一小袋细细的白沙子,到了天桥后,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画一个大圆圈儿。
然手他单腿跪在地上,用手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种字体或图案,然后拿两块小竹板击拍而唱,或引出各种趣话和笑料。
一套节目表演完毕,用笤帚扫去地上的字,再写新字,开始说新的节目。
他经常撒的是一副对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这副对联读起来像绕口令,巧妙而饶有风趣。
还有“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墨翰林书”的对联也是如此。
“白沙撒字”这种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愿意看,所以朱绍文的相声被列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首。

耍蛤蟆的老头是辛亥革命后在天桥表演绝技的第二代八大怪之一,人们都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在天桥短时期地露了露头,就不知到哪儿去了。
他的表演被世人称为空前绝后,是因为他会两手绝活儿:一是驯蛤蟆,二是驯蚂蚁。
这个老头儿上场子时总带着四样道具,一个大罐子、一个小罐子、一个细脖儿的瓶子和一块长方形木板。
开场后,他把木板平铺在地上,先将大罐子口打开,嘴里头念叨着:“到时间了,该上学了!”
这时人们就看见从大罐子里爬出一只大蛤蟆,跳到木板上并蹲立在中间,昂着头,像个高傲的先生站在讲台了。

老头儿又拿过小罐,打开罐子口儿后又说:“快上学了,先生都来了,学生怎么还不来上课呀!”
这时只见从小罐口处,依次蹦出八只小蛤蟆,爬到木板上,面对大蛤蟆排成两行蹲下。
等小蛤蟆蹲好了,老头儿又说:“老师该教学生念书了!”
再看大蛤蟆,仿佛听懂老头儿的吩咐一样,张嘴“呱”地叫了一声,小蛤蟆随着齐声叫。
如此这般一叫一答,此起彼伏,真跟老师教学生似的整齐有致。
就这样叫过一阵后,老头儿喊了一声:“到时间了,该放学了!”
这时,小蛤蟆先起身,依次蹦跳着爬回小罐里。
大蛤蟆见小蛤蟆都进了罐子,它才慢懂悠悠地起来爬回大罐子里去。

之后,老头收起罐子,又拿过细脖儿瓶子,打开盖子后嘴里喊:“快出来排队,上操了!”
只见从瓶子里爬出密密麻麻的黑、黄两色蚂蚁。
老头儿一边喊着:“别乱,快排好队!听着,立整齐!”
老头儿一边下着口令给蚂蚁,一边用手撤些小米。
只见混杂在一起的无数只黑、黄两色蚂蚁,按照颜色,很自然地排成两队,其两队中绝对没有一只混杂其间的蚂蚁。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又喊道:“该收操了!”
于是,原本整齐的队伍顿时乱成一锅粥,乱乱哄哄你争我抢又爬回到细脖儿瓶子里。

结语:
旧社会艺人的地位是极为低贱的,被看作是给人取乐的“下九流”。他们终日撂地儿,走街串巷,甚至远离家乡和亲人,辗转各地卖艺赚钱,可依旧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他们住的是城市里的棚户区,稍遇天灾人祸,或三伏歇夏、年终送灶,就要“封箱”停演,难以糊口……所以,过去曾有“身怀绝技难养家”之说。
1957年后,天桥的艺人大多不在天桥演出了。这些艺人有的加入了正规艺术团体,有的改了行。再后来,天桥的艺人就销声匿迹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5:40 , Processed in 0.0073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