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人本应是状元,因名字没取好被慈禧罢免,最后竟当上了国民主席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0 22:0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 | 陈飞


提要:今天的中国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些机会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便是高考。农村里有许多孩子可以通过高考走到大城市,毕业后留在大城市,从而实现阶级上的突破,这就是高考制度带来的正面影响。可是,高考制度是否公平呢?应该说,我们如今的高考无论是从考试题材还是考场监督方面都是公平公正的,暗箱操作的情况完全不可能出现。比之古代的科举,今天的高考得益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各种设备来督促考生诚实考试。

在封建王朝社会,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向朝廷输送合格的人才,可那时候检验人才的标准并非今天的语数英等学科,而是《诗》、《书》、《周礼》、《礼记》、《易》、《春秋》、《孟子》、《论语》、《大学》以及《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从隋唐就开始的诗赋等。也就是说,你的语文水平优秀,中举的几率便会大大提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当朝统治者如果是个愚昧的君主,在殿试或者批阅中举人选的时候,他们是有一票否定权的。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就干过这种事情,她应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人直接打掉,让一个看着顺眼的人当了状元。

这个倒霉的人名叫谭延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他生于浙江杭州,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谭延闿考中甲辰恩科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根据史料记载,这位谭延闿的文章行云流水,字迹更是赏心悦目,考官们一度将其定为状元。不过,状元的人选要经过统治者也就是慈禧太后的核准,正当老佛爷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就改点刘春霖为状元。这是因为刘春霖书法亦佳,二是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为吉利。延闿运蹇,被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在慈禧统治下的清王朝就是这么“有趣”,状元的人选竟然因名字而定,这可以算是科举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幕了。

即便如此,整个清代湖南籍士子中会元者,也只有谭延闿一人而已,所以在桑梓之地他还是颇具人望的。1911年武昌起义后,谭延闿就担任了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时谭延闿曾发表过《讨袁檄文》,所以一度被撤销官职,成为庶人。护国运动爆发后,谭延闿投奔孙中山,成为湘地讨贼军总司令。在国民党时期谭延闿一路升迁,1928年2月还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5:32 , Processed in 0.0072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